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志怪笔记中的茶文化
2018-01-19李学良
李学良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 255130)
中国历代笔记小说的数量可谓浩如烟海,并且笔记小说的内容,往往来自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因而能够很好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国古代民间的茶文化,当然也可以在笔记小说中加以领略,例如从清代三大志怪笔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中,就可以一窥明清时代民间茶文化的真实样貌。
1 茶的基本常识
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在古代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茶的一些基本常识,在清代志怪笔记中都有所体现。
就茶的种类来讲,根据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团茶和散茶,就如《巧娘》中所记:“今夜月白星疏,华姑所赠团茶,可烹一盏,赏此良夜”。从中可以推测相比于“散茶”,“团茶”在当时算是比较稀罕而高雅的种类。而就茶的产地来看,古代的产茶地区,主要还是在南方,例如《陕西茶客》篇,陕西的贩茶人(茶客),需要到江南去贩茶,可知西北极少产茶,而《治妖易治人难》里,湖北汉阳的茶客到了汉川,基本是在湖北范围活动,可知湖北本地产茶。又《天女》篇云:“有士人居武夷山麓,闻采茶者言,某岩月夜有歌吹声,遥望皆天女也”,则南方福建武夷山是产茶地无疑了。
就茶与水的关系来讲,古人其实常把茶与水相混淆,多有以水代茶之举。例如《碌碡作怪》篇云:“路过龙潭,见一妇坐门首,因口渴,向其索茶”。路人口渴会向村人讨水喝,但烧茶沏茶比较麻烦,所以这里索的茶,里面其实并无茶叶,但是人们习惯茶水并称,实为水而仍名为茶也在情理之中。
茶具在家庭中是必备。茶碗在清志怪笔记中有多处记载,还有放置茶碗的茶几,如《勒勒》篇云:“女忽不见,回视几上碗茶,惟一桑叶贮一撮土而已”。另有茶托,《胡四相公》云:“甫坐,即有镂漆朱盘贮双茗盏,悬目前”,而且这里的茶托是比较精美讲究的。
就喝茶的讲究来看,民间常有不喝隔夜茶之说。据《蝎虎遗精》云:“夏月冷茶过夜者不可食。守宫性淫,见水必交,恐遗精其上。古人亦未尝言其能化人筋骨”,饮隔夜茶有害来自于人们的生活经验,但为了让人相信而编造出的蝎虎遗精的传说就不甚可靠了。
其实茶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人一旦昏厥假死,民间常饮以热茶,能使其缓缓回过气来。如《伏波滩义犬》云:“抬尸至庙,抚之,酒气薰腾,犹有鼻息……乃与茶汤而卧,明日,客醒”。其实这里的茶汤,未必真的有茶叶,但肯定是温度较高,热水灌入胃中,其热量可以激发胃气,使昏死之人回复,这在民间是广为熟知的救人方法。
跟现代场合类似,在宴会中,茶与酒往往相间。如《胡四相公》云:“茶已,继之以酒。”与现在酒场上先随意喝茶,再开始喝酒的习惯基本一致。《褚生》云:“使人荷茶鼎、酒具而往。”可见茶与酒二者都不可或缺。《秀才驱怪》云:“徐辞不胜酒,主人即罢酒呼茶”,可知酒后喝茶可缓解醉酒。又酒后容易口渴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时人们惯于饮茶以解渴,如《天道好还》云:“一夜酒渴,饮冷茶”。
2 茶与人际交流
饮茶在人际交流当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蒲松龄摆茶摊,供茶水给来往行人,并请其讲述奇闻异事,从而为《聊斋志异》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上述虽系传说,但却如实反映了古人以饮茶为交流媒介的日常习惯。凡能饮茶的地方,都可作为交流之地,尤其是街上专门的茶馆、茶肆,更成为人际交往、商谈事项的重要场所。例如《赑屃精》云:“生偶行街市,有一疥道人熟视生曰:‘君妖气过重,不实言,死期近矣!’生以实告。疥道人邀入茶肆,取背上葫芦倾酒饮之,出黄纸二符授生。”这里二人商量事情,不是在路上,而是特意跑到茶肆里去,可知茶肆正是交际相商的重要场所。而《负心之报》云:“一日,奴与其党坐茶肆,方抵掌纵谈,四座耸听,忽噭然一声,已仆于几上死”。也从侧面反映了民众有到茶馆里闲聊天的习惯。还有茶亭,如《缢鬼畏魄字》云:“一日暮雨,避宿茶亭,距乙家二里许”,这里的茶亭可能是茶馆,也可能是路边凉亭之谓。
当然饮茶还有着相当的礼仪功能。有客人来,从礼仪上讲,应该上茶招待,否则即有失礼之嫌。如《京中新婚》云:“北京婚礼,与南方不同。本日贺者,全无茶酒,饥渴而退。或嘲之曰……”这个例子里因为没有提供茶酒,被人认为是失礼而有所讽刺。《恕斋公微服私访记》云:“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掌肃立,呼其徒具茶……”这才是正常的待客礼仪。需要注意的是,奉茶时手指不要放在碗沿,如《申氏自拶》:“婢女进茶,若指擎杯口,即碎其杯而重笞其婢,以为手不洁,不可近茶也”。
茶又与身份地位高低密切相关,如《鸽异》篇云:“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也正是看人下菜碟之意。而《叶生妻》云:“富翁来矣,当备好茶。”也是类似。除非主人为客人上茶,否则给人泡茶者在身份上皆为下人,《崔猛》云:“客至,适无仆,使申瀹茗。申默然出,告人曰:‘我与崔猛朋友耳,从徙万里,不可谓不至矣;曾无廪给,而役同厮养,所不甘也!’遂忿而去。”可见司茶者一般为地位低下的奴仆。
古人还常有以饮茶来传递私情的行为。如《羞疾》云:“小姑步月,见李郎方夜读,私遣婢送茶与郎。”这是少女对心中如意郎君表达情意。又《旱魃》:“有女子持灯来,年可十七八,貌殊美,招至其家,饮以茶,为缚其马于柱,愿与同宿”。
3 茶的引申意义
此外,古人还赋予了茶以一些引申意义,虽仍以茶名,但重心其实并不在茶了。有的饮品虽然也称为茶,其实已经不是真正的茶,例如以万年松皮入茶,《万年古松》云:“万年松一片……后余至西域,乃见其树,直古松之皮,非别一种也。主人煮以代茶,亦微有香气”。这里实际上茶已非茶了。正如现在的叫法一样,一切能够浸泡饮用之物,都可泛称之为茶了,如《水莽草》“生受盏神驰,嗅其茶,芳烈无伦,吸尽复索……求茶叶一撮,并藏指环而去”,正是以其他草屑为茶之举。
还有将本属凡间的茶叶拔高,体现出品味与高贵的行为,如“茶道”。《贾士芳》云:“王名紫珍,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这就是以茶悟道了。而《麒麟喊冤》云:“闻渠已悔误,可赐山中云雾茶一杯,领其出山,俾述所闻,可以晓世。”则此等茶,是与修行有成的仙道身份相对应的。
茶水又常用于对神灵的“祭祀”。如《上仙》:“归当夜祀茶水,我与大士处讨药奉赠,何恙不已?”又《李百年》:“鬼祟索食,间或有之,究无关于生死也。况我非索之,而彼自设之,而我享之,何忤于天帝?即君家茶酒,亦非我素之也。”这里神灵所看重的,似乎并非山珍海味,而是藉由清茶所传达的那份感念与信仰。
此外“茶”“茗”的区别也相当有意思。茶圣陆羽认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1]可知“茶”与“茗”所指实为同一物,可以通用。但是在《聊斋志异》里,茶字出现46次,茗字出现33次;《阅微草堂笔记》里,茶字出现23次,茗字出现12次;而《子不语》里,茶字出现60次,茗字却只出现了3次。可见《子不语》习惯用茶字而不习惯用茗字,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则茶、茗皆为常用。究其原因,当因袁枚为南方人,南方盛产茶叶,不以茶为稀罕物,无论官俗都以俗语“茶”为通用;而蒲松龄与纪晓岚是北方人,北方茶叶产量较少,所以一些追求品味的北方人,常常特意以茗称茶,藉此以彰显文化品味。
4 结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甚至思想信仰,“喝茶行为特有的民俗记忆及其文化意义,特别是在文本之中具有相应的审美表现功能”,历代笔记小说中关于茶文化的记录所在多有,既以茶民俗加强了审美功能,同时也成为我们了解中华茶文化的一扇宝贵窗口。
[1]陆羽著,钟强主编.茶经[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王立,施燕妮.《聊斋志异》中饮茶礼俗及茶文化文献[J].蒲松龄研究,2016(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