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腹腔镜、内镜与双镜联合手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2018-01-19朱建民陈富文宋晓彪王继军
宋 强,朱建民,陈富文,宋晓彪,王继军
(包头市中心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40)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比研究胃间质瘤腹腔镜、内镜与双镜联合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了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普外科就诊的58例胃间质瘤患者,以其作为分析对象,具体情况探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普外科在期间收治的58例胃间质瘤患者,男女比例为39:17,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30岁,平均年龄(59.1±11.2)岁,肿瘤直径在1.72~3 cm之间,主要在胃体大小弯、尾底、贲门以及胃角存在。
1.2 方法
术前,全部患者需要进行上腹部CT或者MRI和超声内镜检查,一次可以将肿瘤的具体位置、侵及深度和与附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下来。
腹腔镜组:利用腹腔镜进行探查与利用超声刀游离,并确定肿瘤位置的确定然后在Endo-GIA的帮助下进行楔形切除。将切除的标本装袋,取出时利用扩大的Trocar戳孔。
内镜组:全部操作均在手术室中完成,内镜操作为内镜粘膜下的剥离术,电凝标记病变周围,在黏膜下完成注射,然后沿标记点利用针形切开刀将黏膜环形切开,其下层主要利用的绝缘刀头[1],以此将病灶充分显露出来以后,沿着病灶边缘完整的剥离整个包膜,最后创面的夹闭利用钛夹。
双镜联合组:腹腔镜辅助胃镜:沿病灶边缘在胃镜下将切除范围利用氩气刀进行标记,为抬起病变可以将甘油果糖-美蓝注射在黏膜下多个点处,然后沿标记利用电刀将其环形切开,病灶逐层剥离,利用电凝对创面可见的小血管和切缘出血进行止血,完成逐步剥离和病灶全部挖除以后,剥离瘤体后利用钛夹将创面闭合,切除过程中需要在胃镜外对腹腔镜进行监视,如果出现胃壁穿孔的情况,则需要在腹腔镜下缝合胃壁全层和浆基层[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三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在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最短的为内镜组,同样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腹腔组和双镜联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表1 三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的比较(±s)
住院时间(d)腹腔组19125.00±27.4242.29±18.7012.33±2.65内镜组1963.73±13.775.06±2.607.74±2.30双镜联合组20112.93±19.2226.25±19.1411.59±2.16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3 讨 论
胃肠道间质瘤主要发生于消化道的间叶组织中,是一种具备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和潜在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全肠胃道以外的部位,即食管到肛门之外,其中胃间质瘤的发生几率最高,大约高达60%~70%。现阶段,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术为主,能够得到彻底根治。微创手术基于自身所所具备的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普遍应用到胃间质瘤的治疗当中[3]。内镜手术作为重要的手术方式之一,定位更加准确,并且还可以对是否完整将肿瘤切除、腔内出血、闭合的严密性和胃腔狭窄情况等进行全面观察.在本次研究中,内镜组的手术和住院时间比其他两组少,且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内镜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直径在3厘米内的),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出血量少,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1] 徐东楚,郭云虎,杨位轩,刘永健,于海文.双镜联合切除胃间质瘤的手术效果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7,22(01):63-65.
[2] 任 明,顾春林.双镜联合技术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5,20(01):25-27.
[3] 徐 靖,王宏磊,赵永捷,王西墨,曹 磊,张明庆.双镜联合治疗贲门旁胃后壁间质瘤与传统开腹手术配对队列研究:附一种改良胃后壁旋转术[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11):8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