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转型研究
2018-01-19汪在东
摘要:每个钢琴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把不同的教师的教法理念综合起来,另外在曲目使用上加入应用元素,这就是探索中的新型钢琴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 钢琴教学 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2-0091-03
目前,国内各音乐院校都在进行钢琴教学改革,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也给我们钢琴教改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和借鉴。但是,高师钢琴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和弊端,通过调研,目前国内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钢琴即兴伴奏技能是音乐类学生在考研和毕业就业乃至中小学教学等各方面都会用到的必备技能,这个技能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考研和就业。可是,几乎所有的音乐院校的钢琴课都没有这个技能的学习任务,钢琴教师们基本上在日常教学中,只会给学生讲授钢琴基础知识和钢琴作品演奏技巧,不会给学生讲解钢琴即兴伴奏方面的内容。
然而在专门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安排上,几乎所有的音乐院校的钢琴即兴伴奏课程都安排在第二学年或者第三学年,而且只学一年,这就导致学生在二年级或三年级学习即兴伴奏的时候很困难,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还没搞明白即兴伴奏是怎么回事,一学年就结束了,等到考研或者就业面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钢琴即兴伴奏水平实在是拿不出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即兴伴奏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调式调性的熟练度,而这个熟练度必须要半年以上的练习才能够达到一定的程度,而且这个练习不是钢琴基础练习能够练出来的,必须针对调式调性和各种伴奏音型的大量练习才能够达到目的。可是,仅仅为期一年的钢琴教学伴奏课的学习中,教师不可能把半年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锻炼伴奏基本技能,必须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去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处于能听懂教师所讲的大概意思,但是怎么都不会弹的尴尬场面,时间一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必然下降,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长期以来,钢琴教师之间的配合意识非常淡漠,钢琴教法不同、采用教材不统一、对作品的理解偏差太大等等情况很常见,很多时候都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干扰的独立教学模式。这给学生的钢琴学习造成很多困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个钢琴教师教的好,说得对。缺乏沟通与理解,导致钢琴学生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往往问题就集中在钢琴教师的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导致考试方式、分数成绩方面,教师之间理念和打分的差距很大,甚至由此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其实,每个钢琴教师都是独特的,这才是音乐艺术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每个艺术家都是与众不同的!
3.一直以来,东西方国家在钢琴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别主要是,东方钢琴家喜欢独立演奏作品,而西方钢琴家则偏爱合奏、重奏等音乐形式。这与我们国内钢琴教师各自为政的教学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看来,钢琴艺术当然讲究个性,但是钢琴艺术不仅仅只有独奏,更多的时候是伴奏、合奏、重奏、协奏等方式。鋼琴家与其他音乐家的合作在钢琴艺术领域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音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交响乐为什么比独奏要好听,最主要的是不同声部、音色之间的平衡和统一,才造就出无比辉煌的音乐艺术出来,这是任何顶尖音乐家都无法单独相比的。
4.虽然所有的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里都开设有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曲理论等课程,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除了少部分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这些音乐理论课,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在这些课程上花功夫,除了这些理论课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之外,社会导向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用人单位在考核毕业生的时候,都不太注重这些最能体现音乐素质的知识。但是,问题是真正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或者其他的与音乐有关的场合的时候,音乐基础技能才最能够体现一个音乐人的专业水准。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只能凭记忆独奏或者独唱,一旦涉及到创新方面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或者需要表现音乐素质的时候就傻眼了。每一届金钟奖比赛场上,都会有很多独唱、独奏很不错的选手,倒在音乐素质考核这一关上。说到底就是平时太不重视这些音乐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钢琴基础课程是音乐学专业的关键核心基础课程,在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能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整体上的认识,从较高的层次上认识本学科。本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强烈的实际动手性质,课程涉及到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复调、音乐作品创作等音乐方面的知识技能,与就业、考研紧密结合,从前面所提到的几点问题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需要。
当前,全国高校都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我们普通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因此,钢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各高校的钢琴专业课程进行调研、探讨、论证后,得出了我们的解决方案。
以音乐专业学科一体化集群发展为基本思路,以促进学生考研、就业、创业为最终目标,整合各音乐院系的教学资源,重新认识钢琴学科、钢琴专业、钢琴课程,将钢琴演奏、钢琴艺术指导、钢琴教学、作品创作等专业课程进行融合,尝试全新的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基本功课程环节:这个主要是集合钢琴教师的力量,创编一套专门针对学生视唱练耳、钢琴伴奏、钢琴作品创作能力等薄弱环节的钢琴基础教材,这套教材不同于目前国内通用的钢琴教材,而是创造性地加入钢琴演奏基本功、音乐作品创作基本功、钢琴艺术指导基本功、即兴表演基本功、听力与多声部思维基本功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不再有短板,为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这套教材应该具备独特性和通用性兼备的原则。比如我们学院属于二本类院校,那么在招生的时候,学生生源就处于比重点大学分数线低,比三本院校或者专科学校分数线高这么一种情况。换句话说就是不高不低,不上不下。学生在进校后也往往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觉得高考失利,这辈子都完了这么一种消极的学习心态。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编写,尤其是我们的学生比重点大学的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差在视唱练耳和乐理上,所以,我们要进行调研,针对这方面薄弱环节来进行突破。
每个钢琴教师的教学方法、曲目选择习惯、教学模式都不太一样,甚至就算是同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自己做钢琴教师的时候,所形成的教法习惯都不太一样。国内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但昭义(李云迪的老师)和杨汉果(原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这两位国内知名钢琴教育家,他们师出同门,但是他们的教法理念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说明每一个钢琴教师都是独特的,在教法上必然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全部钢琴教师都把自己平时喜欢的教学曲目,按照入门、拜厄、车尔尼599、849等不同难度、不同类别(练习曲、乐曲、复调、奏鸣曲、双钢琴、四首联弹),每种难度每种类别各自写出20首曲目名,然后进行统计,优先选取两名或以上教师共同选取的作品,如果不够,就进行投票,共同选出全部教师都同意的作品,最后按照练习曲占35%,乐曲占35%,复调占10%,奏鸣曲占10%,双钢琴占5%,四首联弹占5%,这样的比例,在教材总页数上参考了《钢琴基础教程》等多本通用教材,最后总页数定为118页。这样,我们编写的教材即照顾了各位教师不同的教学习惯,也考虑了二本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得这套教材即可以作为本校的校本教材,也可以传播到其他同类音乐院校作为钢琴教材使用。
2.交叉教学环节:不同教师负责不同教学环节,纵向环节以学生基本功水平层次为标准,分初级教学班、中级教学班、高级教学班、应用级教学班。横向环节以专业课程应用方向为标准,分钢琴演奏教学、艺术指导教学、作品改编与自创教学、场景应用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层次和专业课程教学灵活分配教师的课程,每个学生在一个学习周期内会在不同的教师那里学习。比如:学生小张的钢琴水平只有599后期,那么我们就把他的钢琴演奏课安排在A老师那里上,在他学习一段时间后,调换到B老师那里学习钢琴艺术指导,再后面,又陆陆续续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不同的内容。而学生小刘的钢琴水平进校的时候为零,从未弹过钢琴,这类学生其实在一年级新生里面有不少,像这类学生,我们就集中安排到C老师那里,C老师专门负责从零基础开始的钢琴教学,一直学习到有了一定基础,再轮换到其他老师那里学习其他的内容。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都会接受不同的钢琴老师的教学,在不同的教学模式的熏陶下,融会贯通,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和教学理念,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有着很大好处的。同时也打破一直以来的固定导师固定学生的人才培养制度,最大限度开发和利用教师教学资源。
3.思考与实践环节:每周进行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细则;每个月开展学生学习心得报告会,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学期进行教学展演,汇报教学成果。
以这个教学纲要为基础,完善多层次考核评价系统,构建应用型教学模式。每一个教学周期结束,组织钢琴教师召开教学反思活动,总结经验,撰写教研论文,编撰教材,最终形成完全适合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完整的应用型钢琴教学模式,同时,将在之后的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这个教学体系,为高师钢琴的转型教学发挥出集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汪在东.应用钢琴基础教程[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8.
[2]周月霞.应用型钢琴教学与传统钢琴配奏教学的对比实验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3]李英卓.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6,(12).
[4]杨欣.刍议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改革[J].艺术研究,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