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2018-01-19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雷初朝

中国牛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塔尔牛西门黄牛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李 辉,陈 宏,雷初朝*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国黄牛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1]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缺陷,进一步提高其产肉性能以及牛肉品质,黄牛育种专家和各个育种组织,根据各自当地的具体情况和育种方向,通过适当地引用外国品种对本品种进行导入杂交,以便改良中国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生产出更具有产业发展优势的专门化黄牛品种。

1 中国优质地方黄牛现状

中国黄牛多以本地黄牛为主,以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和晋南牛作为五大黄牛良种代表。其中产于“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秦川牛结构匀称,皮薄毛细,肉质细致,瘦肉率高且具有明显的大理石纹;分布于河南省平原地区的南阳牛体形高大,蹄形圆大,肌肉发达,肉质鲜红细嫩,适口感较强;产于山西晋南盆地的晋南牛体躯高大,肉质鲜美细腻;分布于东北三省的延边牛胸部深宽,骨骼结实,皮厚而有弹力,肉质红润而光泽;生长于山东西南部的鲁西牛体驱高大,健壮威武,肉质鲜美可口;但这些黄牛分布地带多位于我国的北温带地区,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大等自然原因导致了本地黄牛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生产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中国黄牛缺乏品种专门化竞争优势。

2 中国地方黄牛改良方法与进程

当前,对中国本地黄牛的改良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多品种杂交后,再横交固定,经过几个世代的选择培育,形成的目标品种兼有几个亲本品种的优良特性,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尤其适应性要比亲本更为广泛。但在这种育种体系的初期阶段,对所得到的几种杂交组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评定,筛选出各方面都相对优秀的组合并进行横交固定。二是导入级进杂交,即两个品种杂交,其杂种后代连续几代与其中一个品种进行回交,最后所得的畜群基本上与此品种相近,同时亦吸收了另一品种的个别优点。这两种杂交方式是改良中国本地黄牛的代表性方法,故本文主要以这两种方法为例,阐述中国黄牛改良方法与进程。

2.1多品种杂交和横交固定对黄牛改良的研究与实践

多品种杂交主要分为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其中二元杂交也称简单杂交[2],即用两个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由于杂合程度大,改良后的黄牛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例如:长势快、育肥效果好等,而且这种技术难度系数较低,所以这种杂交技术应用地比较广泛。三元杂交,即三品种杂交,是将两品种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杂种母牛与第三个品种公牛进行杂交,称为三元杂交。三元杂交一般比二元杂交效果好,并能充分利用第一代杂交母牛,即可充分利用第一代母牛的杂种优势以提高净肉率等。

横交固定就是杂交种之间进行交配。杂一代、杂二代、杂三代之间相互交配,性能优良和基因纯合的后代将被选留作种。横交固定到一定阶段,群体的体貌特征将趋于一致,这时就可以称一个新品种培育成功。用于横交的家畜必须是选优留下的杂交种,一般多用相同代数的杂交种进行横交。

川南山地黄牛产于四川盆地南部边缘山区,利用川南山地黄牛[3]与引进的八个品种的种公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劳莱恩牛、金黄阿奎顿牛[4,5])进行杂交,杂种牛各个时期的体重与尺寸[6,7](选取出生、三月龄、六月龄、十二月龄和二十四月龄)均比川南山黄牛有明显增长。在后期的成年杂种牛中,无论在何种营养模式[8]下(主要为放牧,放牧加补饲,舍饲育肥等)杂交牛的肉质均可达到特级标准,故改良后的杂交牛具有生产优质牛肉的良好潜力[8]。

西藏山南地区畜牧业是地区经济重要产业,西藏山南乳肉兼用牛[9]是利用荷斯坦、西门塔尔与西藏牛杂交形成的西藏山南地区特有牛群体。改良后的杂交牛既适应高原气候又可以生产高品质的乳肉,但为了巩固改良成果、避免出现高原固有品种的优良基因库与基因组合体系因杂交而解体,故采用横交固定的方法,使得在通过三元育种后得到西藏山南乳肉兼用牛的基础上,保存优良基因库,使改良后的西藏山南乳肉兼用牛可以稳定繁衍与可持续发展。

2.2 级进杂交对黄牛改良的研究和实践

级进杂交(Grading up)是畜禽杂交繁育方法之一。两个品种杂交,其杂种后代连续几代与其中一个品种进行回交,最后所得的畜群基本上与此品种相近,同时亦吸收了另一品种的个别优点。级进杂交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改造杂交(或改良杂交),即若某一品种生产性能低劣,可将该品种母畜与另一高产品种的公畜杂交,其杂种后代连续3~4代与高产品种回交,后代保留低劣品种个别优点,生产性能接近或超过高产的优良品种。其二是引入杂交(或导入杂交),即若某一品种基本上能满足需要,但个别性状不佳,难以通过纯繁得到改进,则选择此性状特别优良的另一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杂种后代连续3~4代与原有品种回交,可纠正原有品种的个别缺点,以提高畜群的生产性能。

以西南大学对川南山黄牛的二元杂交为基础[3](在本文的二元杂交组合对黄牛改良的研究与实践中已经阐明),以西门塔尔杂交一代母牛,红安格斯杂交一代母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为父本,开展了一系列的级进杂交的实验。从已测定的初生、三月龄、六月龄、十二月龄和十八月龄的体尺与体重和杂交牛前期的生长发育指标以及成年杂交牛的肉质来看,经过多元杂交和级进杂交后的杂交牛,在诸多方面比未经改良的当地川南山牛性能均有明显提升。

2014年,在河南省南阳黄牛科技研究中心开展的有关级进杂交的研究中[10],王冰雁和姜林两位学者选择了十二月龄的皮埃蒙特牛与本地南阳牛进行级进杂交。其中选择皮南杂交公牛F1、F2、F3代各三十头,在7、8、9三个月份进行统一的育肥实验,以探究皮埃蒙特牛与本地南阳黄牛的杂交后代在夏季温湿气候中最适宜的杂交代数。运用单一变量法,在为期三个月育肥试验中,饲料配方、饲养场地、饲养管理基本统一,并在同一时间对参试牛进行各项指标的测量,来保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广普性。最终的结果表明,级进F2杂交个体比F1和F3更能适应当地夏季较为强烈的湿热气候,并保持优良的产肉性能,故杂交选育宜在F2代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在当地较为长期温暖潮湿的季节中,黄牛仍然可以保持高效的产肉性能,进而促进当地黄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2.3不同杂交组合对黄牛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研究与实践

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是黄牛的重要经济性状,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黄牛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对于黄牛的改良不能仅局限于肉质的改善,其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也是改良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探究不同杂交组合对黄牛的繁殖能力的影响。杨国荣等在大型牧场对黄牛的初情期,初配体重,繁殖成活率等方面进行研究[11],筛选出具有优秀繁殖性能的杂交组合以对未来黄牛的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依据。在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的综合调研后,得出了5种杂交方案,分别为1/2婆罗门牛×1/2云南黄牛杂交,1/2沙西华牛×1/2云南黄牛杂交,1/2婆罗门牛×1/2莫累灰牛,1/4云南黄牛×(1/4莫累灰×1/2婆罗门牛),1/2莫累灰×1/2云南黄牛[12]。通过4年培育,得到的结论是繁殖性能最高的是莫累灰和婆罗门的杂交后代,其后代繁殖成活率高达90.6%[13],但是由于这两个亲本都是属于外来品种并没有涉及到需要改良的本地黄牛,所以莫累灰和婆罗门的杂交只是作为一个对照试验。针对改良我国黄牛而言,婆罗门牛、莫累灰牛与云南黄牛的繁殖性能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因为婆罗门牛,莫累灰牛和云南黄牛的三元杂交黄牛,虽然不如上述的两个外来品种杂交后的杂种牛繁殖性能高,但是这种杂交牛既具有婆罗门牛的耐热抗蜱的优良性状,莫累灰牛的高繁殖性能又具有云南本地黄牛的适应性特征。所以,此种杂交方式将会极大地改良云南地区黄牛的品质。

其次,是关于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于黄牛生长性能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善芝等选择了4个杂交组合进行研究[14],分别为:皮埃特蒙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各十头公牛。在统一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分别对6、9、12、15、18、21、24、27、30月龄的杂交牛的生长性能进行测定。通过对体重、体高、尻长、胸围、管围等特征的数据统计,利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邓肯式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在综合判断下,得出在三元杂交组合中,皮埃特蒙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的杂交牛生长性能最好,且体重和体尺增长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最后为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的结论。这说明皮埃蒙特牛作为父本,改良西杂牛(西门塔尔牛×鲁西牛)比应用其他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具有更好的效果,所以在中国鲁西牛富集的地区,应该积极引进皮埃特蒙公牛来改良鲁西牛,以获得最优的杂交黄牛性能优势。

3 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后的特点

3.1 西门塔尔杂交牛

西门塔尔杂交牛系西门塔尔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的总称[15],杂交后代向乳肉兼用型方向发展。

西门塔尔杂交牛毛色以黄(红)白花为主,花斑分布随代数增加而趋整齐,白头特征明显,股下、尾帚、四肢下部亦为白色。体躯深宽高大,结构匀称,体质结实,肌肉发达。西门塔尔杂交牛的适应性强、耐粗饲、抗寒、抗病性能较好。肥育后屠宰率可达51.6%以上,净肉率42.3%以上,眼肌面积大。

3.2 夏洛莱杂交牛

夏洛莱杂交牛系夏洛来公牛与本地母黄牛杂交后代的总称,其目的是使杂交后代向肉用方向发展。该杂种牛毛色为草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呈乳白色。背腰平直、宽厚,臀、股、胸肌肉发达,四肢粗壮。体质结实,发育均匀,呈长方体,表现典型的肉用牛特征[16]。夏洛莱杂种牛具有较好的耐粗饲性,在较好饲养条件下,日增重可达1 000克以上,2岁时体重可达494.09±30.31千克。育肥后屠宰率可达54.9%,净肉率达43.2%。

3.3 利木赞杂交牛

利木赞杂交牛系利木赞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后代[17]的总称,其目的是杂交后代向肉用方向发展。该杂种牛毛色为黄色或红色,背腰平直,体躯较长,后躯发育良好,臀部宽平,肌肉发达,四肢稍短粗,呈肉用型。利木赞杂种牛的优势明显,生长速度加快,肉用特征明显,出肉率高,育肥后屠宰率可达51.2%以上,净肉率41.7%以上。

4 中国肉牛全产业链的建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食品安全要求愈加严格,因此对于肉牛的产业化发展应采用全新的运转方式,即全产业链肉牛生产产业化。对于肉牛业的国际竞争,应从某一个单位性的竞争转化为全产业链的竞争,不仅从源头保证了牛肉的品质,而且有助于我国肉牛产业品牌化的发展,真正实现从田间牧区到餐桌所覆盖饲料原料、养殖屠宰、肉食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环节的全产业链系统,并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管,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性,进而打造出“安全,放心,健康”的中国肉牛产业化品牌。从上游的养殖到下游的营销,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使上下游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最末端的消费者需求可以反馈到最前端的养殖环节,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改进养殖技术和改良肉牛品质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中国肉牛产业无缝隙全产业链的优势发展,实现中国肉牛在国际市场上核心品种专业化竞争力的建设。

5 存在的问题

5.1 体系与配套设施不完善

黄牛的改良需要健全的体系与完整的配套设施[18],否则在改良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导致改良失败,而且黄牛改良过程时间长,费用高,所以建立健全体系与相应设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国由于各地相关体系和配套设备普遍不到位,这导致了许多的黄牛改良在当地很难独立完成,严重影响中国黄牛改良进度。

5.2 落后的育种选择与生产选择

中国的育种选择与生产选择是相对落后的[18]。首先,由于我国过分依赖引进国外优质肉牛种源(比如利木赞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等)从而导致忽略国内黄牛种群的发展。其次,由于中国的一些自然与人为因素,往往限制了引种规模,这导致了我国黄牛养殖和改良的周期性增长;改良后的杂交牛得不到多种群支持又导致杂交黄牛会在几年后退化,无法实现长期效益,如此循环往复,致使我国黄牛改良进度受到严重冲击。

5.3 政策支持力度小

由于中国的经济文化现状,政府对黄牛养殖力度支持不足[19],相关奖励政策基本上都用于生猪养殖上,对草食牧畜上资金力度明显偏小。这也是引发上述的体系与配套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黄牛的改良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改良后仍然需要资金和相关政策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否则,黄牛的改良只是在中国的局部地区得到发展。

6 建议与对策

6.1 健全黄牛改良体系

健全黄牛改良繁育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建设,其一是促进建设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覆盖范围。其二是扩大草山草坡的建设与改良范围,注重草山草坡建设和退耕还草责任制的落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三,为了杂交牛的产生与生长发展,应大力推广秸秆氨化、微贮、青贮等现代农业技术。

6.2 完善黄牛人工授精技术

黄牛改良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黄牛的人工授精[20],实施先进的人工授精技术,可以保证黄牛在改良过程中大大提高杂交成功率,加快优良杂交牛品种的培育。

6.3 提高黄牛的地方竞争优势

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科技院校和科研院所对黄牛改良的科研工作,并且深刻意识到黄牛改良养殖的巨大经济价值,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与规律,积极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刺激带动优质黄牛发展。同时,大力宣传有竞争优势的黄牛养殖产业,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既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壮大,又有助于地方经济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黄牛改良的体系与配套设施,实现良性循环。

6.4 拓展黄牛良种推广利用

黄牛的改良技术不能局限于一人或一个地区,否则无法实现改良效果的最大利用价值与改良的持续进展。因此当地社会需要积极推广黄牛改良技术并与外地改良黄牛技术及时交流与配合,从而有利于加快中国黄牛改良进程。

6.5 利用现代技术完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

多年实践证明,从外国引进的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不但成本高,而且改良品质并非最优。为了实现节约成本,完善改良技术,现在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其一是引进胚胎,其二是在完善人工授精的技术基础之上(本文在之前已经论述),引进国外优秀肉牛冻精,再适当引进其优秀种母牛,实现在本土得到优良的育种群。这不仅可以解决中国黄牛种质资源材料的缺乏还可以大大加速中国黄牛改良进程。

参考文献:

[1] Zhou G H.Productivity and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and crossbred Chinese Yellow Cattle[J]. Meat Science,2001,58(4):59-62.

[2] 林妍,谢洪武,孙中原.利鲁二元杂交肉牛与鲁西黄牛育肥对比效果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6,4(2):31-33.

[3] 中国畜牧业协会.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出版社,2011.

[4] 刘吕林.肉牛生长发育性状杂种优势与微卫星遗传距离的关系研究[J]. 中国牛业科学,2007,33(3):6-8.

[5] Zhang G X.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indigenous yellow cattle breeds of China using 3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J]. Animal Genetics,2007(01):64-67.

[6] 左福元,赵智华,曾子建,等.川南山地黄牛放牧补饲肥育实验[J].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2001,23(6):561-567.

[7] 左福元,张宗骅,曾子建,等.黄牛舍饲肥育研究报告[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6):561-567.

[8] 陈红跃.营养模式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唐骏,格桑加措,邬春华,卓玛琼达,陈景瑞.西藏山南地区乳肉兼用牛选育的基本思路与措施[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34(6):68-70.

[10] 王冰雁,姜林.皮南牛适宜级进杂交代数的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 2014,42(3):30-32.

[11] 杨国荣,李天平,赵开典,赵刚,朱芳贤.不同杂交组合牛的繁殖性能研究[J].黄牛杂志,1996,(22增刊):16-19.

[12] 邢志先.云南省楚雄州肉牛改良措施及发展对策[J].养殖与饲料,2011,10(3):74-76.

[13] 文平,李昊帮,燕海峰.同期发情冷配技术提高农村肉牛品改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草食动物,2008,28(4):48-50.

[14] 张善芝.肉牛杂交组合对生长性能的影响及调查[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5] 崔国梅.夏南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肉品特性的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16] 李玉红.夏罗莱牛引入甘肃的适应性观察[J].甘肃畜牧兽医,2013,44(09):49-50.

[17] 杨晓冰,陈宏,滑留帅,杨奇,刘波.利木赞牛与中国西部2个黄牛群体杂交效果分析[J].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4):55-58.

[18] 冯平.肉牛改良的策略探讨[J].畜禽业,2014,25(12):55-56.

[19] 黄冬兰.加强规模畜禽场监管的措施浅谈[J].畜禽业,2014,25(12):56-57.

[20] YANG Xiao-yu. Improving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cloned bovine embryos with hybrid (Holstein-Chinese Yellow) recipient oocytes recovered by ovum pick up[J].Theriogenology,2005,64(6):63-72.

猜你喜欢

塔尔牛西门黄牛
日粮硒来源对西门塔尔牛精液品质的影响
不同饲养方式对西门塔尔牛泌乳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CSAMT在贵州清镇市卫城镇西门村地热水勘查中的应用
制作泥巴黄牛
雪落西门
新疆地区西门塔尔牛核心群选择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
西门法官
巧上鲽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