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剧会成为“博物馆艺术”吗

2018-01-19王明玉

艺术评鉴 2018年22期
关键词:观众京剧现状

王明玉

摘要:京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仅仅陈列在博物馆成为静态的艺术必然是不可能的,京剧仍然会持续上演,它的舞台魅力并不会仅因为观众的流失而消退。学界对京剧的现状分析,未来走向以及创新改编都有着深刻的思考,那对于这些现象观众是如何看待的?实际的调查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关键词:京剧 艺术 现状 观众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159-03

中国戏曲是综合服饰、音乐、舞台、表演等多个方面的艺术,而京剧作为普及度和流行度较高的剧种之一,是学界争相探究的对象。京剧的发展模式以及未来趋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中国戏曲的缩影,对京剧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有一定研究意义。

有学者大胆推测戏曲未来可能会成为“博物馆艺术”,即陈列在博物馆的艺术,不再上演。笔者曾在一次交流会上,有幸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桢研究员对京剧是否会成为“博物馆艺术”的看法。刘桢老师认为京剧应该是当下艺术,“活”的艺术,一定不会成为“博物馆艺术”。老师提出目前京剧存在的演员功底不足,剧本老套等问题导致观众流失严重,但就戏曲文化与历史价值而言,京剧一定会继续上演。针对“京剧会否成为‘博物馆艺术”笔者对普通民众进行了调查,有效问卷共441份。

问卷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普通民众,其中只有少数人认为京剧一定会成为“博物馆艺术”,绝大对数民众还是持乐观和保守的态度。其实这样的结果相对容易解释,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范畴,人们总采取折中的态度,只要给予民众足够信心,让更多人意识到京剧艺术魅力与表演价值,就会转变为肯定态度。

新世纪以来,国家对戏曲的保护与振兴投入力度大。那为什么高投入与实际效果没有成为正比?目前,学界对京剧存在的问题分析地较为透彻,并总结了应对措施,笔者在这些已有的观点上,再提供几点新的想法。

一、京剧面临的困境

京剧面临的困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古至今,人们的娱乐形式与审美情趣不断转变,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流行趋向。换言之,我们需正视京剧所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断档

董德光《学习京剧史,思考京剧现状与未来》①讲明京剧面临的危机来自“专业人才的断档和专业知识的断档”“观众群的断档”。近些年随着京剧市场的不景气,在市场自我调控的时代,供过于求,就意味着京剧演员的改行,或者学艺不精就登台表演的现象频频出现。越是这种情况越会给京剧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形成恶循环。京剧的唱念做打,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演员常年累月的打磨,没有一个恒久的过程是无法在舞台上征服观众。长此以往,演员的懈怠除了导致观众断层,更会流失老一辈的京剧爱好者。

(二)剧目断档

早在20世纪90年代,马庆山《京剧艺术评论中的“误区”》②一文对京剧剧目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认同京剧应该确立自己的剧目观。“剧目观”:京剧剧目在传统、新编历史戏以及现代戏三方面的挖掘应当并驾齐驱,不因外部选择有所偏废。用今日的成果反观先生的想法,确可证实这三种类型剧目的同等地位。但剧本的创新过程较为艰难,没有成熟的理论支撑,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品质较佳的甚少,而对经典剧目的传承也有所忽视。

(三)观众断档

信息时代生产了丰富的娱乐方式,新的事物获得了年轻人的青睐,导致传统戏曲的竞争力下跌。新世纪初,孙冬虎《历史地看待京剧的现状与未来》③一文肯定信息时代扩大了京剧的宣传,相反让观众有更多渠道去观看京剧,却削弱了剧场的吸引力。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产品观看京剧,但冰冷的屏幕无法传达现场的气氛与真实演出状况。京剧是“场上之曲”,不只局限在屏幕里。辩证地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冲击也是机遇,戏曲界与媒体合作,意味着可以通过专业人士正确运用信息科技去推广京剧。

京剧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冲击引发了京剧观众的不断减少,导致观众断档。京剧目前存在的困境,也是戏曲艺术所面临的状况,戏曲界一直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二、传统的京剧改革方式

廖帆《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④一文强调“京剧要走市场化道路”,需通过不断变革,从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情趣与需求。京剧改革在艺术本身外,它的体制为了符合市场发展,管理模式由原先的民间戏班转变为企业化的京剧院团。

(一)继承与创新

京剧的继承包括演、唱、乐、服、化、道等多样的传统技艺,创新则包含唱腔的改革,乐器的丰富以及剧目的改编与新创。京剧剧目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主,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创现代样板戏。纵观当下,京剧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创新可简单总结为三类:基本保持原型,改动甚微的经典剧目;融入新时代特色,改动较大的传统剧目;贴近现代生活的完全新创的剧目。⑤这些都是为了符合今人的审美要求而持续改变形成。

戏曲坚持与时俱进,与当下最流行的事物相联系。各类与戏曲相关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戏曲也不断与流行歌曲相融合,這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京剧的影响力与传唱度。笔者对民众是否观看过有关京剧的综艺节目进行了调查,有效数据共441份。

图1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人没看过与戏曲相关的综艺,但是都有听说过,即戏曲与最热的综艺相融,它的关注度较高。这其中看过与京剧相关综艺的共177人,对其年龄进行划分,151人在35岁以下,其余26人在35岁以上,可见,年轻人更关注综艺节目,这在京剧老龄化的问题上有所帮助。将京剧与综艺节目结合,就从图上看来,效果还是相对乐观的。

(二)观众培养

观众是检验戏曲艺术流行度的主要指标,京剧主要困境是观众的流失。卢哲《京剧批评界对当代观众问题的关注》⑥评述了培养观众的条件要论,也强调培养青少年观众的要论。争取青少年观众是培养观众的重点,需强化青少年当代意识与尊重艺术传统理念。吸引青少年观众是在不破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保留京剧艺术个性,做出新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最后作者提到“建立文学剧场”的必要性,在满足戏迷的欣赏情趣外,通过京剧文学魅力唤醒观众。

京剧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与保护,2008年就已选取不同省、市的10个试点,将京剧编入音乐教材,京剧开始融入小学教育。国家振兴与保护京剧剧目等各种项目络绎不绝,持续获取“非遗”的保护。

三、有效的保护方式

(一)着力培育专门的“戏曲艺术导演”

王安祈在《传统戏曲保存与创新的两项论证》⑦一文探析了“台湾京剧导演的创新之路”,导演需要与音乐、舞台、灯光、服装等各部门共同合作,并突出导演“二度创作”的重要性。“传统京剧没有导演与舞台设计”,但京剧创新有了导演的加持会事半功倍。

所谓“演而优则导”,一位优秀的戏曲导演具备全方位的能力。首先,京剧导演本身对京剧艺术的造诣会较全面。其次,导演能够控制大局,调度京剧现场表演,安排所有工作人员。接着,导演对京剧作品有自己的解读,向演员传达表演的技巧。最后,导演拥有独特的眼光,让京剧的唱、念、做、打、舞各个方面完美搭配,提升演出和谐度。就像是电影导演一样,艺术表演需要一个主心骨。京剧演员的功底一定要扎实,这是靠后期制作、剪辑做不到的。但是一位优秀的京剧导演同样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拍摄出优秀的戏曲电影,达到宣传戏曲的作用,如《霸王别姬》在戛纳的亮相,让世界关注到中国京剧的独特。笔者所说的京剧导演不仅仅是针对戏曲电影的屏幕艺术,更是对京剧现场舞台表演的掌控。

(二)培养青年兴趣,提高京剧“竞争力”

如何改善京剧观众的老龄化,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年轻的京剧爱好者,这一点在上文“观众培养”方面已提过。“观众是可以争取培养的,今日青年即使再新潮开放,终究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民族文化心理与习惯不可能割断。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争取、培养、吸引他们”⑧。胡金兆先生肯定了培养青年观众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都采取了许多实质性的措施:将京剧写进小学语文与音乐教材,提倡学生从小开始接触与学习京剧;举办戏曲进高校活动,支持大学生近距离观看戏曲表演;举办全国性的京剧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笔者认为让孩子主动接触与学习京剧,除耳濡目染的喜爱之外,提高京剧的竞争力也很重要。有些学者并不赞成京剧艺术变成利益的交换。但“功利性”并不一定就是贬义词,它也可以是推动京剧发展的方法。王倩《与时俱进 持久深入——京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弘扬》⑨认为“对京剧艺术的传承,要站在提高软实力的高度上,推进课改和高考制度的改革,让素质教育成为和课业教育同等重要的部分”。这一观点与笔者的想法一致。

京剧市场的萎靡,导致京剧行业的黯淡,京剧商业化本就是时代的选择。2018年3月由国家京剧院主办,授权南京市京剧团共同举办“京剧艺术考级”项目,京剧开始与乐器等艺术考级一样,有了“证书”的保证。为了推动更多的学生学习京剧,应适当提高京剧考级证书的含金量。学习京剧的學生增多,会带动京剧市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京剧。乐观来看,切身接触了京剧的学生会发现京剧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它仍是时尚的。

(三)扩大京剧表演舞台,提倡民众现场欣赏

中国京剧、中国戏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兼收并蓄。“京剧通俗易懂,不象昆曲演唱文人传奇那么深奥费解,故被群众喜爱”⑩。可以看出,京剧艺术容易被接受,所以京剧需要更多舞台,要重视京剧的群众基础。

哲学理论“时间空间的当下性”,解释了现场观感与其他间接观看感染力相差甚多的现象。当场的,源始性的直接构成性最为生动、活泼,也最具生命力与感染力,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有条件一定愿意观看现场的球赛、演唱会。间接语言与屏幕赏析都会使感染力大幅衰减,因此给民众提供更多的现场观看京剧的机会非常重要。不仅仅是在每个城市的剧场演出,还可以将上演的区域再细化,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对人了解上演的具体情况与地点。

“戏曲本质上就是流动演出的艺术” 。保护京剧应是一项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综合治理工程,需要社会、国家、业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换言之,最好能成为一项全民运动。

本文的问卷涉及到民众年龄、职业与地区相对集中,同时每个地区人数不同,调查人数的总和也较少,因此,只能依照现有情况作出一定的依据与判断。但正是由于调查者年龄在21-35岁的特征,他们是潜力最大的观众,分析他们的建议与想法有利于培养青年观众。

笔者认为京剧一定不会成为“博物馆艺术”,最糟糕的无非是在国家的扶持与保护下继续上演,静态陈列京剧的物品无法展现其综合性的动态表演魅力。文化时代意味着每个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印记,京剧自然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京剧的保护更应理性看待,我们已无法还原京剧最繁华的时刻,但它依然会是传统艺术演出的重要部分。

注释:

①董德光:《学习京剧史,思考京剧现状与未来》,《戏曲艺术》,1998年第2期,第44-46页。

②马庆山:《京剧艺术评论中的“误区”》,《戏曲艺术》,1991年第2期,第46-53页。

③孙冬虎:《历史地看待京剧的现状与未来》,《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④廖帆:《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戏剧》,2005年第6期,第12-13页。

⑤朱俊玲:《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初探》,《戏曲艺术》,2013年第34卷第2期,第116-119页。

⑥卢哲:《京剧批评界对当代观众问题的关注》,《戏剧文学》,2014年第9期,第45-48页。

⑦王安祈:《传统戏曲保存与创新的两项论证》,《艺术百家》,2009年第1期,第30-50页。

⑧胡金兆:《从京剧发展的历史经验观照今日之振兴》,《中国戏剧》,1991年第9期,第43-45页。

⑨王倩:《与时俱进 持久深入——京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弘扬》,《戏剧文学》,2018年第1期,第94-97页。

⑩胡金兆:《从京剧发展的历史经验观照今日之振兴》,《中国戏剧》,1991年第9期,第43-45页。

廖奔:《冷静看待京剧振兴》,《科学之友》,2007年第9期,第86页。

猜你喜欢

观众京剧现状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