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茶养生记》的中医文化内涵
——兼论荣西的中医人身份

2018-01-19萍,陈

福建茶叶 2018年1期
关键词:天竺五脏苦味

张 萍,陈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吃茶养生记》的中医文化内涵
——兼论荣西的中医人身份

张 萍,陈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四川成都611137)

荣西是日本镰仓时代的著名僧人,两次入宋研习佛法,代表作《吃茶养生记》。《吃茶养生记》借用天竺佛教教理,向日本民众宣传饮茶治病养生的功效,该著作的理论依据本质上是中医传统理论。此写作方式与荣西的中医人身份以及日本中世佛教医学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荣西以医者身份为中心,巧妙借用佛教教理为世人留下了一部中日医学交流史的开山之作。

《吃茶养生记》;荣西;中医传统理论

建保二年(1214),日本镰仓将军源实朝从伊豆参拜回家后,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翌日感到身体欠佳,荣西恰巧在将军家加持祈福,便为他献上一壶茶和一本赞誉茶功的茶书。将军饮茶后,倍感神清气爽,心情大悦。从此荣西的《吃茶养生记》便为世人知晓,并大放异彩。

无论是中日医学交流史,或是中日茶文化交流史,或是日本古代医史,都能读到关于《吃茶养生记》及作者荣西的评论,且主要从三大方面评价此书。其一从医学科学视角,将此书归类于介绍茶的饮用价值的医疗保健书;其二从茶文化及传播视角,将此书归类于茶文化交流史书;其三从宗教医学视角将此书视为禅理,医理与养生于一体的著作,可见此书是一本“高大上”的作品。但笔者认为以上评论尚未涉及该书的理论精髓,笔者尝试掀开《吃茶养生记》的面纱,还读者一个真实的面貌。

1 《吃茶养生记》的简介

《吃茶养生记》由序章,上卷,下卷构成,全书共4700余字。上卷名为《五脏和合门》,从五脏调和的生理角度解释饮茶养生的特效;下卷名为《遣除鬼魅门》,以驱除外部入侵的病理学为观点,列举桑的治疗效果。作者荣西引用中国古典,将茶的作用归于“明意”“安神”“解乏”“防病”和“止咳”。正如《吃茶养生记》的序章开头写到“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灵之妙术”,该著作的意图是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茶的功效,提倡饮茶治病。

2 《吃茶养生记》的中医内涵

《吃茶养生记》曰:“肝脏好酸味,肺脏好辛味,心脏好苦味,脾脏好甘味,肾脏好咸味”,并引用《尊胜陀罗尼破地狱仪轨秘抄》“以五脏充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又充五方(即东南西北中)”。又引用《五藏曼荼罗仪轨抄》解释五脏之说“肝东方阿閦佛,药师佛,即金刚部”,“心,南方宝生佛,虚空藏菩萨,即宝部”,“肺,西方无量寿佛,观音,即莲花部”,“肾,北方释迦牟尼佛,弥勒,即佛部”,“脾,中央大日如来佛,般若菩萨,即佛部”。五行之说起源于中国,初见于《书经》“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哲学。荣西将中国的五行配天竺之五部,两者融汇,合为一体,笔者认为这种合体未免显得牵强附会,轩轾难适。

《吃茶养生记》的主要内容在于茶的养生作用,荣西将五佛加持修作为内治术,将饮茶作为外治术,强调二者结合,以达养生治病的目的。五佛加持修行,即诵读某字真言以治疗相应的脏器疾病,例原文曰“以秘密真言治之。肝东方阿閦佛也。药师佛也。金刚部也。即结独钴印,诵真言加持。肝脏永无病也”。外治术又名五味养生,理论源于《五藏曼荼罗仪轨抄》“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兹心脏受此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荣西以此文为依据,主张茶是外治的最佳良药,认为茶的苦味是治疗心脏疾病的首选。其他脏器的内治术与外治术如下图所示。显然五佛加持修行与五味养生都是中医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那么荣西为什么不直接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而借用天竺佛教理论阐释中国茶的功效呢?

其实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已经告诉读者答案。曰“若人心神不快之时,必可吃茶。调心脏而除愈百病也。心脏快则诸脏虽有病不强痛也”。又曰“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苦味之上首也。苦味是诸味之上味也”。荣西关于茶的功效理论完全建立在《五藏曼荼罗仪轨抄》之上,在著作中宣扬饮茶的优势,是因为荣西不仅是佛教僧侣,更是一位中医医者。荣西在写作《吃茶养生记》时,重视饮茶的功效,强调中医传统文化理论与茶功效的结合,并巧妙借用天竺佛教教理衬托和完善自我主张,使饮茶具有宗教医学的神秘色彩。

3 荣西的中医人身份

荣西(1142-1215)日本镰仓时代名僧。隋唐时期日本通过派遣使者,向中国学习,已经基本拥有唐朝及前朝所有主要医书。公元895年编撰的《日本国现在书目录》中记载日本现存所有汉书目录,其中医书1309卷,166部,广泛涉及医药,针灸和仙方等。镰仓时期,唐衰败,虽然中日没有恢复官方往来,但民间商贸频繁,僧侣往来众多,医学传播源源不断。荣西作为高僧,精湛医学与佛学,并擅长二者的融会贯通。荣西认为“肝好酸味,心好苦味,脾好甘味,肾好咸味”,“五脏之中,心脏为君主,五味之中,苦味为上首,故心脏,受此味,心脏兴则诸脏安”,“心脏弱则诸脏皆生病”等理论与中医传统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一脉相承。《黄帝内经》中既有对五方,五行,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描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荣西所说可谓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诠释。荣西对心脏的认知,即“心脏无病,亦长寿”,“若身弱意消者,可知心脏之损也”,“茶是苦味之上首”等,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的五脏论。《圣人总录》曰“心为君之官。神明之府”。在中医传统理论中,心是五脏六腑的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所有一切精神活动都受心之支配,新主血脉,其华在外,心又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脏正常,舌能辨五味,故心脏与人体健康相关。可见荣西具有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积淀,在论著《吃茶养生记》时,他立足医者身份,强调茶的功效及桑的医药用途,将中医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

那么荣西借天竺佛教理论宣传茶的医药价值之目的何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日本人普遍认为茶和佛教密不可分。日本正史中关于茶的记载初见于《日本后记》。弘仁六年(816)嵯峨天皇驾临滋贺县,从唐回国的僧人永忠,在梵释寺为天皇献上茶叶。此外《公事根元》中记载729年圣武天皇在宫中让百位僧侣诵读《般若经》,翌日用茶款待参列僧侣。可见在日本,茶与天竺佛教必然具有根深蒂固的联系,用天竺佛教理论阐释茶的功效也更容易被日本民众接受。其二,镰仓时期,战争连年,灾害四起,天台宗,真言宗等宗教思想浓厚,成为人们摆脱现实苦难的心灵慰藉,甚至成为解脱苦难肉体的医术。世人以诵佛教真言消除苦难,以得极乐。这个时期的医学很大程度受佛教思想影响。《吃茶养生记》的写作风格凸显宗教医学时代的特色。其三,荣西年少从父研习佛典,十四岁在比睿山落发受戒,之后研习天台密教,兼习真言宗,静心研究大藏经典达八年,随着研习的精进,荣西感到中国佛教的博大精深,1168年,搭乘贸易船入宋,寻访佛门古刹,参悟佛法真谛,归国后著书《吃茶养生记》。1187年,荣西再次入宋,本打算途径中国赴天竺取经,因北道受阻作罢,又听闻天台山有高僧遂拜高僧研习临济宗禅法,于1191年学成归国,1202年荣西创建东山建仁寺,成为日本临济宗开山祖师,最终被誉为日本佛教史上一课璀璨之星。荣西一生与佛结缘,其血液中流淌的佛教思想势必反映于作品之中。

4 小结

笔者分析《吃茶养生记》的理论精髓不是天竺佛教教理,而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荣西从医者本位出发,用所学的中医文化理论阐释饮茶的功效,引经据典,远见卓识,言简意赅,洋洋洒洒地完成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奇葩之作。

[1]荣西,吃茶养生记(《日本佛教全书》)第四八卷禅宗部)[M].铃木学术财团,1986

[2]圣济总录.心痛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

[3]刘可申,吃茶养生溯医源—荣西与吃茶养生记 [J].医古文知识2003(4):24-16.

张 萍(1981-),女,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中医日语。

猜你喜欢

天竺五脏苦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天竺取经之二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两不误,满足全家娱乐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园
八种天竺鲷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