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匿名风波
2018-01-19吴钐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生命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用好的形式印到学生的骨血里。网络时代让95后至00后这一批独生兼网络原著民的年轻人,不会很好的排解自身遇到的困难,抗挫折能力及克服困难能力都极为欠缺。很多理论上我们认为在初高中就应该完成的人生技能成长,他们并没考试合格。所以,到大学这一课必须补。
关键词:匿名;心理;危机;辅导员;新媒体
一、 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化解经过
2017年5月5日午餐时间,我正刷着QQ的空间,突然一条黑色背景的“秘密”(注释:秘密是QQ空间继空间说说后推出的匿名说说应用,阅读者无法获悉发布者的身份)让我立刻紧张起来。这条“秘密”的发布者写到: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感觉自己不配拥有,伤害别人,让自己痛苦,真想让自己离开这世界。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匿名好友在评论中纷纷对发布者言论进行附和,如果不尽快找到该“秘密”的发布者,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干预,那这种“厌世”的心态将进一步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我第一时间将截图向我院心理专干老师及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刘书记报告,刘书记赶回办公室亲自指挥排查工作。作为该事件的第一发现人,我责无旁贷担负起排查工作。根据刘书记统一安排,我负责学生群体排查,刘书记负责教工线索搜集,双管齐下。
我的好友里学生群体有500多人,时间紧迫,排查量较大,怎么办?我们发现空间匿名说说,虽然为匿名,但是也只有好友之间能相互看到。这是我们找出发布者唯一的突破点。我院的两位兼职辅导员得知消息后立刻赶来协助排查。恰巧她们俩在QQ空间里一人能看到该秘密,另一人却看不到。按照数学中“交集”的概念,我们判定该条“秘密”的发布者肯定不是她们的共同好友,按照该思路我们将排查范围缩小到2014级及2016级本科学生。范围仍然很大,怎么办?经过商量,14级学生党员干部汪同学及2016级辅导员助理被喊来协助帮忙。我们没有告知他们事由,直接让他们打开空间,进入“秘密”界面,刷新后,二人均能看到。排除二人为发布者可能性,将其放心纳入排查组。经过对二人的好友求“交集”,我们很快将目标确定在2016级16个本科生。刘书记立即将2016级8位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协助排查,同时我们以协助辅导员处理班级事务为由将16个目标所在班级主要班干部叫到办公室来协助。在未告知他们事件背景的情况下,由兼职辅导员陪同他们翻看空间秘密。按照前面“求交集”的思路,经过近40分钟比对,我们将目标确定在同1个班的2个对象里面。刘书记从班主任那里得知,班主任只有其中一个人的QQ,并且看不到该条秘密,至此,我们确定两个目标对象中该班主任的非QQ好友的同学便是该条“秘密”的发布人。目標对象确定后我们便立即与该同学进行谈心,刘书记也亲自参与谈话,经过耐心的开导,终于打开该同学的心结,化解危机。
二、 工作经验提炼
今天我如此详细地把我们的排查过程展示,是因为事后,我们几位同事一块儿总结发现处理该事有几个做法还是比较可取的,这可以和我们学工战线的同事们分享:
1. 看到匿名消息,反应灵敏很重要。我们都意识到,在新媒体世代,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偏爱的媒体工具是不同的。社交媒体QQ和微信是目前使用面最广的工具,微博次之。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低年级时他们更愿意与他人互动,所以QQ使用率最高;而到高年级时,有些事情则不愿太大范围被人了解,微信私密性高于QQ,此时偏爱使用微信的人群比例会上升,但QQ仍为主导。微博也有使用,但在熟人圈使用较少,使用者主要用于获取外界最新资讯用。所以,作为与学生最亲密的学工人,班主任等扩大自己QQ里学生好友库是十分必要。这是必备的预防机制。
2. 遇到突发事件,方式方法很重要。我们十分注重控制此事的影响范围,都是慎重考虑后,才把某位学生纳入协助队伍里。因为现在学生中存在这样的个例,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十分积极向上,但独处时却做出自残等伤害自己的事情。类似于此次事件,在高年级学生骨干空间可看到此秘密,说明该对象是学生干部的可能性很大。协助对象大都是学生干部身份,首先排除他们自身的可能性也极其必要。
3. 团队配合是任何时候克服困难的法宝。在本次排查过程中,从分管副书记,到几位同事,到学生干部,到学院老师,到网友,我们借用了最大的力量。大家都在为这个在危机边缘的孩子而默默努力。就是这种无声的关怀,使得学生特别感动,就在排查当晚,该生再次发表匿名秘密说说,向我们表达无声的感谢。
三、 今后工作的改进之处
虽然此次,各种有利因素让我们在较短时间排除了学生危机事件,但我们仍然感到我们的工作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生命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用好的形式印到学生的骨血里,就像古人诵读的信条“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至始也”一样,用价值观去尊重生命。网络时代让95后至00后这一批独生兼网络原著民的年轻人,不会很好的排解自身遇到的困难,抗挫折能力及克服困难能力都极为欠缺。很多理论上我们认为在初高中就应该完成的人生技能成长,他们并没考试合格。所以,到大学这一课必须补。
作者简介:
吴钐,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