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2018-01-19王红梅
王红梅
(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塞的20%[1]。将我院在2014年8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10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采用蒙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非常显著,现在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14年8月~2017年8月间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05例;男65例,女50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87岁,平均年龄58岁;均住院患者。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25天,平均病程7天。
1.2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及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为准。
2 治疗方法
2.1蒙医药疗法早饭后五味清浊玩丸,15粒;四味草果汤,3g,水煎引服。午饭后珍宝丸,15粒,温水口服。晚饭后十三味嘎茹迪丸,11~13粒,温水口服等辨证施治。并必要的时候结合放血疗法;主要穴位:舌下静脉,顶会穴等。1周为1个疗程。
2.2结合西药治疗维脑路通0.8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1次/日。如高血压,可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如颅内压高,可予以甘露醇治疗;如血糖高,可用胰岛素治疗等。1周为1个疗程。
3 治疗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4 治疗结果
105例确诊患者中基本治愈55例,占52.38%;好转49例,占46.67%;无效1例,占0.95%;总有效率99.05%。疗程最短者的1周,最长者1个月,平均疗程半个月。出院后随访70例,愈后1至2年均未复发。
5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脑实质深部小于10mm的小梗塞病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近年来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4],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间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远较出血性脑血管病高。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深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微动脉肿瘤形成的小血栓引起血管阻塞或管壁破坏,引起供血区形成小的梗死灶,其直径常小于15mm,颅脑CT或MRI检查可确诊,MRI的确认率更高[5]。主要表现为偏瘫、头痛头晕、吞咽困难、舌僵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蒙医认为该病属于蒙医“萨病”范畴。主要病机为琪素与巴达干增多后,与赫依相搏,赫依与琪素之运行受阻,导致脑功能障碍。蒙医临床治疗以调理三根,通脉活络,散瘀活血,恢复白脉为原则;采用蒙药祛巴达干而不生热,调节寒热,改善精微代谢之效的五味清浊玩丸;镇“赫依”,止痛之效的四味草果汤;祛“白脉”损伤,清陈热,燥黄水之效的珍宝丸;治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多发性神经炎、神经性头痛等功能的十三味嘎茹迪丸等辨证施治。并结合西药维脑路通,又名羟乙基芦丁,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塞前综合征、动脉硬化、中心性视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等[6]。总之,本次研究结果蒙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总有效率达到了99.05%。说明蒙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