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满族医药传承发展的主要途径△
2018-01-19刘淑云
刘淑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引言
满族的祖先主要集聚在长白山区与黑龙江流域,以农牧、渔猎为生。满族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满族医药蕴含在满族传统文化和民俗中,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顺应自然、抵御灾害、防御猛兽、抗击战争防病治病的经验和知识的总结。满族先民信奉萨满文化,早期满族医药与萨满文化密不可分。满族医药传承方法主要是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满族医疗保健理论、方法以及经验知识,有少数文字记载,很少有医药专著。满族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建立政权,满族医药伴随着满族跌宕起伏的历史,形成、发展和延续。至今,满族集聚地民间,运用满族医药防治疾病仍在流传。
1 满族医药在满族集聚地民间传承
满族医药蕴含在满族传统文化和民俗中,在满族集聚地民间世代流传。“历史上,满族医药的传承始终在延续,满族医药的知识和经验在家族中世代传承。”[1]满族民间医生运用由家族内或流传于民间的土方、偏方、验方,蕴含在满族习俗中的医疗保健方法防治疾病。这些散在民间的满族医药,基本上是在家族内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或在满族集聚地民间口口相传。
满族民间医生运用从前辈继承的诊治疾病的经验,如运用察气色、闻气味、指诊等方法诊断疾病,使用手法治疗骨伤、外伤等技术,用拔火罐、热熨、冰敷、雪疗、温泉浴、避瘟疫、食疗等满族传统疗法防治疾病,使用当地药材治疗风寒湿痛等北方常见疾病等等。流落民间的满族宫廷御医,把在宫廷中应用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在家族中传承或通过接收学徒的方式培养满族医药继承人,一些满族医学人员吸纳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精华,在民间行医。有的成为一代医学名医。清末民国初期,“著名满族医学专家还有‘尽得岐黄真传’,以至于‘妙手回春’,‘名冠一时’的关永清、‘医术精深’的方脉学家曹怀庆等,”[2]一批针灸按摩、骨伤科名医,长期在民间行医治病,满族医技医法和药物治疗经验在民间传承应用。许多流传在民间的用药的经验或民俗谚语,传说和故事等,编辑成歌诀的形式传承下来,在东北民间流传。
至今,满族医技医法和药物治疗经验仍然在满族集聚地传承应用。有的民间满族医生已成为满族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2 满族医药在满族萨满医疗活动中传承
满族先民在氏族部落时期,防治疾病主要是利用原始的方法,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医疗保健经验、医药知识。满族先民信奉萨满文化,崇拜自然,相信神灵,依赖满族萨满实施巫术为族人消灾祛病。满族萨满由满族氏族族人或首领担任,能够使用医疗方法和药物治病的满族萨满,将满族先人世代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医疗保健经验、医药知识,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传承萨满治病经验的同时,传承着满族医药实践经验。满族萨满在占卜、招神、驱邪中使用满族先人世代积累的药物知识和治疗术为族人消灾祛病。“早期满族萨满就已经采用杏仁、芥子、白苏、蜜麻黄、栀子、元胡、金银花、元芩、沙参、人参、松实、白附子等药材,有的经加工粉剂或汤剂,由萨满念咒后,给病人服用。”[3]萨满不断地吸收总结民间医疗经验技术,在医疗实践中传承应用。满族萨满医药是满族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医药形式。
清代满族建立政权,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萨满治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保健需求,自努尔哈赤时期,萨满医被驱逐出清代宫廷。萨满医将萨满治病的技能和方法,使用药物的经验带回民间。萨满医药与满族传统医药一起在满族民间传承。“但有清以来,文明发达的满族文化中,仍然积淀有最古老的萨满信仰的因素,尤其是满族故乡的东北,萨满教的某些文化现象迄至上世纪中叶,还有踪迹可寻。”[4]
目前,在东北民间流传的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使用经验就有许多是满族萨满世代传承下来的。在东北地方史料《瑷珲十里长江俗录》等资料,提到瑷珲三四十年代,满族富姓中著名的萨满富小昌(满族名富察图鲁嘎)先生治病的过程。“他完全采用当地动植物药,自采庖晒研压结合喷法和汤药治疗。”流传在东北民间的《百草歌诀》概括了100余种药物的治病作用和用药经验。“《百草歌诀》全文128句,经满学专家富育光、苏玉台等专家鉴定,的确是一份具有口头传承特点的宝贵的满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5]现今在一些满族集聚地的民间,萨满防治疾病的医术文化,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传承。
3 满族医药在满族建立政权的宫廷中传承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满族几次建立政权。为了维护政权的巩固,民族的繁衍,满族帝王非常重视满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史料记载,满族帝王利用政权,宫廷中传承、应用、发展了满族医药。
金代,是有史料记载的满族医学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公元1115年满族先民女真人建立金政权以后,统治势力由北向南逐渐扩大,大量女真人南迁,多民族文化融合,女真人接触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对医学和药物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金史》[6]中记载金代满族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记载有病疽、寒疾、目生翳、急风、中风、喉痹、寒痰、风痰,疽发脑、发狂、损胎气等疾病。提出疾病的病因多由“地寒因感疾”,或“风疾”,“寒疾”,或“汗不出”等,提出疾病“在膏肓间”。还记载了女真人使用金丹、敷药、艾灸、温泉洗等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记载了满族治疗的疾病有数十种,动植物药材近百种。[7]祝由治病是满族早期医学的重要内容,是满族先民及萨满行医的重要的医疗手段之一。能起到精神及心理疗法作用。在中医典籍《皇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中对祝由作了详细的描述:“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8]金代的宫廷医学分科,在宋代医学分科的基础上,增加了祝由科。证实了满族先民治疗疾病的理念和方式在金代宫廷传承。“避暑是金代帝王、宫廷贵族及大臣的养生保健方法之一。《金史》记载:“九年五月,世宗命避暑于草泺,……。金代帝王贵族和满族民间百姓避暑的养生保健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传统养生保健方法之一。”[7]满族医药在金代宫廷中传承,维护了满族先民的生息和繁衍。
清代,随着清代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中原医药文化的融入,萨满行医不能满足医疗健康的需要,满族防病治病由医生替代了萨满行医,萨满医退出清代宫廷,满族医药与萨满文化逐渐分离,满族医药得到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机遇。我国历史博物馆现存的清代宫廷医学史料及宫廷医案,记录了清代帝王把在民间世代流传的满族医药,带入宫廷,传承发展满族先人积累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如温泉洗浴疗法、冰雪疗法、热熨疗法、避瘟疫法等传统治疗技术。满族传统医药与满族文化和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满族吸纳其它民族的先进医学理论和经验,满族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满族传统医药由萌芽到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历史博物馆现存的清代宫廷医案及清代大量的史料,如《清宫医案集成》记载了满族传统医药在清代宫廷中延续和发展的案例,宫中还沿用满族传统的“情志调节”、“噙服人参”、养生、药膳食疗、药物调理、运动养生保健等方法[9]。
满族帝王为了为了减灾防病,健康长寿和民族繁衍、政权稳定和国家昌盛的需要,在传承满族传统医药的同时,崇尚中医经典、吸纳中医学的精华,用于满族医学实践,促进了满族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满族民间传统的一方、一法治病,在宫廷中发展成为复方或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将内服药物与多种外治法相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将满族民间治病单一的药物散剂、汤剂等简单的剂型,发展为成药,外用药、代茶饮等多种剂型。”,“清代宫廷近300年的医案记录了宫廷中应用满族传统医药并吸纳汉族及多个民族医学的精华,与西方医学相结合,丰富的医学临床实践,使满族医学得到了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满族医药成为祖国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10]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医药挖掘与整理研究的投入,满族医药传承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满族医药研究学术组织相继建立,多次召开满族医药传承发展学术会议。满药的研发取得了很多成果。如复方木鸡颗粒治疗慢性肝炎、核桃秋果青皮提取物治疗癌症、八珍糕等系列养生保健食品等。满族医药医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满族医药文化概述》、《满族传统医药新编》、《中国满族医药》等专著相继出版。展示了满族医药传承创新研究成果,如陈可冀院士在为《中国满族医药》一书作序:“......,满族医药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是与生俱来的。时在刘淑云教授2011年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发表了“满族医药历史沿革”一文,有过较系统的论述,十分可贵。......《满族医药》一书,详述满族传统医药,金代传统医药,满族传统医药与清代宫廷医学,及满族应用的传统药物近300余种。对满族源流,文字,宗教信仰、民俗,治病方式,冰雪、火热及洗浴疗法,外治如貼敷、耳内给药、漱口、徒手、熨法、熏洗、针灸、饮食等诸种传统疗法,以及习俗养生保健和医疗制度等,都做了很系统的介绍。对于满族民间习用之蛤蟆油、鹿茸、人参、细辛、北芪等长白山一带道地药材,编著者也有较系统的调查和介绍;有些资料则是民间流传口口相传者,十分可贵。”[1]《中国满族医药》专著全面系统传承了满族医疗保健经验,及满族医药研究成果,填补了满族医药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医药企业研究开发满药、满族民间医生行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仍急需加大力度深入挖掘整理、传承发展满族医药,研究蕴藏在满族民间大量的秘方、验方、诊疗技术及金代、清代宫廷满族医疗保健经验。开展对满族药物资源普查、制定满药标准,整理完善医药理论。整理研究满族养生保健经验,研究开发宫廷养生保健产品。传承和发展满族医药,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