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的课堂分层教学
2018-01-19崔敏霞
崔敏霞
分层教学最先出现于20世纪初,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它的特点是教师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又可以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又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我国目前的分层教学更多的是应用于中等职业学校,而且以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形式居多,但是走班制分层教学存在很多弊端。因此,班内课堂的分层教学就成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班内分层教学强调了几点: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分层次、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策略的安排、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引导几个角度探究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分层教学的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预期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达成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教学目标的预设中,对于哪些目标是全班学生都必须达成的,哪些是属于提高拓展类型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此外,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设置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中除了获取生物学知识之外,建立生命观点、体验社会责任、发展科学思维、尝试科学探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让课堂更加丰满且有层次感。
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的教学目标中,了解S菌和R菌的生物学分类、结构区别以及S菌的致死原因、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分类、结构特点和生命特征、概述T2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内并在其中复制增殖的过程,这些目标就是属于“形成生命观念”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强化生物的分类,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生命特征,建立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思想。这类目标不能忽视,而且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在课堂中都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而分析格里菲斯实验的4组实验之间的关系,得出初步结论、分析同位素标记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作用;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保温、搅拌、离心等操作的目的;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实验现象的意义。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置目的是发展理性思维、培养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呈现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和能力基础,预设针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对象能力发展的期望值。只有明确了课堂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才可能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关注到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收获和发展。
2教学策略的安排
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要体现出教学目标中要达成的部分,并且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哪些知识可以通过预习完成,哪些内容安排自学,哪些内容应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哪些内容需要完成直观到抽象的转换,哪些内容可以通过资料阅读或者兴趣阅读的方式作为拓展提升,课堂的节奏如何掌控……这些都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神经调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反射的概念和类型、反射弧的组成和实例这些内容由于学生在初中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知识本身通俗易懂,通过预习自学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全班学生都理解掌握的目的。对于进一步的反射弧某部分发生损伤后的机体反应则不是所有学生都能通过逻辑思维推导出结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动画帮助部分学生完成直观到抽象的转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K+的外流和Na+的内流形成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两种离子的跨膜转运的方式就比较复杂,可以通过资料补充的形式让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人体中的神经系统是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机制,使学生认同人体的生命观念。通过多媒体辅助学习,学生掌握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后,教师又可以设计用于学生讨论的问题。如手术过程的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什么?蛇毒是怎样致人于死地的?因为这些问题都能较好地引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和问题探讨,能力较弱的学生也会在学以致用的兴趣驱动下倾听和思考。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发展科学思维,也可以体验到科学应用于实践中的力量,体验社会责任感。
3学生活动的设计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这个观点早已为绝大多数教师认同,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学生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结果。因此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获得学习体验和结果,缺乏深入考虑。
在笔者听过的“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学生活动环节,活动目的是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形状结构特征和功能,结合新课程理念,学生除获取生物学知识之外,应帮助学生从微观世界的角度建立生命观念,体验教材中的“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的含义,探究细胞的奥秘。教师提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各种细胞器的模式图打印稿等资料,要求学生派一个代表上去把打印的资料粘贴在黑板上表格的正确位置处。由于该班级的学生是普通三星级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觉性都相对较低,最终只有领到任务的学生真正完成了教师预设的学习目标。如果活动能增加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相互核对交流,最后再随机抽取学生完成黑板上的粘贴,出现错误共同纠错,那么就能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课堂学生活动中。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各种细胞器的自我认识。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逐步体验各种细胞器的名称、结构、功能及其特征,体验细胞作为一个最小的生命系统是怎样通过各种结构相互联系,形成统一整体的,体验生命的奥秘。
在多次听课中,笔者发现类似于这样的活动设计非常普遍,往往是个别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而大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甚少。因此,在设计学生活动中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内容的兴趣性、结果呈现的多样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有事可做,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学到知识。
4教学评价的引导
教师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学生学习动力来源之一。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合理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是评价课堂分层教学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颁布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评价的角度应呈现多元化。认同某个生物学事实,建立某个生物学观点都是建立生命观念的范畴。科学思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同步的。“是否参与了学习活动”“能否形成规范的表述”“课堂中是否解决了某个问题”“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是否发展了科学思维的指标。其中“后续学习的现状”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得到发展的重要指标。教学检测的分层检测同样是必要的,基础能力较低的学生测试内容应当重在对当堂所学内容的检测(只要认真听就可达标),同时注意对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的检验,较高层次的学生则侧重于创造和应用能力的检测。
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这里的分层是一种隐性的分层,教师要通过观察和调查,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完善评价角度和方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利用学生层次的差异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利于每個成员协调发展的集体力量;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发展目标。科学设置并通过合理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得到发展,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提升民族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