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浸润下的广府方言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影响
2018-01-19王素娟
王素娟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 523710)
广府方言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在中国则是以广东、广西、海南以及香港与澳门为主。广府方言歌曲的流传度较广,并且其发音规则特殊、词曲富有韵律节奏,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备受听众好评。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声乐艺术,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不同于广府方言的演唱法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的全新阐述。而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美声唱法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有“曲高和寡”之嫌疑,很多人欣赏不了美声唱法的音乐作品,也无法理解其所传达的音乐意境。同时,美声唱法源于西方,如不经特殊处理其难以演绎出中国音乐作品的精髓之处。因此,在利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音乐作品时,可以借助茶文化中广府方言的文化特色对其进行中国化特色处理,从而使中国作品在传统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融合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1 广府方言与美声唱法的相关内容
1.1 广府方言
广府方言又被称为粤语或者广东话,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属于汉藏语言体系。广府方言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基本上完整的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广府方言作为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而后在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成长,自唐宋定型之后便逐渐演变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粤语。广府方言发音系统较为复杂,声调系统有九声六调之分。同时,广府方言的词汇构成有汉字词、粤语词以及外来词三种,汉字词占据了方言词汇的主体地位,粤语词主要是指专有词汇,而外来词则通常是外国词汇泊来而成。语法结构与标准汉语的区别是虚词、副词以及助词在语句中的摆放位置会有所差异,广府方言习惯在话语中加上“啦”、“啰”、“嘞”等语气助词;而标准汉语只会根据需要添加助词。另外,广府方言作为我国方言文化中最为显耀的一支,其也遗留了部分古南粤语元素,虽然词汇不多但是使用频率却极高,而且由于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广府方言还可以细化为12个不同的语言体系。
1.2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一种利用喉头震动引发共鸣腔体发声的歌唱方法,其将呼吸作为发声的原动力,以打造出混合声区的唱法。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其伴随着欧洲音乐的发展而生,也是时代文化艺术的产物。最初,美声唱法用于教会圣诗的演唱与《圣经》的朗诵,为了契合教会庄重严肃的气氛,其演唱风格也比较沉郁。随后,欧洲音乐继续发展,打破了单声部的限制,进入了复调音乐时期,从传统的单一合唱形式演变为多声部合唱,男童声歌手的出现则直接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声部基础,也推动了美声唱法的全面发展,美声歌唱家也开始注重演唱技巧的提升,不同流派的美声唱法也相继形成。20世纪时,声乐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格局,而美声唱法也在百花斗艳中越发成熟与完善。美声唱法不同于其他声乐艺术,其需要利用真假声的变换来唱出歌曲的“味道”,因而,在音调高低的调转过程中往往会营造出立体循环的听觉效果。美声唱法自形成以后便开辟了一个美丽多姿的音乐时代,并对音乐演奏与声乐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推动了世界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
2 茶文化浸润下的广府方言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影响
2.1 增强作品的民族文化魅力
中国声乐文化历史悠久,其在民间音乐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一般而言,我国音乐作品大多是以民族唱法的形式演唱出来的,中国作品经中国唱法的演绎后具备了愈发鲜明的“中国味”。但是,由于崇洋媚外思想的盛行,大众沉溺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中,对于传统文化则是持一种漠然鄙夷的态度。学习美声唱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学习民族唱法的人却不断减少。长此以往,中国作品若只是拘泥于传统唱法的桎梏恐怕难以存留于世。于是,美声唱法开始引入到中国音乐作品的演唱之中,而由于改编过于西化等原因使得作品中的中国韵味也随之流失。我国戏曲音乐与民歌都是在传统民间文化的基础上生发而成,其包含着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而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难以将其中的个性化特点展现出来。因此,假若茶文化熏陶下的广府方言与中国作品的美声演唱相结合,则其能够以广府方言为媒介为中国作品凝聚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粹。同时,传统茶文化也会为美声唱法下的中国作品增添一丝文化意蕴。
2.2 推动传统民间文化的弘扬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留下了璀璨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民间艺术文化,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血。但是,流传千年的传统民间文化却在纸醉迷金的现代社会里被遗忘。人们忙于生活的奔波,鲜少关注传统民间文化的生存现状,至于其所为何物也不甚清楚。然则,广府方言却是广大人民群众极为熟悉的语种,其虽然只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但是粤语歌曲却在全国范围内备受推崇。因此,茶文化浸润下的广府方言对于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作品的传播将会产生助推作用,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作品将会被打上茶文化广府方言的烙印,其也会因美妙动听的旋律而被推广到全国各地。而这些中国音乐作品在“出走”之时,也会利用传统茶文化的美学气韵与传统音乐的艺术品味吸引大众的眼球、拴住听众的心,从而促进民间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3 茶文化浸润下广府方言对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具体建议
3.1 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技巧,建立“西学中用”的演唱体系
美声唱法柔美的音色以及完美的连音会为中国音乐作品披上一层华美的外衣,甚至会在短时间内引发大众的惊叹。但是,其毕竟是一种外来音乐艺术,无论再怎么中国化,其较难完全地阐释出中国作品的音乐之美。因此,将茶文化广府方言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用以演唱中国作品时,演唱者应该树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从茶文化广府方言着手,深挖民歌与戏曲演唱的精华,然后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构建独树一帜的民族声乐体系。演唱者可以通过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作品感受发声的特点,领略其所传达的音色之美,并将其与传统演唱手法进行对比分析,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谨慎地对不同元素进行融合设计,从而构建独有的茶文化广府方言美声唱法体系。再而,演唱者可以将茶文化广府方言的音调变化与美声唱法中的弱音融为一体,以增强作品的音乐表现力。例如,演唱者可以借鉴叶振棠和麦志諴所演唱的《难为正邪定分界》,依据作品的风格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中的茶文化广府方言词汇,以保留其原有的传统文化之美。
3.2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加强音乐艺术与文化修养
外来文化不仅是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冲击的文化范式,其更多的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而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外来文化,正视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时也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调整,以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自从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后,传统的演唱手法就一落千丈,声乐学习者都执着于美声唱法,而传统的花腔、颤音演唱方式也陷入了无人问津的境地。因此,演唱者在借用茶文化广府方言演绎美声唱法中的中国作品时,应该从传统文化元素的特性入手,将茶文化中采茶歌、采茶戏的演唱方式与广府方言的发音咬字特点进行系统化融合,并根据中国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特征选择合理的美声唱法。一方面,演唱者可以向民族歌唱家吴碧霞学习,从其美声唱法演唱的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中汲取灵感,利用茶文化广府方言营造中国作品的意境之美,然后再以美声唱法打造和谐统一的艺术韵味。另一方面,演唱者也应该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通过研习民间音乐艺术与传统文化来加强文化艺术修养,并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茶文化广府方言渗入到美声唱法下的中国作品演唱过程之中,使其能从不同的角度演绎出中国音乐的精髓,从而为失落的中国音乐艺术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1]姜勇军.广府方言词汇特点简述及相应词汇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7):26-28.
[2]牛月莹.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地方民族作品时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研究[J].艺术研究,2014(4):95-97.
[3]宋和敏,臧学军.美声唱法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2015(2):42-43.
[4]乔爱玲.广府音乐文化进入广东高校声乐课程的改革研究[J].艺术教育,2015(6):194-195.
[5]王丽.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的“字正”与“行腔”——基于“全国高等院校声乐专业中国作品演唱与教学研讨会”的思考[J].歌唱世界,2017(1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