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

2018-01-19李建军

考试周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领悟和谐主体

摘要: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被动接受知识,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学习。总之,语文教学不是让教师“教”出来,而是让学生“悟”出来。

关键词:朋友;主体;和谐;领悟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进行初中阶段,学生越学越茫然,越学越无助,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泥潭,有力使不出,也不知方向在哪里。于是,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采取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放弃了语文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得过且过。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 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

教师和学生交朋友,是说教师要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节奏。不能唱独角戏,不能高高在上扮演“严师”的角色,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应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折服学生,和学生做朋友,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课堂教学应从导课开始,设置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或场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是教师的朋友。

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在课堂上学习始终是主体、是中心,但学生的思考、讨论又是在老师的主导下进行。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结果课堂上学生成了“看客”,好像在干一件事不关己的事。你讲得热闹,我被动地配合,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但其实我什么也没干)。

在课堂讲授中,我们应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即使学生答不出来,老师也不能代劳,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依赖性。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直至他们想出答案为止。期间我们应不吝我们鼓励的眼神、赞美的语言,甚至可以通过肢体鼓励学生,进而使学生慢慢对学习语文产生深厚的兴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三、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创设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氛围。当然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演讲、讨论、表演、放映视频、趣味性比赛等都可以,总之结合语文课堂的需要,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如我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一上完,听课老师颇为激动地说,他们听了那么多的语文课,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课。他说我的课“大气磅礴,有吞吐日月的气象”“我觉得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他那个样子——豪放而儒雅,挥挥洒洒间有一种情怀与情趣,有一种细处摄神的精致与穿透力”。听课老师的评价,使我对自己的语文课又有了另一种思考,语文课须在大气与细节中寻找平衡,听课老师给我的建议,语文知识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适时而教,绝不能为教而教。我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就这样慢慢有了一些认识。

四、 发挥多媒体,让学生领悟

语文课是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课,所以我们可以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使语文课涉及的自然景观、人物、场景等生动形象地走进课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老师的口授板书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直观、形象地展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更加深入地领悟语文的内在神韵。

我以为,尽管每个人对语文、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要让自己的理解回到语文教育的本源,就要将阅读、实践、思考、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研究文字力求找不到理论依据的不写、没有具体教学实践印证的不写,凡自己提出的观点,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坚守,在行走中反思与改善。语文课要上得有趣,老师一定是会高度关注具体教育教学情景,通过对情景的观察思考,发现自己和教育对象对具体境况的反应,反思得失,“遇物则诲,相机而教”。课堂中那些知识、技能、价值观,从更人性的立志看,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心灵去体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知識。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同时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

李建军,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领悟和谐主体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么痛的领悟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