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初中生物学有效教学策略
2018-01-19方许武
方许武
新知识的建构必须来源于已有的知识。针对某个问题,尽管许多时候教师觉得已经讲解得特别明白、清楚,学生似乎也“懂”了,可遇到实际问题,他们仍“固执”地表现出对原有观点的“坚持”,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教师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理解。
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奥苏伯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将学生已有知识分为正确的已有知识、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
1激活正确的已有知识
学生如果能够把所学的内容和已有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可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这时,已有知识起着固着作用,新知识将很好地在其上生长。学生并不总是能洞察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使他们有了正确的已有知识,往往也不能够自发地将他们拥有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即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正确的,但如果没有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这些正确的知识也不会被学生顺利提取。所以教师必须要用适当的方式使其激活,即通过适当情境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激活和应用。
1.1回顾旧知,建构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可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时讲到“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池塘水逐渐变绿的原因时,教师提到问题:我们曾经学习过绿色植物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帮助学生回忆出“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的”的已有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解释池塘水变绿的原因是由于藻类植物的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素)。
1.2聯系生活,学习新知
教师采取与学生的日常知识相联系的类比事例创设情境,以学生已有生活常识为抓手,使学生顺利学习新知。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由于初一学生没有学过化学知识,而本节课中出现的溶液、浓度等概念显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时,教师创设情境,以“在自来水中加入食盐和在自来水中放入小石块”这两个例子,帮助学生认识到:溶液是指水和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质的混合液体。教师以盐水的咸度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单位体积水中加入的可溶性物质越多,溶液的浓度就越高,反之浓度越低。
1.3推论旧知,同化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相关知识进行推论,从而同化吸收新知。结构和功能相互统一是中学生物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核心概念。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的教学重难点是说出小肠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特点。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根尖有利于吸收水和无机盐的结构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植物根尖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水和无机盐?学生能够回答出:成熟区的根毛增大吸收面积等。教师追问: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小肠有哪些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呢?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小肠模型、多媒体资料等,学生可以进一推论出小肠绒毛等结构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能够促进有效教学,进而促使学生顺利学习新知,并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修补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
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会对新知的学习和认知产生干扰,因此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修补学生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教师要避免不当或错误的认识,但如果学生总是被告知,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学生是不能发展判断力、独立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帮助学生修补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而不是直接告知。
提前铺垫,清除可能存在的不当的已有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节内容,当讲到两栖动物时,教师不妨刻意提问: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什么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呢?大多数学生认为:两栖动物是指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教师把学生的描述写在黑板一角,并适时引导:事实真的如此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揭开两栖动物的神秘面纱吧。这样的铺垫有意识地将学生不当的已有知识点明。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了解到两栖动物的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后,很容易纠正原来不当的已有知识,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为正确的知识为基础进行推理。学生开始并不一定能看出内在矛盾,但通过推理,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去探究正确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节内容时,很多学生认为鲸也是鱼类的一种。这时,教师别着急指出学生已有的错误知识,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学生讨论得出鲸是鱼类的理由。部分学生会根据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点,说出:鲸身体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生活在水中等。接着,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呈现鲸的胎生哺乳过程,有学生立刻意识到:鲸如果是鱼类的话为什么会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呢?教师顺势提出:那么鲸到底属于什么类别的动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原来鲸是一种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又如蝙蝠不是鸟类等。
错误的纠正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教师有效地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也有助于学生破除顽固的错误概念。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将鸟的翼和昆虫的翅膀看做同一个概念,因为它们都是飞行器官。但是在生物科学中,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构。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形式和能量供应”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开展拓展实验“解剖鸡翅”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明白鸡翅是由羽毛、皮肤、肌肉、骨、脂肪、神经和血管构成,是鸟类的飞行器官。与此同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多种昆虫标本。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昆虫种类很多,翅膀也有很多种。如蝴蝶的翅膀由翅脉、翅膜、鳞粉和鳞毛组成。通过这样的实验与观察的比较,学生能很深刻地认识到鸟翼和昆虫翅膀的显著不同,并将它们区分开。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不当或错误的已有知识,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3结语
现代学习科学认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学生是带着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的。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将知识的学习变得具体生动,使知识的习得过程经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效益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获得知识,而是在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充分培养学科思维能力,达到知识构建与能力上的提升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自然科学学科的教育目的,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