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思想的角度分析英汉语言的兼容性和互利性
2018-01-19李燕
李 燕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从茶思想的角度分析英汉语言的兼容性和互利性
李 燕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汉语言正受到更多关注。中国同欧美国家的经贸、人文等方面交流日益增多,而语言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性,影响了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本文从茶思想的研究入手,分析茶思想的发展、特点以及应用,探究了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中蕴涵的茶思想,从中总结了汉语语言和英语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进而找到两者在兼容性、互利性方面的关联,为进一步深化我国同世界的交流提供了借鉴意义。
茶思想;英汉语言;兼容性;互利性;深化交流
1 探索“茶思想”
茶思想源远流长,从全球范围看,虽然世界各地已经对茶道、茶文化、茶思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在主流研究上,还是我国学者对茶思想精髓的理解,更加深邃,博大而精深。这主要是因为茶思想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逐渐升华,特别是中国茶思想的出现要早于世界各国,随着对茶思想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文化融合得到了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的重视,可以说,茶思想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的主流思想。
1.1 茶思想的发展
茶思想的出现伴随着茶叶种植的开始。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思想不断地丰富而具体。从时间维度上来讲,茶思想出现于几千年前,只不过当时的茶叶种植范围比较窄,只是在产区上有所划分,在很多地理条件较为干燥的地方并不适宜茶叶生长。另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自产自足,粮食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了茶叶这种当时被视为高档消费品的大规模种植。消费的多元化势必带来文化交融,此时茶思想也开始具体化和形象化,各种文化元素也开始融入到茶文化中,相互的思想碰撞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内涵。总体来说,这对茶思想影响较大,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较多的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思想也逐渐融入到了茶思想中。比如说“禅”意,就和佛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茶思想的特点
茶思想是一个多元的、融合的整体,可以从历史性、融合性、发展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茶思想的历史性,茶思想是长久以来所积累形成的,在历史的维度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茶思想囊括了历朝历代不同的文化特色,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合体。茶思想具有融合性,茶思想的形成发展壮大,离不开他的融合性,三教九流,天文地理,几乎都可以在茶思想中找到影子。比如,淡泊明志就是一种人生豁达的价值观念,这种思想在茶的思想中就有很好地体现,对茶道的遵从者,往往价值观更加的豁达。这反映出了对茶思想的认同、继承和执行。从茶思想的发展性分析,茶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当前信息爆炸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想交织碰撞,茶思想必定不会固守原来的内容,定将在碰撞中发展更新,变化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涵。
1.3 茶思想的应用
茶思想在很多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当前的应用领域来看,茶思想对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大。在社会角度来讲,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谐社会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里面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处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个“和谐”就有很浓重的茶思想色彩,它强调了兼容并蓄,也有道法自然的思想。从个人角度来讲,茶中的浓与淡就有很多茶思想中的精髓,比如,浓茶就像人生的高点,淡茶就像人生的低谷,再浓的茶经过开水反复的冲破,终究会变的淡了,品味茶的思想联系到人生的生活哲理。从茶的社会影响看,有的公司就将茶思想融入到公司管理当中,比如说在人员管理上,就遵循了泡茶理论,泡茶不能用100度的开水,否则茶叶的最佳口味就会丧失,但是用低温的水茶叶就泡不开,用80度左右的水泡茶就会有更加可口的口感,在人员管理上就抓住了既要有制度也要有空间的原则,给员工制定规矩,但同时由留有空间余地,便于员工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2 英汉语言蕴含的茶思想分析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丰富和更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一段历史有一段历史的记忆,我们的语言中就包含这很多茶的思想,深入研究英汉语言中的茶思想,有益于找到两者的价值同心圆和两者的最大公约数。
2.1 英语语言中蕴含的茶思想
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同样具有较长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有了更多的补充,这个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过程。比如说,英语中的对中国的称呼China,就源自于中国的瓷器的称呼,特别是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西方交流的一个顶峰,中国的瓷器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送到西方国家。但是,西方国家的英语词典中,并没有对这个古老而神秘过度的专有名词,于是就用瓷器的称呼来称呼中国。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包容性和发展性。此外,中国有很多成语,在英语中本来不存在,但随着中国汉语言的不断发展,英语中也出现了很多成语,我们有句话叫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英语翻译起来就是Such kindness ofwarm sun,can't be repaid by grass。这些本没有的句子,我们汉语言的影响下开始慢慢的出现,直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多数不胜数的例子。
2.2 汉语语言中蕴含的茶思想
汉语言的发展从古代神话“仓颉造字”开始,经历了多种文字的演变,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今天的网络语言,不断地发展变化,同时也吸收着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比如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人可能认为是我们汉语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实际上,这句话出自《罗马典故》“All Roads Lead to Rome”,具体的意思做成事情的方法或者达到目的的方法有很多。虽然我们的汉语中也有包括“殊途同归”、“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哪里黄土不埋人”这样类似寓意的说法,但是就没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来的高雅和恰到好处。比如“酷”这个字,在我们的汉语言中本来表示的意思是为残忍、暴虐到极点,也可指极、甚,表程度深。但随着英语中“cool”这个词的流入,又被很多年轻人赋予了“流行、时尚”的新含义。
2.3 英汉语言的中茶思想的异同点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的发展过程,都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也进行了相互吸收。在不同点方面,汉语和英语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比如在语言结构和词语上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从主体框架上看,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在相同点方面,两者都跟随时代的发展,新鲜事物的出现进行了吸收和变通,一些新鲜事物本来是没有的,出现之后很快就会赋予了“姓名”,比如互联网出现后英语称之为Internete,汉语称之为因特网,两个名称之间有音译的意思,这说明了在面对新鲜事物时,英语和汉语都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融合性。
3 英汉语言的兼容性和互利性辨析
英语和汉语在兼容性和护理型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更好的抓住两者有机融合的共同点。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两者的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两者是不同的语系上,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两者还具有相容性,具体表现在对一些同经济、文化交流较大的领域,进行了相互的吸收借鉴,这些为英语和汉语的兼容和互利奠定了基础。
3.1 英汉语言的兼容性
英语和汉语在兼容基础上有广泛的空间。从两者的发展和上面的分析来看,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时代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等方面有相对丰富的兼容基础。首先,都有时代性的特点,两者都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烙印,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被称之为地球村,这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似的,在这个相似的时代背景下,对两者产生的影响也具有相似性;其次,都有包容性的特点,不管是本国文化或者是外国文化,不管是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等等方面,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都表现出了极强的吸收、匹配和支撑作用,这也是两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相似点;最后,都具有发展性,英语和汉语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语言,两者的变化为相互吸收融合提供了前提。
3.2 英汉语言的互利性
英语和汉语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碰撞、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过程。我们常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两者在不断的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就必然会提升自身的吸引力,而这个吸引力恰恰就是不断的创新。当前在初中阶段就普及了英语教学,现在在很多地区开始向小学延伸,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外语能力。同样,在西方国家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起了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留学工作。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英语和汉语的相互促进,奠定了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基础。
3.3 英汉语言兼容性和互利性的客观联系
所有绝对的优势和绝对的劣势都是一种偏见,就如同我们的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一样,我们很难用一个非常标准的概念,对两者的优势和劣势做一个具体的划分和描述。语言本身无所谓优劣,我们更应当多从它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角度予以分析,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茶思想中角度看两者的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我们总结出两者之间在兼容性方面具有相似性,在互利性方面有着共同的应用目的。
4 结论
通过对茶思想的深入探析,对茶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挖掘,进而总结出了茶思想的具体应用。从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从两者包含的茶思想入手,从而找到两者在兼容性和互利性上基础有着发展性、包容性等许多的共同点。基于此,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在促进语言文化和经济文化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
[1]温弘.茶文化国际交流与英语知识的教育培养 [J].福建茶叶,2017,39(09):219-220.
[2]谢彩云.英语视角下的茶艺语言翻译分析研究 [J].福建茶叶,2016,38(02):109-110.
[3]张文杰.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220.
李 燕(1982-),女,陕西渭南人,河南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