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酸梭菌引起新生儿败血症1例

2018-01-19刘俊保翁小红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厌氧菌败血症丁酸

刘俊保, 翁小红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厌氧菌培养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内外有关厌氧菌引起儿童及新生儿感染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厌氧菌血培养阳性率在所有阳性血培养中可达1%~17%,其中以拟杆菌居多,梭菌属的报道相对较少[1]。现将1例丁酸梭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生后22 min,因“胎龄小,体重低,生后呼吸不规则22 min ”于2016年10月21日入院。该儿系G2P3,胎龄31周,为双胎小女,其母亲定期产检,无胎膜早破及产前发热史,因“重度子痫前期、双胎妊娠、瘢痕子宫”行剖宫产,患儿出生时羊水清,Apgar评分9~10分,出生体重1 150 g,生后不久出现呼吸不规则、皮肤青紫、无呻吟吐沫、轻度吸气性三凹症,直入新生儿(N)ICU。入院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15×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37,血红蛋白189 g/ L,血小板计数171×109/ L,超敏C-反应蛋白(CRP)<0.5 mg/L,肝肾功能正常;体格检查:T 35.3 ℃,P 120次 / min,R 60次/min,ΒP 39/20 mmHg,神志清,反应可,早产儿外貌,胸廓无隆起,双肺呼吸音粗、对称,未闻及啰音。入院诊断:“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小于胎龄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衰竭”。双胎大男,体重1 100 g,一同入院,相关检查未见异常。

患儿入院后予以磺苄西林钠0.05 g 每6小时1次,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脐静脉置管补液以及呼吸支持,并完善相关检查。入院第6天患儿出现屏气、口唇青紫,肤色花纹,呼吸浅促,白细胞计数7.8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79,超敏CRP 14 mg/L,降钙素原33.0 μg/L,考虑继发感染,败血症不除外。入院第7天,血培养回报肺炎克雷伯菌,脑脊液检查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入院第8天患儿临床情况无明显好转,停用磺苄西林钠,换用美罗培南0.02 g 每8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经治疗5 d后,患儿病情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8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27,超敏CRP<1 mg/L,降钙素原<0.1 μg/ L,并开始予奶喂养。入院第22天,血培养2次无菌生长后,停用美罗培南,期间奶量逐渐增加。入院第24天停止吸氧。入院第27天患儿解黄色大便中含黏液及少许血液,奶量较前明显减少,精神差,考虑继发感染,加用头孢曲松0.11 g每日1次抗感染治疗。粪便常规回报:隐血阳性,可见红细胞。入院第29天,患儿精神状态较前明显下降,并出现呼吸不规则,给予头罩吸氧(FIO230%)后好转,皮肤浅黄染,并伴躯干部有花纹。血培养革兰染色回报为:革兰阳性杆菌生长。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4.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54,超敏CRP 8 mg/L,降钙素原0.16 μg/L,当日诊断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予以禁食。入院第34天,血培养回报为丁酸梭菌。入院第35天,血培养回报仍为丁酸梭菌,患儿精神仍然较差,皮肤黄染光照后好转,皮肤花斑未好转,且出现一次呼吸暂停。结合上述情况,考虑患儿为继发丁酸梭菌败血症。将头孢曲松改为头孢美唑0.085 g 每12小时1次进行抗感染治疗2周,患儿奶量正常,停氧后呼吸正常,实验室检查:细胞计数9.51×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0.37,超敏CRP<0.5 mg/L,待血培养2次阴性后,停用头孢美唑。入院第49天,患儿各种状况良好,转出NICU。

2 讨论

丁酸梭菌,又名酪酸菌,为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归属于梭菌属,是1933年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首先发现并报告。1935年,俄罗斯微生物研究所Kingimiyairi博士从人的粪便和土壤中分离出丁酸梭菌。丁酸梭菌能促进有益的双歧杆菌、乳酸菌、拟杆菌的增殖和有效抑制引起疾病的念珠菌属、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和伤寒沙门菌以及腐败菌等的繁殖,从而减少了胺类、吲哚类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产生。在黏膜屏障正常时,一般不会致病,但如果黏膜屏障结构发生改变,组织缺血等造成局部组织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时,会有利于丁酸梭菌的生长、繁殖[2-4]。其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常见诱因包括:羊膜早破超过24 h、孕妇有羊膜炎或子宫内膜炎、分娩时产程延长或母亲阴道分泌物有臭味者;早产儿免疫功能更低,出生时如经复苏或因慢性肺部疾病长期用激素治疗时,易遭受厌氧菌感染;经阴道的手术产或出生时窒息经抢救者易导致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气管插管时间越长混合需氧及厌氧菌感染机会越多;结膜炎新生儿,结膜分泌物培养常同时有需氧及厌氧菌混合感染;脐炎新生儿中26%合并厌氧菌感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可并发厌氧菌败血症[5]。本患儿丁酸梭菌感染应属于继发感染,患儿早产、出生体重低、基础疾病较多、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脐静脉置管以及合并NEC都为其继发感染的因素。

文献报道厌氧菌败血症在新生儿败血症所占比例较以往明显增高[1]。Lassmann等[6]对 1993-1996 年和 2001-2004年2个时期厌氧菌血培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每10万人中,血培养专性厌氧菌的阳性率增加了74%。而在败血症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常见的厌氧病原菌为脆弱拟杆菌(50%~90%),这可能与脆弱拟杆菌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某些抗菌药物耐药有关,其中以新生儿及21~30岁的青年发病率相对较高,其次为梭形杆菌和消化链球菌[5,7],但由于其检出率较低,往往容易被忽视。Βrook[8]对1 543份厌氧血培养结果进行了分析,厌氧菌检出率仅为7%,而在阳性结果中丁酸梭菌只占到2%。王慧燕等[9]对2010年1 月-2013年11月共36 211份厌氧血培养结果进行了分析,兼性厌氧菌检出率为5.82%;专性厌氧菌检出率为0.30%。而在专性厌氧菌里分离率前3位的分别是厌氧消化链球菌(12.84%)、脆弱拟杆菌(9.18%)和梭状梭菌(8.26%),而丁酸梭菌只占到3.67%,与国外研究大致相同。

厌氧菌感染治疗较为简单,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广谱抗厌氧菌药物有5种:甲硝唑、氯霉素、头霉素类、亚胺培南、克林霉素。而由厌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首选甲硝唑,备选包括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克林霉素和碳青霉烯类,一般采用静脉给药,疗程为10~14 d[10-13]。本患儿确诊为丁酸梭菌感染后,立即使用头霉素类药物头孢美唑进行抗感染治疗,其对常见厌氧菌均有良好的疗效,且对新生儿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本例患儿血培养回报为丁酸梭菌时,存在相应的临床表现以及感染指标的升高,并且患儿合并有NEC以及多种继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诊断丁酸梭菌败血症较为明确。但可能由于丁酸梭菌致病力较弱,所以患儿相应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严重,感染指标只是轻微升高。因此,对于患有NEC的新生儿,尤其是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儿,即使实验室检查只是轻微异常,甚至正常,但在出现相关临床表现时,也应警惕厌氧菌的感染。

[1]UMEMURA T, YAMAGISHI Y, HAMADA Y, et al.Investig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of anaerobic bacteremia in a case-control study[J]. Jpn J Antibiot, 2014,67(2):133-143.

[2]于树声,刘梦伟. 厌氧菌败血症:附23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1988,3(6):151-152.

[3]王远贵,张义熙.外科厌氧菌感染与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122-123.

[4]郭素芳,王俊瑞,范文斌,等.血培养厌氧菌实验室鉴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6-9.

[5]孙眉月.新生儿厌氧菌感染抗菌药物的选择[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1998,2(13):73-75.

[6]LASSMANN Β, GUSTAFSON DR, WOOD CM, et al.Reemergence of anaerobic bacteremia[J]. Clin Infect Dis, 2007,44(7):895-900.

[7]郑德联.厌氧菌败血症(综述) [J].国外医学参考资料(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78,4:145-149.

[8]ΒROOK I. Clostridial infection in children[J]. Med Microbiol,1995,42(2): 78-82.

[9]王慧燕,刘彩霞,李方去,等. 36211份厌氧血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3):425-428.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Z]. 2015:64-66.

[11]邵肖梅,叶鸿瑁, 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 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347-351.

[1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970-980.

[13]桑福德. 抗微生物治疗指南[M].新译第46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71-72.

猜你喜欢

厌氧菌败血症丁酸
低分子肝素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效果探究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复合丁酸梭菌发酵饲料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
探讨降钙素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早期诊断意义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复合丁酸梭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019年河北省血流感染厌氧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警惕:全球每五名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败血症
您想了解厌氧菌吗
急性烂鳃、套肠、败血症…一旦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或高达90%,叉尾鮰真的值得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