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能过剩:概念界定、研究谱系与理论架构

2018-01-19徐齐利范合君

当代经济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

徐齐利 范合君

摘要:  为使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具有学科归属性和学术规范性,本文对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研究谱系和理论架构进行学理式提炼。根据企业在投产阶段变现产能、生产阶段变现产品的前后匹配关系而呈现出的三种运营状态和产能利用效应,即额定负荷运营与产能适宜、超负荷运营与产能短缺、低负荷运营与产能过剩,给出产能过剩具体定义: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依次提炼出产能过剩的四个研究谱系:产能过剩的研究谱系→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机理的研究谱系→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研究谱系→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研究谱系。解析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机理的基础架构: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与机理是企业家才能失灵,根本原因与机理之一是市场失灵,之二是政府失灵。揭示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为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理论分析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基本流程架构:步骤1,抽取现实场景→步骤2,建立参照系→步骤3,确定基准点→步骤4,构建数理模型→步骤5,分析均衡结果→步骤6,得出核心命题→步骤7,回应现实场景→步骤8,给出实践启示。

关键词:  产能过剩; 产能适宜; 产能短缺; 均衡产出; 实际产出; 产能产出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48-2018(06)-0049-11

一、产能过剩的现实表现

产能过剩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疾病,不仅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普遍存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屡见不鲜。企业或行业产能过剩与产能短缺相对于产能适宜,是产能利用的两个方向相反的不良反应。现实经济中,无论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与否,即便大部分行业产能适宜,也总会有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另有一些行业产能短缺。正如大作家托尔斯泰在其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的那样,“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暂不论成因还是机理,单就表现而言,美国的产能过剩与中国的产能过剩就有很大不同,中国现今的产能过剩与曾经的产能过剩也有很大不同。

根据美联储的调查结果,美国目前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主要有非金属矿物制品、原生金属、计算机及电子产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服装及皮革制品、印刷及相关支撑业务、合成橡胶、半导体及其他电子元器件,这些行业2016—2017年的产能利用率皆不足70%。由此可见,美国目前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贴近资源的上游产业和贴近消费的下游 产业。

中国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与美国大不相同。国发〔2013〕41号文件指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的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调查统计结果:2013年一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在75%左右,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具体走势如图1所示;分行业来看,如图2所示,煤炭、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利用率皆在工业总体水平之下,属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装备制造、消费品制造产能利用率皆在工业总体水平之上,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并不严重。此外,从中央政府自2013年以來下发的有关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一系列文件中也可看出,中国目前急需化解且正在化解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有9个: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石化、煤炭、光伏、风电。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贴近资源的上游产业与贴近消费的下游产业之间的中游产业。

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关于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不难发现: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呈现出一种先由下游产业切换至中游产业、再由中游产业切换至上游产业的动态演化态势。如图3所示,1985—1995年,纺织、冰箱、彩电等消费型工业品相继首次出现产能过剩;1995—200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以材料制造为主导的生产型工业品陆续首次出现产能过剩;2005—2015年,船舶、汽车、煤炭、石化等以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生产型工业品随之首次出现产能过剩;自2015年以来,光伏、风电、房地产等资源型工业品纷纷首次出现产能过剩。该动态演化态势使得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情势为:下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傍晚的太阳,日薄西山;上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清晨的太阳,旭日东升;中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正午的太阳,如日中天。

上述不同观察维度的诸多现实病例充分说明,产能过剩是一种不仅易发,而且常发,并且会发生转移的经济疾病。接下来借鉴病理学的基本思想,依次从概念界定、研究谱系、理论架构三个层面逐步厘清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理论研究的学科归属性和学术规范性。

二、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

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商务活动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的两阶段决策过程:第一阶段为投产阶段,企业将预期市场需求下的预期最大化利润对应的预期产出作为企业的产能产出,以此建立生产能力;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企业在产能约束下根据现实市场需求进行实际生产,以此追求现实利润最大化。该决策过程涉及三个产出概念: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是指在生产阶段市场出清即企业在无产能约束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出;实际产出(actual output)是指在生产阶段有产能约束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出;产能产出(capacity output)是指在投产阶段因市场需求不确知,企业将预期市场需求下的预期最大化利润对应的预期产出作为企业的产能产出。因生产阶段的实际产出、投产阶段的产能产出、市场出清的均衡产出三者之间不太容易完全吻合,故企业在生产阶段的运营状态有三种情形:额定负荷运营、低负荷运营、超负荷运营,进而反馈在投产阶段其产能利用效应也分别有三种类型:产能过剩、产能适宜、产能短缺,如图4所示。

产能适宜[1-4](comfort capacity)是指企业在生产阶段市场出清的均衡产出等于其在投产阶段额定的产能产出,如图5所示。其表现是实际产出既是产能产出也是均衡产出,企业处于额定负荷运营状态,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则是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处于额定水平,其效应是资源配置恰到好处,生产要素既未出现闲置也未出现短缺。为使今后的研究能够在界定清晰的概念环境下展开论述,具体定义产能适宜如下:

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1)

产能过剩[1-4](excess capacity)是指企业在生产阶段市场出清的均衡产出小于其在投产阶段额定的产能产出,如图6所示。其表现是实际产出小于产能产出的低负荷运营,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则是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过低,其效应是资源配置效率受损、生产要素出现未得到充分利用的闲置状态。为使概念界定清晰和今后论述方便,将企业的实际产出严格限定在产能产出的约束之内,故产能过剩具体定义如下:

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2)

产能短缺[1-4](shortage capacity)是指企业在生产阶段市场出清的均衡产出大于其在投产阶段额定的产能产出,如图7所示。其表现是企业有实际产出大于产能产出的超负荷运营冲动,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则是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过高,其效应是资源配置效率受损、生产要素出现供给不足的短缺状态。除与定义产能过剩时的同样考虑之外,还要排除超负荷运营给企业造成生产事故等安全风险,故企业理性的实际产出不会超过额定的产能产出。因此,产能短缺具体定义如下:

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3)

行业产能利用效应也有产能适宜、产能过剩、产能短缺三种类型。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假设下,行业产出是所属企业产出的水平加总,则行业产能适宜、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产能短缺的定义与企业产能适宜、企业产能过剩、企业产能短缺的定义同理。

借鉴病理学的基本思想,产能适宜是一种健康状态,产能过剩和产能短缺是类似过度偏瘦和过度偏胖两种方向相反的非健康状态,即病态。因此,学界需立足微观经济学,专注于企业产能过剩、行业产能过剩的“病理学”研究。

三、产能过剩的研究谱系

产能过剩研究是在回答有关产能过剩的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因而依次构成了产能过剩研究的三大板块:评价→分析→治理,如图8所示。考察2013—2017年知网收录的关于产能过剩评价、分析、治理研究的CSSCI论文,数量在100篇左右。如图9所示,评价研究的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17%、分析研究的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48%、治理研究的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35%,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产能过剩的评价研究分事前界定标准和事后实施测度两个方向:事前界定标准是用于划分产能是否过剩的客体依据,事后实施测度是用于评定产能是否过剩的主体依据。对于产能过剩评价研究已取得的成果[5-8],经统计,发现有两个不足之处,有待弥补。一是在事前界定标准的研究方向上,学者一致锁定以产能利用率作为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量化指标,但至今尚未出现因行业而异的产能利用率阈值可作为划分各主要行业产能过剩与否的标准。二是在事后实施测度的研究方向上,学界过度倚重模型推算法而刻意忽视调查统计法,但现实却是美國、欧元区、日本等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都是调查统计的结果,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也在初步开展产能利用率的调查统计工作。

为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产能过剩的治理研究分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两个方向。梳理产能过剩治理研究已取得的成果[9-12],经统计,发现有两个不足之处,需要解决。

一是学界忽略产能过剩的事前防范研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产能过剩的事后化解研究。从实践启示来看,既然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疾病,则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者皆不可或缺和偏废;从理论指导来看,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在事前对产能过剩的防范和事后对产能过剩的化解之间,选择事前防范比选择事后化解更能规避资源错配、更符合帕累托改进;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处理不利问题的基本方针,落实到综合治理产能过剩问题,学界更应开展以“预防为主”的防范机制研究。当然,处理事情有个轻重缓急的次序选择问题,当前部分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急需化解,“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学界追热点的心态偏重产能过剩的事后化解机制研究,也有合乎情理之处,但根据中央的战略要求,即研究解决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学界还是应该将治理产能过剩的研究重点放在产能过剩事前如何防范的机制设计方面。

二是在事后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上,如何处理好轻重缓急关系和长期短期关系归根到底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市场和政府各自角色何在、定位何在、职能何在、如何各司其职,学界未能给出具体的边界划分、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对于政府起主导作用的产业政策,很多学者仅仅通过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简单笼统地认定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有效或无效:认为有效的学者未能提出产业政策能够化解产能过剩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认为无效的学者观察到通过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一种扭曲替代另一种扭曲,但未能提出发生“病变”的触发条件和临界条件。对于市场起主导作用的竞争政策,很多论文发现研发创新的产能替换、国际合作的产能出口对于缓解产能过剩在经验分析时统计上显著可行,但却忽视了可行的两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整个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的长过程中,一是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二是个体风险可控。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①市场机制起作用是一个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长期过程;②所要达到的均衡点必须是一个稳定均衡;③不会有非均衡态一旦偏离均衡就永远无法回到均衡的情形。其中③是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充分条件,②是保证个体风险可控的充分条件。现有论文关于市场机制化解产能过剩的论述皆未从机制设计上做出必要安排,从而不能确保化解过程中的职工失业、银行坏账等一系列风险一则单个可控、二则不酿成系统性风险。

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产能过剩的分析研究依次由事中的形成原因分析和事中的形成机理分析两个方向组成。在进一步考察形成原因分析和形成机理分析之前,需先对产能过剩分析研究的范式和学科属性做一个谱系性梳理,以便准确定位产能过剩分析研究的学科归属和研究范式。

如图10所示,产能过剩的分析研究,无论形成原因还是形成机理,从学科归属出发,可概括为两范式四学说:宏观经济DSGE研究范式下的周期性产能过剩说和结构性产能过剩说与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下的市场失灵说和政府失灵说。在宏观经济范畴内研究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机理,多见于中国学者模仿失业的成因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与周期性失业),提出结构性产能过剩与周期性产能过剩之分,并利用DSGE研究范式分析其机理[13-15]。在产业组织范畴内研究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机理,早见于国外学者[16-17],且主要论述产能过剩的市场机制,即企业的策略行为是如何导致产能过剩的[18-22],该领域在国外已经式微;国内关于产能过剩市场失灵说(广义也称市场主导说)的论述起步较晚,但方兴未艾[9,23-26]。在产业组织范畴内产能过剩SCP研究的另一分支学说,政府失灵说(广义也称政府误导说)兴起于中国,目前最为活跃,文献纷呈,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产能过剩的分析研究有关于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和关于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两个方向。梳理在这两个方向近五年发表的CSSCI论文,经统计发现:如图9所示,放在产能过剩研究大盘子里比较,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35%,体量与治理研究体量相当,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13%,体量不足评价研究体量;放在产能过剩分析研究小盘子里比较,形成原因的实证分析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73%,超过三分之二,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论文数量占样本量的27%,不足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学界需要补齐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短板。

对形成机理研究文献的学科归属定位和研究内容定位取交集得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研究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事实上,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研究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已历三代,如图11所示。Chambeilin[16]最先提出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的概念,也是最早对现实中的产能过剩现象给出经济学解释的。Chambeilin在20世纪30年代认为垄断竞争市场导致企业产能过剩:企业利用规模效应在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安排产能产出,处于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根据零利润原则,即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线相切的点安排均衡的实际产出,从而出现实际产出小于产能产出的产能过剩现象。现在看来,Chambeilin所说的垄断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竞争状态下的一种自然性过剩,在没有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和政策扭曲等政府失灵的条件下出现这类产能过剩属企业正常的产能储备,原理类似企业正常的库存储备。

时隔四十年,进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入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市场组织形态也由垄断竞争转入寡头垄断,经济学研究的分析方法随之由边际分析转入博弈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方式之一是处于垄断或寡头地位的在位企业通过产能扩张的策略,给市场造成一种产能过剩的局面,给潜在进入者发出产能威慑的信号,以期实现阻止潜在企业进入市场的目的。Spence等[18,20]纷纷从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行动选择、不同的信息结构、不同的决策空间出发,建立了许多策略互动的博弈模型来揭示寡头企业产能扩张的捕食性行为是如何导致产能过剩的,一时蔚为壮观。现在已有很多博弈模型成为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经典模型,它们或被选入产业组织理论教科书或被编入產业组织理论手册。

又时隔四十年,进入21世纪10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家同以往任何时期相比都热切、深切关注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引起如此高度关注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产能过剩问题,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同样出现了,如垄断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寡头垄断导致的产能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出现过的产能过剩问题,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现在竟然也出现了,如审批制度、赶超战略、环境规制等产业政策导致的产能过剩。对于后者,学界有人将其称为“中国式产能过剩”[52-53]。中国式产能过剩并不单纯指政府失灵机理,同样也有市场失灵机理,只不过这种市场失灵机理与前述垄断竞争导致产能过剩的市场机理和寡头垄断导致产能过剩的市场机理并不相同,而且这种市场机理不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同样,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政府失灵机理也不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从中国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研究文献中分离出专门研究中国式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文献加以考察,发现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两类:升级赶超所致产能过剩和转轨转型所致产能过剩。升级赶超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是一类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从不发达经济体逐步迈向发达经济体的进程中发生产能过剩的市场机理和政府机理[23,54]。转轨转型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是一类从转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体转向市场经济体的进程中发生产能过剩的市场机理和政府机理[30,46]。

如图12所示,如果我们将研究中国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看作一个集合的话,则垄断竞争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寡头垄断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机理分别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机理大集合内的三个互斥的子集。其中一级子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又包含两个互斥的二级子集,升级赶超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和转轨转型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

四、产能过剩的理论架构

既然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疾病,那么对其进行“病理学”研究时,有必要借鉴病理学的研究体系。在探究产能过剩的“病因学”即形成原因和产能过剩的“发病学”即形成机理时,需在研究架构上做出必要的框架安排和范式安排,使之具有学科归属性、学术规范性。

通过现实观察和文献综述,可由表及里解析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如图13所示:①导致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家才能失灵,相应的形成机理则是企业决策失误直接机理,当然具体的企业直接原因和具体的企业直接机理有很多,如市场预测出现重大偏差、成本控制不力;②导致企业决策失误、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市场失灵,相应的形成机理则是市场根本机理,当然具体的市场根本原因和具体的市场根本机理有很多,如上节所述;③政府失灵是导致企业决策失误、进而导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之二,相应的形成机理则是政府根本机理,当然具体的政府根本原因和具体的政府根本机理有很多,如上节所述。

根据上述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研究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类似研究病理学中的发病学,重点在于揭示在产能过剩病因作用下导致产能过剩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考虑到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主要隶属于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本文揭示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如图14所示,即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

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田国强[55]指出,现代经济学的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分析步骤组成:步骤1,界定经济环境;步骤2,设定行为假设;步骤3,给出制度安排;步骤4,选择均衡结果;步骤5,进行评估比较。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田国强[55]指出,现代经济学通常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六个要点:要点1,确定基准点;要点2,建立参照系;要点3,搭建研究平台;要点4,发展分析工具;要点5,构建严谨模型;要点6,做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具体到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研究,借鉴田国强[55]关于现代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论述,根据上述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研究的基础架构,在“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揭示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可按照如圖15所示的基本流程展开论述:步骤1,抽取现实场景;步骤2,建立参照系;步骤3,确定基准点;步骤4,构建数理模型;步骤5,分析均衡结果;步骤6,得出核心命题;步骤7,回应现实场景;步骤8,给出实践启示。

按照上述理论架构来衡量,2010年至今,研究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已有若干主要论述,影响较大。根据分类谱系,将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三项,集中报告如下。

主要论述之一:中国的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向洪金[56]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现实,构建混合寡占竞争模型,揭示软预算约束与战略授权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为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与战略授权,不仅导致国有企业产能过剩,而且会导致民营企业产能短缺。陈俊龙和汤吉军[47]通过构建由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混合寡占竞争模型,研究部分管理授权下的国有股最优比例与产能过剩问题,得出结论: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存在最优的国有股比例;在国有股比例最优的情况下,存在产能过剩;国有股比例与产能过剩程度负相关;国有产权不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根源。韩文龙等[57]从“投资决策与竞争退出”的企业行为角度考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发现,地方政府通过降低要素成本诱导性地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而形成过度投资;而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为获得生存空间和竞争优势,采取规模扩张为主的被迫式竞争一方面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高资产专用性又阻碍产能过剩企业的退出。徐齐利[3]论述企业家才能与产能过剩的SCP基础架构为:结构(企业家才能)→行为(决策失误)→绩效(产能过剩),构建数理模型,探讨企业家才能系统性失灵形成产能过剩的机理及效应。该理论揭示了企业家市场预测失误与成本控制失误导致产能过剩的单一机理及效应、综合机理及效应;建立了企业家才能失灵与行业产能过剩在会计、统计指标上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给出了可用于实证分析企业家才能失灵导致产能过剩的计量模型和检验 规则。

主要论述之二:中国式产能过剩之升级赶超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林毅夫等[23]基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的现实场景,构建在行业内企业总数目不确知这一信息不对称情形下新企业进入市场的潮涌模型来揭示产能过剩的市场机理。张倩肖和董瀛飞[24]构建涵盖技术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企业兼并、进入和退出的“新熊彼特”模拟模型来分析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发现渐进工艺创新和长产能建设周期的结合是“潮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付才辉[32]对于投资潮涌与产能过剩现象,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提炼出一个具有发展经济学色彩的金融干预两难理论:如果政府不实施积极的金融干预,具有协调困难的市场就难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蕴含的技术进步机会;为了充分利用发展机会,政府会通过金融干预来放松市场主体的融资约束,而这为投资潮涌提供了通道;金融干预在导致产能过剩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徐齐利等[2]论述行业前景、市场占先与产能过剩的SCP基础架构为:结构(市场占先)→行为(捕食性行为)→绩效(产能过剩),数理分析行业的前景属性(好与差)、准入属性(壁垒与自由)、投资属性(轻资产与重资产)三者不同组合下市场占先均衡的产能利用效应。该理论揭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并非硬币正反面;潮涌现象导致产能过剩的除潜在企业的市场进入潮涌外,还有在位企业的产能扩张潮涌;产能过剩不仅在信息不对称或市场不确定时发生,即便在信息对称且市场确定时也会发生;且在该理论框架下,市场占先导致行业产能持续性过剩的经典论断是占先均衡在特殊情形下的结果,其经典命题是本文命题的特例。

主要论述之三:中国式产能过剩之转轨转型导致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江飞涛等[30]基于体制扭曲下的地区竞争现实构建数理模型,来揭示产能过剩的政府机理为在地方政府低价供地等所导致的补贴效应,以及与之协调配套的贷款等行为的共同影响下,企业自有投资过低所导致的严重风险外部化效应,扭曲了企业的投资行为,导致企业过度的产能投资,从而形成行业产能过剩。范林凯等[46]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建立理论模型,论证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竞争性行业市场化改革滞后与产能管制将共同造成产能过剩的政府机理。研究表明,产能管制政策需要在产能过剩与国有企业“较强影响力”之间权衡,目前用于治理产能过剩的产能管制政策很可能取得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即反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皮建才等[58]构建地方政府在分权经济下进行政策性补贴竞争的博弈模型,分析发现,体制性产能过剩程度会随着地方政府对“辖区GDP”看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朱希伟等[54]以煤炭行业为例,在国有、民营二元所有制结构下探讨企业产能过剩的异质性形成机理发现:政企合谋一方面使本该淘汰的落后民营小煤炭企业存活在市场上,另一方面还诱使有能力投资安全清洁生产设备的民营大煤炭企业转而选择交保护费,并以落后的方式生产,加剧落后产能的形成;针对国有煤炭企业的补贴政策虽有利于保障其安全清洁生产,但会滋生依靠补贴存活的国有“僵尸企业”过剩产能。徐齐利和聂新伟[1]论述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与产能过剩的SCP基础架构为:结构(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行为(垄断竞争)→绩效(产能过剩),通过数理分析,对中国长久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给出一个垄断竞争一般均衡体系下的演化解释,该演化体系在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下将产能过剩形成机理从局部均衡分析推进至一般均衡分析,且现存产能过剩政府失灵论的诸多观点是该演化体系在物力资源软约束时的特例。

五、结论与讨论

有关产能过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至今缺乏对产能过剩的现实表现、概念界定、研究谱系和理论架构的学理式提炼,本文对产能过剩理论研究的边际贡献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产能过剩的现实表现。美国目前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贴近资源的上游产业和贴近消费的下游产业,中国目前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贴近资源的上游产业与贴近消费的下游产业之间的中游产业。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情势为:下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傍晚的太阳,日薄西山;上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清晨的太阳,旭日东升;中游行业产能过剩就像正午的太阳,如日中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呈现出一种先由下游产业切换至中游产业、再由中游产业切换至上游产业的动态演化态势。

(2)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根据企业在投产阶段变现产能、生产阶段变现产品的前后匹配关系而呈现出的额定负荷运营与产能适宜、超负荷运营与产能短缺、低负荷运营与产能过剩等三种运营状态和产能利用效应,不难发现:产能过剩(excess capacity)是企业在生产阶段市场出清的均衡产出小于其在投产階段额定的产能产出,其表现是实际产出小于产能产出的低负荷运营,反映在量化指标上则是产能利用率过低,其效应是资源配置效率受损、生产要素出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闲置状态。对此,为使概念界定清晰和论述方便,将企业的实际产出严格限定在产能产出的约束之内,故产能过剩可具体定义为:均衡产出=实际产出<产能产出。

(3)产能过剩的研究谱系。产能过剩研究是在回答有关产能过剩的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因而依次构成了产能过剩研究的三大板块:评价→分析→治理。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产能过剩的评价研究分事前界定标准和事后实施测度两个方向;为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产能过剩的治理研究分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两个方向;为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产能过剩的分析研究依次由事中的形成原因分析和事中的形成机理分析两个方向组成。产能过剩的分析研究,无论形成原因还是形成机理,从学科归属出发,可概括为两范式四学说:宏观经济DSGE研究范式下的周期性产能过剩说和结构性产能过剩说与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下的市场失灵说和政府失灵说。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研究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已历三代:早期,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边际分析自由资本主义背景下垄断竞争市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中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博弈分析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寡头垄断市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近期,兴起于21世纪10年代,演化分析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转轨赶超市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分析中国产能过剩的现实机理,不难发现,中国的产能过剩与中国式产能过剩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垄断竞争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寡头垄断所致产能过剩的机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机理分别是中国的产能过剩机理大集合内的三个互斥的一级子集。其中一级子集中国式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又包含两个互斥的二级子集,升级赶超所致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与转轨转型所致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4)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架构。其一,如图13所示,解析产能过剩形成原因与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与机理是企业家才能失灵;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与机理之一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导致企业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与机理之二。其二,如图14所示,考虑到产能过剩理论主要隶属于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故揭示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基础架构当属产业组织SCP研究范式: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其三,如图15所示,理论分析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基本流程架构:步骤1,抽取现实场景→步骤2,建立参照系→步骤3,确定基准点→步骤4,构建数理模型→步骤5,分析均衡结果→步骤6,得出核心命题→步骤7,回应现实场景→步骤8,给出实践启示。

对于同一研究对象,学者之间的研究为了避免“鸡同鸭讲,鸭同鸡论”“白马非马”等无效争论,需事先建立起一套共同遵循的研究范式。只有在一个共同的研究范式下展开讨论,方才能使研究不断深入进行下去,否则将一直停留在意念层面的自说自话。有了上述四点,关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便具有了学科归属性和学术规范性,建议学界今后在理论研究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时可适当参考之。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是对感兴趣的同一研究对象就其研究范式达成共识的学者共同努力、共同造就的结果:对单个学者而言就是要积跬步以至千里,对多个学者而言就是要积小流以成江海。理论研究产能过剩形成机理这个研究领域的形成需要有一定量的学者认同上述学科范式,之后更需要他们在该学科范式下对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众志成城。当然,此处并不是主张每篇关于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理论研究都要落入本文建议的学科范式窠臼,更不能把是否符合该学科范式作为衡量产能过剩形成机理所有理论研究成果优劣与否的唯一圭臬。毕竟,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是产能过剩研究应有的学术生态。

参考文献:

[1] 徐齐利, 聂新伟. 资源软约束、环境硬约束与产能过剩  [J]. 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 2017(2): 82-144.

[2] 徐齐利, 王文举, 聂新伟. 行业前景、市场占先与产能过剩  [J]. 产业经济评论, 2018(2): 10-34.

[3] 徐齐利. 企业家才能与产能过剩  [J]. 北京社会科学, 2018(9): 92-109.

[4] 徐齐利. 中国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  [D].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

[5] 韩国高, 高铁梅, 王立国, 等. 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  [J]. 经济研究, 2011(12): 18-31.

[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研究》课题组.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特征、风险及对策研究——基于实地调研及微观数据的分析  [J]. 管理世界, 2015(4): 1-10.

[7] 董敏杰, 梁泳梅, 张其仔. 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行业比较、地区差距及影响因素  [J]. 经济研究, 2015(1): 84-98.

[8] 张少华, 蒋伟杰. 中国的产能过剩: 程度测算与行业分布  [J]. 经济研究, 2017(1): 89-102.

[9] 徐朝阳, 周念利. 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  [J]. 经济研究, 2015(2): 75-87.

[10] 杨光, 孙浦阳. 外资自由化能否缓解企业产能过剩?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6): 3-19.

[11] 刘政, 杨先明, 匡慧姝. 市场公平竞争与企业产能过剩治理——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J]. 财经科学, 2017(5): 113-123.

[12] 刘戒骄, 王振. 市场化解产能过剩的原理与措施分析  [J]. 经济管理, 2017(6): 20-35.

[13] 耿强, 江飞涛, 傅坦. 政策性补贴、产能过剩与中国的经济波动——引入产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实证检验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5): 27-36.

[14] 周瑞辉, 廖涵. 所有制异质、官员激励与中国的产能过剩——基于一个DSGE框架的扩展分析  [J]. 产业经济研究, 2014(3): 32-41.

[15] 郭长林. 财政政策扩大、纵向产业结构与中国产能利用率  [J]. 管理世界, 2016(10): 13-33.

[16] Chamberlin E H.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on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17] Barzel Y. Excess capacity in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0, 78(5): 1142-49.

[18] Spence A M. Entry, capacity, investment and oligopolistic pricing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8(2): 534-544.

[19] Eaton B C, Lipsey R G. The theory of market pre-emption: The persistence of excess capacity and monopoly in growing spatial markets  [J]. Economica, 1979, 46(182): 149-158.

[20] Dixit A. The role of investment in entry-deterrence  [J]. Economic Journal, 1980, 90(90): 95-106.

[21] Barham B, Ware R. A sequential entry model with strategic use of excess capaci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26(2): 286-298.

[22] Janeba E. Tax competition when governments lack commitment: Excess capacity as a countervailing threa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 90(5): 1508-1519.

[23] 林毅夫, 巫和懋, 邢亦青. “潮涌現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  [J]. 经济研究, 2010(10): 4-19.

[24] 张倩肖, 董瀛飞. 渐进工艺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与产能过剩——基于“新熊彼特”演化模型的模拟分析  [J]. 经济学家, 2014(8): 33-42.

[25] 贾润崧, 胡秋阳. 市场集中、空间集聚与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J]. 管理世界, 2016(12): 25-35.

[26] 李后建, 张剑. 企业创新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研究  [J]. 产业经济研究, 2017(2): 114-126.

[27] 王立国, 鞠蕾. 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 26个行业样本  [J]. 改革, 2012(12): 52-62.

[28] 王文甫, 明娟, 岳超云. 企业规模、地方政府干预与产能过剩  [J]. 管理世界, 2014(10): 17-36.

[29] 干春晖, 邹俊, 王健. 地方官员任期、企业资源获取与产能过剩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3): 44-56.

[30] 江飞涛, 耿强, 吕大国, 等. 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6): 44-56.

[31] 刘航, 孙早. 城镇化动因扭曲与制造业产能过剩——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1): 5-17.

[32] 付才辉. 金融干预的成本与收益: 产能过剩与技术进步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5(4): 1-13.

[33] 王自锋, 白玥明.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4): 70-82.

[34] 贺京同, 何蕾. 国有企业扩大、信贷扭曲与产能过剩 ——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当代经济科学,

2016(1): 58-67.

[35] 邓淑莲, 朱颖. 财政透明度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研究——基于“主观”与“被动”投资偏误的视角  [J]. 财经研究, 2017(5): 4-17.

[36] 韩国高, 胡文明. 要素价格扭曲如何影响了我国工业产能过剩?——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产业经济研究, 2017(2): 49-61.

[37] 莫小东. 政治周期、政府补贴和产能过剩  [J]. 投资研究, 2017(4): 24-40.

[38] 庞念伟, 孙毅. 要素市场扭曲对产能过剩的影响机制分析  [J]. 产业经济评论, 2017(3): 34-45.

[39] 钱爱民, 付东. 政治关联与企业产能过剩——基于政府治理环境视角的实证检验  [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 19-30.

[40] 周丽群. 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过程中的产能过剩——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的研究  [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18): 5-14.

[41] 余东华, 吕逸楠. 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 53-68.

[42] 杨振兵. 有偏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8): 30-46.

[43] 白雪洁, 闫文凯. 中国新兴产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疏解策略——基于光伏行业的案例分析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1): 133-142.

[44] [ZK(]修宗峰, 黄健柏. 市场化改革、过度投资与企业产能过[LL]剩——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经济管理, 2013(7): 1-12. [ZK)]

[45] 程俊杰. 中国转型时期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 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研究, 2015(8): 131-144.

[46] 范林凯, 李晓萍, 应珊珊. 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 19-31.

[47] 陈俊龙, 汤吉军. 管理授权、国有股最优比例与产能过剩: 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研究  [J]. 當代财经, 2016(2): 74-84.

[48] 程俊杰. 基于产业政策视角的中国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研究——来自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J]. 财经科学, 2016(5): 52-62.

[49] 白让让. 竞争驱动、政策干预与产能扩张——兼论“潮涌现象”的微观机制  [J]. 经济研究, 2016(11): 56-69.

[50] 罗美娟, 郭平. 政策不确定性是否降低了产能利用率 ——基于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  [J]. 当代财经, 2016(7): 90-99.

[51] 赵卿, 曾海舰. 中国式产业政策引致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75-85.

[52] 张林. 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研究综述  [J]. 经济学动态, 2016(9): 90-100.

[53] 周密, 刘秉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经济学解释  [J]. 经济研究, 2017(2): 67-81.

[54] 朱希伟, 沈璐敏, 吴意云, 等. 产能过剩异质性的形成机理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8): 44-62.

[55] 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J]. 经济研究, 2005(2): 113-125.

[56] 向洪金. 战略授权、软预算约束与中国国有企业产能过剩——基于混合寡占竞争模型的理论研究  [J]. 广东社会科学, 2015(1): 17-25.

[57] 韩文龙, 黄城, 谢璐. 诱导性投资、被迫式竞争与产能过剩  [J]. 社会科学研究, 2016(4): 25-33.

[58] 皮建才, 黎静, 管艺文. 政策性补贴竞争、体制性产能过剩与福利效应  [J]. 世界经济文汇, 2015(3): 19-31.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引领河北顺利实现过剩产能转移
基于管理会计的视角对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探析
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产能过剩化解
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现状、原因及化解对策
我国产能过剩现状及对策分析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