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构建

2018-01-19傅学丽刘建勇刘加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学习共同体构建

傅学丽++刘建勇++刘加慧

摘要:博物馆依托其强大的实物教育资源发展成为第二教育系统,研究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博物馆这一优良平台,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学实际出发,以“贝类学”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博物馆教育资源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构建;博物馆;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195-02

一、引言

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由具有共同学习目标、共同信念的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在一定的交流环境或学习资源支撑下主动参与学习,彼此间交流、协作,在聚集事实性知识的同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和创造出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和学习气氛,最终实现参与者的知识建构与共同提高[1]。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受到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多基于网络环境,但教学方式仍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学习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是教育者亟需思考的问题之一。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实物教育资源,其教育功能的开发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在实际教学中,对博物馆的开发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参观状态,对其教育功能重视、开发不够。广东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依托本校水产学科建设,经过25年的长足发展,开设有鱼类、虾蟹类、贝类、海藻类、鲸类以及棘皮和腔肠动物等陈列室,共收录3000多种水生标本,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立足学生实际,提升教育质量,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效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提升与利用,在水产教学、科研和科普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可为我国博物馆资源利用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基于博物馆教育资源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博物馆教育以实物陈列及科普讲解等其他辅助形式对参观者进行直观教育活动,具有实物性、开放性、直观性、愉悦性、社会性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师生同时置身于丰富的展品中,因共同的学习追求而联结在一起,彼此交流互动更易、更频繁,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博物馆所呈现的广阔科学世界容易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并探究学习内容,有效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且学习方式更加多变、生动。另外博物馆的开放性,可以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交互,使学生多层次的参与活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确立自己的身份感。综上所述,博物馆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效的构建和应用平台,大学生共同体的构建则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基于博物馆教育功能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法

(一)设计学习情境

围绕专业知识设计开展活动任务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3]。大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探索性,助教者通过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如组织学生策划博物馆展览专题活动、学生担任“专家”为参观者做科普讲座、担任讲解员等,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引入到共同体探索的问题中去。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行动中思考、研究的热度,创造性地结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4]。实践表明,大学生喜欢挑战、开放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每一个参与者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合作、争论和评价中,师生因这些问题而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学术性和社会性的交互,共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从获得的反馈中调整、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组建合作团队

学习共同体是参与者在交流、协作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组建高效的合作团队可以有效促进学习共同体进行内部讨论、交流,最终实现知识共享。助教者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性格特点和适应能力,组建不同的合作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设计学习主题和任务。以贝类学为例,分别组建分类学、野外调研、专题策划等团队,发挥学生专长,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分类学团队负责馆内标本复查鉴定及野外调研团队制作的新标本鉴定,野外调研团队进行贝类种质资源调查并采集制作標本,专题策划团队则主要进行博物馆专题活动策划、组织科普讲座和讲解服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调研与探索,亲自体验后发现问题,并主动搜集专业资料验证、修正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在竞争中不断提升、共同进步。

(三)设计评价方式

基于博物馆教育资源构建的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研究性,传统的课堂评价机制已无法满足共同体活动的需要。为了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评价,我们适时引入灵活的评价机制。(1)评价主体一元变多元。除科任教师的评价外,还包括学生互评、自评外及参观者的评价,例如参观者对学生讲解员、科普讲座等进行评价等。这种开放的评价方式,既能有效激发学生挑战的欲望,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体活动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及综合能力提升。(2)评价内容由“物”转向“人”。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更加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在共同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情况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发展。(3)评价过程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不单要考察课题的价值,内容设计的探究性,还要参考活动中团队全员参与程度、交互情况以及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评价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评价自我以及欣赏别人的过程。

四、基于博物馆教育功能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的把握

学习共同体构建需要学习情境的支持,且必须是师生共享的[4]。在创设学习情境中,助学者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社会的交互,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思考。设置学习情境,必须让学生参与进来,所以学习情境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接受的并能获得真实的体验。endprint

(二)学生的接受适应能力

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强调社会交互[5]。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分类系統选择、活动如何策划、科普内容选取、与团队成员协作等一系列专业及社会问题,对于这种自我探究、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会有一部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进而产生消极、怀疑自我的情绪。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使学生正确认识共同体教学,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同时开展助教者帮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获得经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助学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助学者是学习共同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例的助学者主要包括科任教师和博物馆管理员。科任教师和博物馆管理员共同设计学习主题和任务,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学习。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助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助学者不仅要有变知识为情景化、过程化,重组知识结构的能力,还要有掌控全局的能力,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

五、结论

本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基于博物馆教育资源构建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了常见贝类分类、生态习性等专业知识,培养了组织策划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但也遇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协作意识不强,实际参与程度不高;助学者投入时间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其助学作用。因此在大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万舒,张晨,袁晓斌.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0(1):63-65.

[2]李君.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陆韵.基于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7(4):55-58.

[4]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工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3,(06):150-155.

[5]钟志荣.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08):92-9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学习共同体构建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