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关系
2018-01-19郑臻屈艺童煜母得志
郑臻+屈艺+童煜+母得志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因素。针对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看问题、观本质、提对策,将有利于推进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和提高教育水平,强化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2-0009-02
研究生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紧密相关。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是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导师和研究生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培养质量乃至待人处事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研究生身心健康、取得优质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多样,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是当前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强化高校研究生师生关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本质,是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为主体,教学相长、辩证统一的导学关系。导学关系是指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学位论文及发表文章,并且学会做人做事的一种教学关系[1]。这种导学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主要部分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始终。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从起源看,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看,是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是传承关系;从竞争意识层面看,是战友关系;从生活的角度看,是朋友关系。因此,导师与研究生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研究生踏入科学研究领域需直面的主要问题,更是导师秉承和发展科学教育所面临的必修课[2]。
二、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交往频率低,深度浅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个人负责培养的研究生人数也日益增加,然而,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却远远赶不上招生规模扩大的需求。
师生关系与师生间的接触频率有着紧密联系。导师与研究生的接触频率越高,越有利于互相了解,也便于研究生得到导师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和直接的生活指导。然而,现实生活中师生交往的频率并不高,虽然研究生在生活上、情感上比较独立,对导师没有很强的依恋,但大多数研究生还是希望能与导师在学术问题以及生活问题等多方面的探讨。反之,师生交往频率低将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影响研究生与导师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师生“导学”关系失衡
目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导师负责制,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负责人,具有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和权利,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導师的科研态度、科学道德、科研能力、学术造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研究生学习的楷模,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导师做科研以及为人处世的精神品质。然而,当前导学关系变更为从属关系,部分导师往往表现为独断专行,研究生很少有自由发展、自主选择的机会,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以充分体现。
(三)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化倾向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不仅释疑解惑、传道授业,更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但近年来,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导师往往更倾向于注重经济、利益关系,而忽视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导”与“学”,“导学”关系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强烈冲击。
当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正趋向功利化。学校几乎都是从申请课题数量、项目完成情况、论文发表情况来考核导师的科研能力,并且导师的个人经济收入也与这些相关。为完成考核,一些导师将这些任务直接转交给学生,让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申请、论文撰写等,给学生微薄的经济补助,“导学”关系变成雇佣关系。导师的心态不是“育人”,而是“用人”,这种功利化的心态严重影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导师与研究生应增强互动交流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研究生不再是单纯的客体,而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导师只是研究生培养道路上的引路人。从研究生方面而言,一方面,研究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勤于思考,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困难时,研究生要积极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与帮助,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助,也使问题迎刃而解。
从导师方面看,需特别注意要避免“导师专断、学生从属”的现象,避免居高临下的态度,尽量减轻学生与导师沟通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导师在与研究生的沟通过程中,要用自由、平等、独立的交流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认真、耐心的倾听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导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专业知识上引导学生,更要在人生经验上指引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3]。在与学生交流及培养的过程中,还需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特殊的培养。
(二)完善现行导师制度
改革当前的导师体制,包括解除导师终身制,实行导师竞选制度,优化导师业绩制度,推行导师问责制,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责任落实到导师身上,杜绝不良导师关系。一方面,打破导师终身制,严格导师遴选制,按照任务导向和科研导向的原则,切实实施导师岗位制,建立科学的导师考核体制。通过考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学术水平、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来评估导师的岗位,并完善对导师的监督考核机制[4]。另一方面强化导师负责制度。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品质、学术道德、学术水平等方面负有全程指导责任[5]。
(三)运用经济杠杆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针对雇佣关系替代“导学关系”失衡现象,改善师生关系需进行以下改革,一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导学关系为主导,通过适度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增加研究生补助金额和拓宽补助途径,实现师生关系的改善;二是优化研究生培养中导学关系的相关制度,如优化研究生相关的培养制度,优化导师业绩考核制度。通过经济杠杆在师生关系中的有效调控,强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
四、结束语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及实行准则,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最好的调适、磨合则是最关键的因素。探索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良性师生关系应强调创新教育理念。增强研究生与导师间的互动交流,完善现行导师制度,运用经济杠杆,强化师生关系,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进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2]施鹏,张宇.论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及其构建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5):37-41.
[3]胡天佑.合作伙伴: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一种可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7-10.
[4]刘春桃,柳松.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新机制中的功能与其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09,(11):96-98.
[5]张静.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9):1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