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门宴》中部分典型语法现象透视

2018-01-19金彦斌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项王鸿门宴连词

金彦斌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文言文中的名篇,长久以来一直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本文语言精练流畅,叙事有条有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其中的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通过分析本文中的典型语法现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其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例如:连词“而”表示修饰关系,“而”在文言文中用法极多,情况比较复杂。她可以作为名词、动词、连词、代词、助词等。单就连词而言,它可以表示并列、顺承、假设、转折、因果、修饰等关系。这里重点分析“而”字作为连词时的辨别方法。且看以下的例句: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④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

⑤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⑥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⑧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哎!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比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我们对这几个例句作以下的分析。例句①是刘邦向项羽表忠心的语言。刘邦对官吏和人民进行登记,查封仓库,目的是等待项羽的到来,好向项羽有所交代。因此,此处的“而”字,表示目的关系,可翻译为“来”。

例句②可以翻译为“如果别人有很大的功劳,(你)却去攻打他,(这)是不仁义的。”这里的“而”字连接的是两个主谓短语“人有功劳”和“(你)攻之”,前者表示的是刘邦的功劳,后者表示的是项羽恩将仇报的行为,所以二者存在转折关系,可以翻译为“却”。

例句③可以翻译为“我与将军您合力来攻打秦王朝,将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没想到我能先进入函谷关打败秦王朝,使我能够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您。”这里的而字仍然连接两个动词短语,第二个动词短语与“臣与将军”构成主谓关系,第一个动词短语“戮力”作状语,说明“攻秦的方式”。因此,例句③中的“而”字表示的是修饰关系。

例句④可以翻译为“项王手握着剑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这个句子分析起来稍微复杂一些。句子的主干是“项王曰”,这里的“而”字仍然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按剑而跽”作状语,表示说话时伴随的动作状态。这里的“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并且这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也不对等。因为“按剑”说的是与“跽”同时伴随的动作,仍然作“跽”的修饰语,因此这一句中的“而”字仍然表示的是修饰关系。

例句⑤可以翻译为“项羽就叫人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站起来,站着喝了酒。”在翻译本句时,“立”和“饮之”之间要加“着”字,出于与例句④同样的原因,本句中的“而”字表示修饰关系。

再来看例句⑥。本句可翻译为“樊哙将盾牌扣在地上,将猪大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了猪大腿。”由于本句中的“而”字仍然可以翻译为“着”,所以“而”字仍表示修饰关系。

例句⑦可以翻译为“如此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分封诸侯这样的赏赐,反而你却听信谗言,想要杀害这样有功的人,这是灭亡了的秦朝的延续啊。”本句中的“而”字之前说的是刘邦功劳很大,后半句说刘邦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可翻译为“却”、“但是”。

例句⑧可翻译为“项羽就接受了白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范增也接受了玉斗,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碎了玉斗,说:‘哎,这小子不值得为他出谋划策,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刘邦。我们这些人将成为他的俘虏。”本句中的“而”字,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拔剑”和“撞而破之”。我们分析这两个短语之间的关系会发现,“而”字前后的动词短语与④、⑤、⑥句不同,④、⑤、⑥句中“而”字前的动词短语和“而”字后面的动词短语表示的动词是同时进行的,“而”字可以翻译为“着”。而例句⑧中的“而”字前后的动词短语存在先后关系,两个短语是连动短语。因此例句⑧中的“而”字表示承接关系。

以上是对《鸿门宴》中的“而”字所作的分析“而”字在作连词时,可以表示多种语义关系,在阅读时要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下面我们再来看本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再来谈谈判断句。先看下面的测试题:

例题: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B 蔺相如者,赵人也。

C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 其人勇士。

这四个选项中,A项可以翻译为“它南边的山岗,是夏朝君主皋的陵墓”。B项可以翻译为“蔺相如是赵国人”。C项可翻译为“但是对这种说法,我仍然很怀疑。”D项可以翻译为“那个人是个勇士。”这四项中,C项的“是”字是“这”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所以这一项就是答案选项。而其它三项虽然原句中没有“是”字,但翻译出来要加“是”字。那么是不是所有翻译出来要加“是”字的文言句子都是判断句呢?答案是否定的。且看下面的例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亚父者,范增也。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此亡秦之续耳。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特殊文言句式中的判断句有过精辟的论述:“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而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判断句是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

那么为什么文言特殊句式必须要以名词作谓语呢?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谓语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如“我去过上海”中。主语是“我”,“去过上海”说的是“我”怎么样,属于谓语的范畴。“他的个子很高”中“个子”是主语,形容词短语“很高”作说的是“个子”的状态,是谓语。名词作谓语的现象,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今天星期六”中,名词“星期六”作了谓语。但由于名词作谓语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在文言文中将特殊判断句式定义为名词作谓语,以区别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常见句式。

在以上几个例句中,①、③、④、⑤、⑥中军事名词作谓语的句子。例句①可以翻译为“这(是)天子的云气”。例句 ③ 可以翻译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例句④可以翻译为“亚父(就是)范增”。例句⑤可以翻译为“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例句⑥可以翻译为“(这)(是)沛公刘邦的骖乘樊哙”。我们 分析译文可以发现判断句的确定有两个标准:其一是名词作谓语,其二是主谓之间省略了判断动词“是”。

我们再来看其它幾个例句。例句②可以翻译为“如果别人有巨大的功劳(你)却攻打他,(是)不仁义的。”这句中的“义”字,前面有副词“不”,可见这是一个形容词。因此,虽然翻译时在“义”前要加“是”字,但已经不是特殊句式中的判断句了。例句⑦可以翻译为“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那些强盗的进入和不平常的事件。”这句中的谓语动词为“备”,所以不是判断句。

例句⑧可以翻译为“我派人看他的云气,(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由于谓语动词是“为”,所以也不是判断句。例句⑨也是如此。

例句⑩可以翻译为“这是灭亡了的秦国的延续”。谓语为动词“续”,所以也不是判断句。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翻译为“某某是某某”的句子都是判断句,语言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

以上是对《鸿门宴》中连词“而”的语法功能以及判断句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项王鸿门宴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鸿门宴(二)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鸿门宴(一)
四面楚歌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自勉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
“鸿门宴”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