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教学实录
2018-01-19刘强
摘 要:课文《郑成功》是一个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事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课文重点讲的是收复台湾的经过,着重描写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教学中,让学生适当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关键词:郑成功;民族英雄;台湾;伟大功业
教学过程实录:
一、 新课导入,认识民族英雄郑成功,了解台湾
(导语)师:在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民族英雄吗?
生:抗金名将岳飞。
生:抗倭英雄戚继光。
生: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
师:对,这些人的英雄事迹千古流传,激励着我们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走近他们,认识他们啊?
生:想!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认识民族英雄郑成功,了解他的英雄事迹。
(投影出示课题,并板书:2. 郑成功)
师简介郑成功:郑成功,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原名郑森。1661年率将士数万人,在台湾禾寮港登录,围攻荷兰侵略者,经过8个月的战斗,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投影出示郑成功雕像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的这幅雕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雕像,看着这幅雕像,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郑成功高大威武,正气凛然;
郑成功目光坚毅,一身正气;
郑成功目视前方,若有所思;
……
师:对,郑成功目视前方,若有所思,他是在看一个地方,一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们知道台湾吗?想不想去台湾看一看啊?
生:知道,想去。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同去宝岛台湾看一看。
(课件展示台湾风光图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阿里山云雾缭绕,层峦叠嶂,真是太美了。
生:日月潭湖水那么清澈,景色迷人,难怪去台湾旅游的人们都要去看看。
生:101大楼真是高耸入云,夜晚时候灯光璀璨,真有气势。
生: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不仅绿树掩映,景色优美,更重要的是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我真想去看看!
……
二、 新课讲解,感受郑军官兵英勇
师:是啊,台湾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是明朝末年,她却被荷兰侵略者占领,荷兰侵略者残酷的奴役台湾人民,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些强盗。当时,郑成功驻军厦门,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他面对着东南方向,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决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可我们知道,想要收复台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同学们知道郑成功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了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
生: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师:是啊,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那么,郑成功训练的军队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呢?
(学生读文后汇报)
生:这是一支庞大的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課件出示舰队图片,让学生感受郑军的威武)
师:战斗开始了,你认为荷兰侵略者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吗?
生:不会。
生:他们肯定会垂死挣扎。
师:对,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舰船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的军队表现如何呢?
(课件出示: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军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觉得郑成功和他的士兵表现怎样呢?
生:他们英勇顽强。
生:他们不怕牺牲。
生:他们机智聪明。
……
师:面对英勇顽强的郑军官兵,敌人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此时,郑军官兵用钩子钩住敌舰,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真是大快人心,侵略者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生:郑成功真是太厉害了,长了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生: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了。
……
三、 感受胜利,牢记郑成功伟大功业
师:经过激烈的战斗,郑成功终于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饱受奴役的台湾人民心情怎样呢?他们会怎样感谢郑成功呢?
生:台湾同胞个个喜出望外。
生:他们送来了粮食、海鲜、蔬菜和茶叶慰劳郑军官兵。
生:台湾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课件出示台湾人民欢庆胜利的场面)
师: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读这部分的课文。(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又帮助台湾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鼓励高山族子弟读书,进一步拉近了台湾同胞与汉族同胞之间的关系,在民族团结的过程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四、 结束语
师: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作者简介:刘强,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