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的实践教学
2018-01-19王雪
摘 要: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大学文化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密不可分。实现传统节日文化育人功能,价值发掘是前提,载体创新是关键,同时,必须与学生需要、时代特点、大学精神相结合。
关键词:传统节日;育人;传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长期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容纳多民族文化的混合性文化。几千年来,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凝结升华为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个个文化符号,这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这种有诸内而形于外的特点恰恰提供了一条走近其身的便捷方式,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进而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文化的层次实际上具有了可能性。
一、 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大学文化教育的传承性
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爾夫人曾隐晦表示中国是一个没有文化输出的国家,“中国不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梅贻琦也指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起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可见中国大学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大学文化教育的核心部分。而传统节日距离人民的生活最为接近,也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当中的精神财富。因此本人认为传统节日教育意味着大学文化教育的传承性。
二、 传统节日文化育人的实践教学内容
(一) 传统节日中充满生活情趣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核心要素是祭祀、禁忌、巫术与休闲娱乐,发展到后来休闲娱乐的成分占据了主体,增添了众多具有世俗生活情趣的内容。例如苏州的正月初一,民间烧炭火于屋中,为之“旺相”取年年兴旺之意。贴青龙于左面墙壁,谓之“行春”,盼望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插芝麻于屋檐上,谓之“节节高”。
更有闹元宵,热闹非常。元宵前后,家家户户的锣鼓响起,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等名目。“三五成群,各执一器,儿童围绕以行,且行且击,满街鼎沸,俗呼走马锣鼓”更有元宵的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银蛾斗彩,雪柳争辉。鱼龙沙戏,七真五老献丹书;吊挂流苏,九夷八蛮来进宝。村里社鼓,队队喧阗;百戏货郎,桩桩斗巧。转灯儿一来一往,吊灯儿或仰或垂。”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趣。
只看这两个节日我们便可窥一斑,传统节日中充满生活情趣。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可以把古诗词与民俗结合起来讲解,让学生在体会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感悟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从而自己也敬天乐活。
(二) 传统节日中的德育因素
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承担着修己安人、仁民爱物、忠贞爱国、群体和合等传统头等的教化功能,它既是物质性的创造更是精神性的创造。
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它的主要节俗是扫墓踏青,男女携带酒食祭品、纸钱到先人的墓前祭扫。这一个节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先人,也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在节日中的体现。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这一个节日体现出人们对于英雄的同情与爱戴,也表现出人们的爱国情怀。爱国的主题一直是民族道德精神中重要的一部分。
七夕在农历七月七日传说此日夜晚喜鹊搭桥,帮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这个节日历来为文人墨客歌咏,因为这个节日传达出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中国民族对于情感,亲情、爱情、友情,一直都是无比看重的,这是一个重情的民族。
(三) 传统节日中的审美教育
元宵节,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在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一词中它的美丽挥发的淋漓尽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舞动的花灯如一颗颗的花树摇曳生姿,又如天上坠落的星雨。在这样美丽的夜景中,美丽的女子穿梭灯海之中,美丽异常。
仲春二月十五的花朝节,人们相约赏花游玩,无花之时便自己点画枝头。中秋节人人抬头赏月,更想出月中嫦娥的美谈。
其实中国的每一个节日,如果我们用心去看,无不发现其中蕴含的美,这一切也与中国民族热爱生活的天性分不开的,在苦中,在分离中为自己营造出美丽的童话。
三、 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几个关键点
(一) 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
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形而上学。比如在讲七夕节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请学生对比中外情人节的不同,思考七夕的爱情主题,这样可以把离我们遥远的节日带进学生的生活。
(二) 必须与时俱进
作为有着传承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大学校园得到学生的喜爱,起到弘扬传统的目的,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大学教育应以传统节日为载体进行深入的课堂实践教学,从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得传统与时代相结合。使我们的学生通过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既懂得继承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同时又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既懂得缅怀先烈,又知道珍惜身边的人;既能为四大发明而自豪,又能清楚地知道如何看待如今的“中国梦”。
(三) 必须与大学精神相结合
以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教学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入了解,强化文化育人的功能,从而凝聚铸就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涵,虽然尚无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智慧、宽容、仁爱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触及到了大学精神的本质。传统文化教育唯有跟大学精神相结合,才能真正融入到大学文化中,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启正.中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强生命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11-07.
[2]顾禄.《清嘉录》卷一[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页.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月楼》[M].
[4]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M].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雪,四川省德阳市,四川工业科技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