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影响

2018-01-19乔丽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82期
关键词:针对性重症用药

杨 楠,乔丽娟,熊 娟,张 露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临床上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是比较严重且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因为气管和肺部发生病变而导致,病情发展比较快,且病程较长,极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情绪波动,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现阶段,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是仅依靠药物控制并不能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康复率,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2]。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45例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以研究其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选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重症患者8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研究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6:19,年龄45~75岁,平均(57.41±1.24)岁;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4:20,年龄47~72岁,平均(57.12±1.5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不具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为:①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主动与患者沟通,对其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给予及时疏导,使其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②该类型疾病患者病情变化速度较快,发病时间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如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及时给予解决对策。③为患者建立至少两条有效的静脉通路,监控患者用药方法及计量,控制血药浓度,用药前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用药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④帮助患者及时清理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以防损伤黏膜;气道湿化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监测患者吸入温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HR、PaO2、PaCO2指标以感染情况。护理效果评定标准: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视为痊愈;症状部分消失或缓解,各项指标显示基本达到正常水平视为有效;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各项指标无变化。总有效率为有效率加痊愈率。感染情况主要有无感染和上、下呼吸道感染,总感染率为上、下呼吸道感染率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对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HR、PaO2、PaCO2指标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是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81.82%,HR、PaO2、PaCO2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护理后呼吸系统发生感染情况。

研究组患者有4例发生呼吸系统感染,分别为上、下呼吸道感染各2例,41例无感染,感染发生率是8.89%;对照组有11例发生感染情况,上呼吸道感染5例,下呼吸道感染6例,感染发生率是25.00%。研究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1,P=0.047)。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HR、PaO2、PaCO2指标n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3]。因呼吸系统疾病为慢性病,护理人员需具备一丝不苟工作精神及良好工作态度,护理过程中要注意细节问题,对患者心理、饮食、用药、环境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关注患者用药浓度及剂量,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变化、意识状态等,如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呼吸急促等情况,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本研究中,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是95.56%,高于对照组81.82%,HR、PaO2、PaCO2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感染率是8.89%,比对照组25.00%更低,P<0.05。

综上所述,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李春艳.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11):167-168.

[2]武铁力,王春利.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干预[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11):171-172.

[3]李妙芝.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呼吸系统重症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1):30-31.

猜你喜欢

针对性重症用药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