ERP系统下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探析
2018-01-19童逢春
童逢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在管理方面都面临着改革,制造业作为我国重要支柱型产业之一,如果相关企业不能及时进行管理技术的革新,尤其是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将会很快面临生产成本过高、核心竞争力下降,严重者还会面临着资金周转困难的困境。ERP系统是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成本管理系统,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具有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与技术的先进性,在国内已经被多数从事制造型企业使用并和信息化管理融为一体。对此,本文将ERP系统理论知识与自身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分析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最后论述ERP系统下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以期丰富我国成本管理相关研究内容,同时为广大工作者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ERP系统;制造业;成本管理;探析
不论是公司还是企业,其各项经济行为最终目的是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保证所有者权益最大化,而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是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相比,ERP系统在成本管理方面可以弥补管理方式、成本管理技术和核算方法等方面的漏洞,同時还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该系统的产生能更好的引导各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变革,不断推进企业的发展,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ERP系统的概述
ERP的中文名是企业资源计划,该系统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时结合最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思想,为广大管理者以及员工提供系统性的、整体性的决策。经过大量的管理案例证明,该系统通过将企业内部所涉及的人力信息、物资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管理信息全部包含在内,涉及产品设计、采购和生产等过程,为企业创造一个整体化、系统化以及交互式的平台[1]。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该系统包含供应、产出、销售、储存、人力、财务等方方面面,可以多层次、多角度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具有更高参考价值的决策意见,避免管理层决策考虑范围宽度较窄。
ERP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成本管理与核算模块、生产制造模块、质量与安全管理模块、人力资源模块等,同时还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增减。该系统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信息化以及高效便捷等特点,尤其是在成本管理方面打破传统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限制,在供应链环节更能做到系统的合理的配置企业内部资源,该模式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反映目前市场对企业资源的需求量,帮助管理者确定市场占有率,优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比如根据实际需要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2]。
二、旧模式下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模式下的成本管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对此将从管理手段和部门信息交流两个方面阐述,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一)管理手段不先进
传统成本管理更多的是依靠人工主动计算的管理方式,尤其是人为处理这个方面,企业内部一旦发生成本问题就将会导致成本核算面临重新开始、处理缓慢和周期较长。所以制造业传统成本管理的管理手段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成本核算周期长以及市场敏感性较低等问题。第一、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旧模式下成本核算更多的是采用以人工处理为主的手算或者电算化,处理方式具有太强的主观性,甚至更多的是依照财务人员的习惯而定,对企业各项成本费用不能做到可观的归集、计算以及分配,比如实际工作中公司将工资、车间经费全部按照直接材料进行分配,不能详细的确认为管理费用和工资薪酬,在进行相关辅助材料的处理时按照产量分配以及期间费用按销售收入金额分配,财务人员处理过于简单化和依靠经验,不能完全正确真实地反映企业产品成本的真实信息。
第二、成本核算周期长,旧模式下的成本核算都是进行月结,一般在月末对产成品进行各项成本费用的分摊,而在产品等生产完成之后才进行成本核算,核算周期直接延长至两个月[3]。比如企业从事橡胶履带的生产,这种高消耗的在产品如果不能及时分摊费用,不仅延长核算周期,还不能及时的反应企业目前实际的成本状况;第三、市场敏感性较弱,成本分配按传统的模式分配,原材料根据施工表定额核算,这将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直接发生错误,财务信息不具备时效性、真实性和正确性。
(二)部门信息对接不协调
对于制造行业的企业而言,企业为了方便管理和满足经营需求,内部各个部门信息交流甚少,这种相互独立只是保证了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明晰,但是对于成本核算部门而言,物流信息、资金信息等就会出现信息无法及时传递、甚至造成不统一的局面。比如企业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信息交流不顺畅就会出现库存量不确定、成本费用出现差错,最终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这种信息孤岛模式使得成本核算无法获取准确的基础数据。
三、ERP系统下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应用探析
制造业主要经过设计产品阶段、采购物资阶段以及生产产品阶段,在ERP系统下,可以实现全阶段的成本同步进行管理,详细分析如下:
(一)设计产品阶段
设计产品阶段可以将其定义为事前控制阶段,在该阶段整个产品近乎已经确定基本成本价格(如果没有大的修改),也是成本管理最重要阶段[4]。不同设计方案在产品的技术、工艺、人工费用以及相关材料方面都会呈现不同的价格。改变旧的管理模式,在ERP系统下,通过模拟实验进行虚拟的模拟生产,通过设置成本率及成本动因可详细确定不同方案下的成本费用,并结合价值工程理念、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为决策层推荐出最优的设计方案。这种系统为以下的采购、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弥补了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做到既保证质量又简化流程和优化用料。
(二)采购物资阶段
采购物资阶段处于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交界处,在上一阶段确定的设计方案中已经确定了产品的定额成本(材料标准定额+采购定额费用+其他),该定额主要是对采购物资阶段的材料费用、采购费用进行约束。运用ERP系统,可通过数据分析寻找出成本超支的原因、确定材料性价比以及多角度、全方位(比如可从材料消耗量、价格、作业动因量等)的分析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这不仅避免了各部门之间无法及时进行信息交流的问题,还形成最客观的分析报告,提高了整个制造业的工作效率。
(三)生产产品阶段
生产产品阶段是整个成本形成的过程,ERP系统最为注重的就是产品定额的构成,它会为成本控制提供详细的资料信息,比如制造费用、人工费用、材料费用和辅助材料费用等[5]。比传统成本管理模式更加细分和重视定额成本的构成;在成本计算过程中,由于该系统包含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可以将实际资源消耗状况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避免了成本核算周期长的问题;最后该系统还能将实际成本与之前的定额成本从结构层面进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超支费用,财务核算系统可从价格和使用量上来分配到个环节和产品中,月末核算时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按标准成本的比例分摊,结转完工产品的差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ERP系统在制造业中的使用将会更加普遍,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化系统,将整个制造企业的成本信息包含在内,还能在设计阶段通过客观数据分析确定最优方案,极大优化了生产流程,提高制造业成本管理水平,为企业实现最大化利益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信敏.ERP系统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 (02):9-10.
[2]吴光良.ERP系统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改进[J].中国市场,2017 (36):180-181.
[3]刘阿千.ERP环境下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 (23):55-56.
[4]郑贞.ERP环境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优化的新构想[J].会计师,2016 (03):71-72.
[5]张超.基于ERP的制造业成本管理的控制研究[J].工业c,2016 (8):00038-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