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8-01-19赵晶
赵晶
摘要:以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结合“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海西经济区域与电气工程学科优势,探索适应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应用型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实践证明,立足于海西电气产业和行业需求的四结合六共同的培养格局,很好地将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产业生产地紧密融合在一起,显著提升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应用、工程实践、科学研究等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177-03
一、特需项目概况
“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1]。它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资源和环境,发挥各自优势,突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目前,高校研究生培养在“学、研”和“产、用”相脱节的情况比较普遍[2]。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特需项目”)的人才培养属于专业硕士范畴,它与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硕士项目相比又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3]。它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着眼于国家行业发展的特殊需求[4]。人才培养紧贴市场,凸显应用性和职业性,弥补了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与“产、学、研、用”脱节的窘况。
2011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了63家高校成为“特需项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以“服务特需”为突破口,突出“用”的重要性,加强产学研用的规范化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的紧密集合,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为例,探讨适合特需项目研究生“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教育
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学位特需项目是以福建省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为依托,在服务国家、行业对电气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又形成了与省内其他高校的电气工程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截止2016年,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已经招收国内研究生177人,国际留学生12人。
“产学研用”是一个合作的系统工程[5],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立足海西地区支柱产业,秉承“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宗旨,政校企联合,先后与ABB(中国)有限公司、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许继智能电力设备公司、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等50多家知名企业携手,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掌握高压电器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器智能化技术等专业领域相关基础理论,具备工程技术研发、组织和技术管理能力,良好职业道德,解决电力电器等企业复杂技术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切实提升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合作培养机制
经过五年的摸索和实践,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形成3种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合作培养机制。
1.面向行业的专家咨询机制。我校紧密贴近区域行业需求,成立了由政、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委员会,邀请省内外政界、企界知名人士在内的24名校内外专家、教授作为教指委委员。联合本地知名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多方联手共商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市场为导向的联合培养计划。
为了保障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体系,完善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全盲审,评审结果一票否决。对培养过程的关键节点,如:复试、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外审等,电气工程领域都会组织校外教授、企业专家共同筛选。作为评委的行业、企业专家人数需要超过总评委人数的1/3。参与盲审的3位校外专家,至少有2位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以上,至少1位为企业专家。
2.依托行业的政企资助机制。(1)政府扶持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厦门电力电器产业发展,提供海西电力电器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人才支持,2016年建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1200千伏工频实验电压和3000千伏冲击试验电压系统的国内高校一流的高压试验大厅。该中心成为我校电气工程领域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的平台,也为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创造省内独一无二的优越培养条件。(2)校企共建的实践培养基地。电气工程学科注重吸纳优质的社会资源,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至2016年,已先后与厦门市电力电器产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立长期稳定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电气工程领域于2013年获批“福建省电气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015年,与ABB(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获批成为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之一。实现了与行业内知名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用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工学结合”。(3)企业赞助的奖学金制。我校研究生奖助学金之一“企业赞助的奖学金”是由行业领先的企业如: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厦门明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宸鸿科技(厦門)有限公司等来我校设立的。每年获得企业奖学金奖励的研究生约占全体在校研究生总数的35%以上,累计发放金额达近30万元。激励研究生向“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的全面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
3.服务行业的校企融合机制。(1)校企双主体的多点渗透。电器产业是福建省及厦门市的支柱产业,电气工程领域联合海西地区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合作,让企业深度融入,渗透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个方面,达成校企协作6共同,即:校企共同组织招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导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实施考核评价、共同制定管理制度,携手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电气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根据“强化基础,突出行业需求”的原则,不断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增加《技术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方法应用与实践》、《知识产权》、《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就业相关联的课程。约20%的专业课程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并组织开展由企业专家和企业导师为主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建立校企双导师负责的“导师组”制度,校企双方导师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课题培养硕士生。校内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负责人,企业导师为联合培养基地实践课题研究的责任人,参与招生、教学、指导、答辩等核心环节,与校内导师一起履行导师职责。此外,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还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打造“双师三能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在校内遴选与行业企业结合紧密、业务能力强,且有一定企业工作经历、项目应用成果的专任教师,另一方面从电气行业企业中聘请生产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技术总工等担任兼职教师,将电气领域特需项目研究生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统筹协调的“内外结合”。(2)岗位为延续的双重身份。endprint
实行“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校企双方共同面试决定录取人选,校、企、学生三方相互选择,共同签定联合培养协议和设定硕士阶段培养计划。企业按在职实习员工身份对学生进行管理,提供企业指导导师,提供研究课题、经费等支持,使学生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将硕士阶段与企业入职后的试用期和培训阶段重叠,缩短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入企业的过程,使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培养无缝衔接,校、企、生三方共赢。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0.5年。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学做结合”。(3)项目为载体的真题实作。注重加强研究生实践应用及科研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锻炼,要求学位论文真题实做,选题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位论文评价坚持工程实践标准,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效果做为评价论文质量的主要依据。
校企导师不仅共同指导研究生真题实作,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直接服务于企业或与企业联合攻关的科技项目的研究经费占科研经费总额的66%以上。既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又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以项目为纽带的“科教结合”。
四、培养特色和成效
1.培养科研能力。电气工程领域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取得了初步成果。2014年以来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6篇,其中EI收录18篇;申请专利37项。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本领域有学生15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际期刊发表论文。
2.开阔学术视野。为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至2016年电气工程领域举办系列学术讲座48场。讲座嘉宾既有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高校的教授、博导,也有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管。这些讲座对研究生同学们进一步开阔视野、营造学术氛围,科学素质养成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培养创新能力。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应用研究课题,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的创新热情,获得了良好效果。至2016年,电气工程领域共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36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省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4.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四结合六共同”的校企深度合作格局下,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企业实习课题和学位論文题目并轨,学位论文题目和企业实习课题高度一致,全部来自于企业生产实践。
研究生在企业实践中的研发成果70%以上被企业采用,部分实现了成果的经济转化。截止目前,有4位硕士研究生继续读博深造。85%以上学生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并提前获得了留在企业工作的机会。
五、结束语
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拉近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实际的距离[5]。厦门理工学院电气工程领域特需项目的研究生培养严格按照培养要求,立足海西地区电气行业特殊需求,与地方产业对接,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将研究生教育、学科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实践方面的优势相结合,构建校企双主体、内外双导师的“四结合六共同”的校企深度融合和并轨的产学研用培养格局,确保和提升了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和实践运用“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俊竹.“产学研用”结合、“教学做”合一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与职业,2015(3):133-134.
[2]周权锁,李荣,徐国华.推进深度“产学研用”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0-63.
[3]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4]盛伟,申爱兵,赵韦仑,等.国家“特需项目”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研究.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390-392.
[5]肖贵平,郑宝东,田玉庭.食品学科研究生产学研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国轻工教育,2014(6):63-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