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训诂研究*

2018-01-19闫敏敏黄作阵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8期
关键词:尔雅症候疾病

闫敏敏 黄作阵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余云岫是一位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他曾留学日本,时受西方医学思想影响,归国后积极传播西医学思想,力图改造中医,唤醒国医危机意识,锐意革新[1]。然因他曾于1929年提出“废止中医”案而激起国医反对,其著作《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也因此封藏,是书于19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次出版后近60年未再重印。近年来始有学者发现此书重要价值,医史文献专家钱超尘先生称“此书颇有开悟之功,仔细阅读,对《内经》《伤寒》疑难字词可以获得正确解释”[2]。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本文试图从此书的著述经过、主要内容、训诂特点、主要成就及影响四个方面对本书进行探讨,以期为今人深入研读此书、了解中医疾病名义有所裨益。

1 著述经过

虽然“余云岫”这个名字已和“废止中医”案永久地联系在了一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终其一生,先生都在进行着中医中药的研究,他在中医理论的研究、本草文献的整理、中成药的研究以及疾病史的考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尤以疾病史的研究为要。《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乃余云岫晚年之作,其有感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这几部古书中有很多关于疾病的条文,且有汉学大家注疏过,“但是注疏这几部书的汉学大家,都不是医学家,尤其不是科学医家,当然他们所解释的内容与现在医学没有什么联系”[3]1,故此萌发从医学专业角度对其中包括病名、证候以及人体部位、生理、治疗等在内的字词进行逐条考证的愿望,希望“给予现代医学家写中国医学史的便利”[3]1。《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的撰写始于1937年,先从《释名》开始,依次《方言》《尔雅》《说文解字》《广雅》,最后从《十三经》中搜集材料作为以上诸书的补遗,每完成一部都花费近一年时间,初脱稿于1943年2月,后经反复修改增删,最终定稿于1946年12月,又在1947年1月到2月底做了全部索引和目录,全书方大功告成。

前后凡十年,洋洋三十五万字,莫说前无古人,即便今日亦属难能可贵,可以说先生对于疾病史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书中对古代病名、证候所作的训诂考证,一病、一证,持之有据,论之有理,结论每多可信,是中国医史研究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2 主要内容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由《释名病疏》(初名《释名病释》)《方言病疏》(初名《方言病话》)《尔雅病疏》(初名《尔雅病话》)《说文解字病疏》(初名《说文解字病解》)《广雅病疏》《十三经病疏》6部分组成。其中《十三经病疏》包括《易病疏》《尚书病疏》《诗病疏》《周礼病疏》《仪礼病疏》《礼记病疏》《左传病疏》《公羊病疏》《谷梁病疏》《孝经、论语、孟子病疏》。书中首先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及《十三经》中与医学相关的条文搜集整理,再援引古代医学著作、汉学大家注疏之言,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西医学知识,逐一考证,疏解其含义、校勘其讹字、解释其通假、对比病名古今之异同,力求考证严谨,结论清晰。如在对“消渴”是不是“糖尿病”这一问题上的审查上,从古医籍中找出了有关“消渴”的记载,《素问》有“饮一溲一”的条文,《金匮要略》里有“小便反多”的条文,《脉经》又有“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则数”,都与现代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候相符,而《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中又有消渴病人易生痈疽的记载,这和现代糖尿病人易发生“糖尿病足”“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并发症也相符。此外,《素问》里还有“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贵人膏粱之疾”,与现代糖尿病患者大多是营养过剩又缺乏运动的发病因素相符[2]2。综合以上,余云岫断定了古人的消渴病就是现在的糖尿病,虽然现在普遍认为“消渴病”并不完全等同于西医“糖尿病”,但余氏的考证无疑对我们今天诊断和治疗糖尿病上有一定帮助。

3 训释特点

清代著名经学家俞曲园说:“治经之道,大约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得此三者以治经,则思过半矣。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4]即研读古代典籍,要先从正句读(包括校正文字)入手,以通古文假借为主要手段,以审明字义为主要目的。阅览全书,《古代疾病名候疏义》的考释亦遵循了此三要精神和原则。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3.1 疏通断句以明义: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是读书人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我们今天很少需要断句了,但是在阅读古代典籍时,遇到语义不通之处,当考虑到是否为断句有误,古籍中断句错误造成文义截然不同的情况比比皆是,余云岫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中指出了很多此类错误。如《释名病疏》下有一条:“疼,痹也。气疼疼然烦也。”余指出此句原为:“疼卑,气疼疼然烦也。”《说文》中无“疼”字,而据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四《四分律》第四卷“疼痛”下注:“疼又作痋、二形,同徒冬反。《说文》:痋,动病也。《释名》:疼,痹也。”可知“疼痹,气疼疼然烦也”当为“疼,痹也。气疼疼然烦也”,余云岫后面又举例证玄应《一切经音义》十八《成宝论》第四卷“疼痹”下注引《仓颉篇》:“痹,手足不仁也。”《易·通卦验》多“痹痛”连用,又说“多病痹疼腰痛”,指出“疼(痛)”乃“痹”的症候,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古医籍中所说的“痹”病,有麻木不仁和疼痛两种症候表现,是今日西医学上的神经炎。此外,《金匮要略·痉湿暍第一》(今本《金匮要略》传本中为“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有:“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而余云岫据神经炎不发生于关节而论,“痹”当还包括关节炎[3]242-245,这为我们从古医籍的记载中挖掘相关治疗方法提供了可参考依据。

3.2 群经互证以正讹:校勘学中有一种方法称他校法。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则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引用者,则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则以同时之书校之[5]75。不止校正古书文字可参考他书,训释古书文字词汇,同样可以参考他书。《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中有许多地方就是运用

群书互证的方法进行考释的。如在《释名病疏》下对“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一句中“涕”字的考释,援引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易集解》《诗经·陈风·泽陂》毛传《玉篇》《一切经音义》《素问》等6种古籍中的十余条条文,举例《诗·陈风·泽陂》毛传“自目曰涕,自鼻曰泗”,《周易集解》“萃卦·上六”引虞翻注:“自目曰涕,自鼻曰洟。”《玉篇》“涕”下的注释为“目汁出”,“洟”下的注解为“鼻液也”,综合考证之下得出:在古文中“涕”指的是眼泪,“洟”才指鼻涕,刘熙在该条下的“涕”当作“洟”字,方为正字。 而《玉篇》卷四《鼻部》“”下曰:“鼻,本作涕”,《尔雅·释文》:“涕本又作洟。”可见“涕”“洟”二字相乱日久,影响至今[3]222-223。

3.3 辨析假借以清源:汉字系统是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演变的,由于文字的使用不如今天规范,古人在写书时经常采用假借之法,即以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蚤”通“早”,“女”通“汝”等[6],掌握古人假借用法对于阅读研究成书年代较早包括医书在内的著作是很重要的。余云岫在日留学期间曾追随章太炎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小学基础,这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对古文通假的辨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在《尔雅病疏》下对“疸”和“瘅”二字的考释,援引了《诗经》《说文》《尔雅释文》《尔雅释诂》《山海经》郭璞注等多种古籍中的条文,举例《诗经·大雅》“下民卒瘅”,《诗经·小雅》“哀我瘅人”,《说文》“瘅,劳病也”,《尔雅》“瘅,劳也”等,梳理考证后得出:“瘅”和“疸”音同而义别,“瘅”为疲劳憔悴之貌,非疾病名,与“黄疸”之“疸”不同。颜师古在《艺文志》“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四十卷”下注:“瘅,黄病”,王冰在《素问》“黄疸”下的注“疸,劳也”,乃均是将二字混淆了。此外,“瘅”用于疾病名如《素问·奇病论》中的“脾瘅”“胆瘅”,《素问·疟论》中的“瘅疟”时,其义当为“热”,焦循《春秋左传补疏》在释“荀偃瘅疽,生疮于头”时引用以上例证说明该处“瘅疽”中的“瘅”为“热”义,本为正言,其后却又举例《金匮要略·黄疸病第十五》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将其中的“疸”强改为“瘅”,释以“手足中热,心中懊憹而热”义,则是画蛇添足了[3]24-26。汉学大家对经籍中疾病名的注疏难免有失,余云岫从医学专业角度广征博引、逐一考证,对于后来者读懂古籍,全面研究中国疾病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音义结合以审名:“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种常用的方法,其核心是“音近义同”,即从语音上去探求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认为声同声近的字词,其在意义上也可能是相同的。该方法由南宋文学家戴侗首先提出,明代的方以智《通雅》对此作过探索,到了清朝则由乾嘉一派的学者深入研究,渐臻于系统化和理论化[7]。余云岫师承俞曲园、章太炎先生之学脉,因此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中亦有运用“因声求义”之法进行辨析疾病名和症候的条例。如在《广雅病疏》“也”一条下加按语云:“、,双声字,故义同也。”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声母相同的字如“蜘蛛”“淋漓”“威武”等等[6],余云岫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自序》中说:“凡双声叠韵的词,其声音就可以表示意义,着重在声而不在形。”这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理论相合,是“因声求义”的典型运用之例。

4 主要成就及影响

余云岫博览详考,慎思明辨,尽十年之力撰成《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在中国疾病史上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钱超尘先生言:“阅读其书,每被此公对中国古籍之周观泛览、博取精择之精神所感动。”综合来看,本书主要有三方面的成就。其一,辨古今异名疾病症候之同,竭力将古书中出现的疾病名与今之西医病名相对应,使之清晰化。如经过考证判断出古医书中的“消渴病”乃今日之糖尿病,“痹”证或包括今日之神经炎和关节炎,“瘅”为今日之神经衰弱性反应,“眕”为今之荨麻疹,“痱”包括中风后遗症和皮肤病两种含义等等。其二,综合古代各医家之不同论述给疾病正之异名,如历代对“哕”分“无物有声”之干呕、“气逆气噎”之咳逆(又称呃忒),又有呃逆及干呕之甚者四类,余云岫根据《内经·灵枢》之证定其名为呃逆[3]57-58。其三,合诸古书之说对概念模糊之字词区分定义使之意思明了,如在《释名病疏》下对“吐,泻也”一句分析考证后得出古代“泻”的概念大,“吐”的概念小,“泻”包括“吐”义[3]229-230;《说文解字病疏》下的“癘”有两种含义:一为今之“癞”,即麻风病,一为传染病之通名,即古代所谓“疫”病等[3]141-142。

此书虽然久未再版,但在医史界仍有较大影响。在《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中,鲁桂珍和Joseph Needham所著“中国古代的疾病”一节,其资料的重要来源便是《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作者评价道:“在我们撰写此文所引用的著作中,余云岫关于古代疾病分类学的著作《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即对于各疾病病种的认识和分类,是部优秀的著作。”[8]范行准先生所著《中国医学史略》《中国病史新义》等著作亦受到余云岫之思想启蒙。范行准曾给余云岫写信,针对余云岫在江苏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所做演讲《医史与医学前途之关系》与先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1]297-301此外,此书作为中医训诂之重要著作,现代研究中医疾病名称源流的学者多所引用,李振中先生所著《〈说文解字〉研究》一书,在“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中医观”一章中多次引用《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中的内容来解释《说文解字》中的疾病名称,如在“”后引《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卷四:“盖即今之脊椎后弯也,亦名龟背。”[9]是故无论从方法还是内容来看,《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无疑都是研究中国疾病史的重要工具书。

5 结语

余云岫撰写《古代疾病名候疏义》一书的初衷,本是“想把古代书本里的病名和症候的名称,以及症候的形容词,搜集拢来,凭着我个人的意见,武断地解释一番。对于古代医史收拾点材料,作为古代医史的预备工作”[3]1,因为余云岫认为“盖疾病之历史不明,则医学史之主体已失,几乎不能编撰矣”。虽受时代所限,书中在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对应上有强加之嫌,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是否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将二者对应起来目前很有争议,然在余云岫所处时代做这项探索无疑是很自然的,且先生用词精当,对于不确定之处都是冠以“盖”“欤”“乎”等疑问词,留待后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结论如何尚待临床实践的验证。但瑕不掩瑜,该书在疾病史研究上的学术意义和文献价值未有能及者,即使到了今日,从医学专业角度对中国疾病史进行系统梳理、详密考证的专著亦寥寥无多,《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在古代疾病、症候名的训诂研究方法及思路,不仅对我们今日梳理古代医学史尤其是中医疾病史的工作具有很大启示,对中医古籍中相关疾病名的释难解疑更是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希望能得到相关领域学者们的重视,令其学术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猜你喜欢

尔雅症候疾病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