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飞散传播路径探索

2018-01-19申文静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茶文化一带一路文化

申文静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23)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与人们生活生产及文学艺术等相关的传统文化的总称,是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茶文化从一开始就与儒、释、道紧密联系,融三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茶道”与“茶德”,是中国文化标志性的意象之一。因此茶文化的飞散传播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作为载体的茶的飞散传播,二是与茶相关民俗、哲学等文化意蕴的传播。“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双边多边关系的桥梁。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是我们要建立的共同体的特点。文化包容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这其中,中国文化将不可避免地随着政治经济交流飞散到其他国家。为了让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笔者将以茶文化为例从历史、现实的方面来探讨其有效传播路径。

1 历史上茶文化的飞散传播路径

茶文化的飞散传播始于茶为文化载体作的一种饮品或商品被介绍或带到国外。茶走出国门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商品贸易、文化交流。

1.1 商业贸易

最早茶及茶文化走出国门始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归途中被俘,政治目的虽未能达成,此行却加强了中国与外界的沟通: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西亚到达欧洲,为茶艺贸易提供了商路。此外“公元475年中国南朝商人在边与土耳其商人进行茶贸易,到隋唐以后与西亚国家开展大量的以茶易马的商业活动,俗称茶马互市。中国早期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基本上是和丝绸之路相辅而行的。”[1]

1.2 飞散者的传播

当然,古代中国与他国贸易的同时,必然会有他国使者来到中国,也必然会有中国使者到达国外(张骞就是早期的飞散者)。另外一位杰出的代表就是马可波罗-意大利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于元世祖时期来到中国,住了十几年,回国后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其中就包括他在中国的种种见闻,包括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茶就是其中之一。与茶共同旅行当然还包括茶具、饮茶方式等文化现象。他还将茶叶带回意大利,之后茶文化又从意大利飞散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此外来自葡萄牙的公主凯瑟琳嫁于英国查理二世,“当时中国和葡萄牙海上贸易兴盛,葡萄牙便交换了不少中国红茶和茶具”[2]所以陪嫁了200斤的红茶和精美的茶具。她从葡萄牙到英国的飞散经历成为中国茶文化飞散传播的重要事件,而公主本人也成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使者。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时期,“中外交通发达,与邻邦有着积极的文化交流”,“如今的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均与彼时唐代茶文化的外传有直接的关联。唐德宗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门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学成回国时特带茶种回到日本。”[3]到了近代,最著名的代表当属英国伊丽莎白女王,1986年伊丽莎白访华时,云南省曾将凤庆“滇红”茶作为礼品赠送来访的女王。后来,特级滇红开始供向英国皇室。”[2]

1.3 文本旅行的传播

飞散者马可波罗不仅通过自身旅行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更是通过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国家了解到中国文化,后来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使者来到中国。因此,飞散者自身的传播功能通过其文字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文本旅行而促进文化旅行和交流的例子数不胜数。五四时期英国作家拜伦的作品通过译介的方式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其反叛精神影响了一代文人,作品中的英国文化也部分地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中国的茶文化也曾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华裔作家雷霆超的小说《吃碗茶》。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40-50年代唐人街华人的生活图景。其中茶是最明显的意象之一。作者用吃(eat)茶而非喝(drink)茶,保留了中国广东、福建等南部沿海省份的语言习惯。除此之外,“吃茶”也带有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传统文化中吃茶有三种含义”分别为:一是喝茶,二是许婚,即女子同意受聘于男方,三是对女子忠贞的暗示[4]。这些文化内涵都会随着作品的声名远播慢慢被发掘,也逐渐被西方人认识。此外,这部小说中茶有治愈疾病的功效,展示了飞散华人对茶的健康功能的传承。除此之外,作者巧妙地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进作品,更易于被西方读者认可。由于茶的健康功效而被传播的不止于此,17世纪60年代英国的凯瑟琳皇后就对茶的瘦身功能赞不绝口,这促进了茶及茶文化在英国的传播,爱德蒙·沃勒在凯瑟琳皇后结婚一周年时献诗一首——《饮茶皇后》,诗歌中把茶喻指为花神,具有唯美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对茶文化在英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饮茶逐渐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交际方式之一,英国人至今都有喝下午茶的习俗。

2 茶文化新时期飞散传播路径探索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我们不难看出,经济贸易是飞散者和文学作品在中国茶文化飞散传播中的巨大作用。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如何让中国文化以更好的姿态走出国门,笔者有以下拙见。

2.1 树立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不仅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积极正面的文化交流亦意义非凡。笔者认为,我们要积极挖掘文化内涵,如茶文化的内涵,强调茶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哲学意义。“茶多生于高山野林,不避环境的艰险、不与其他物种争取资源,它能利用高大乔木下的漫反射光给养自己,而且深深扎根于地下,把肥沃的表土让给浅根物种、与周围的自然植物群落和谐共处,颇有“俭约自守”、“礼让为先”的情怀,在与植物群落协调生长的过程中,保持着自己的高洁和芬芳。这种习性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1]。

2.2 推广汉语语言、助力文化传播

语言是文化飞散传播的媒介,新时期,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都有了更大的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也将在未来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充分利用国内外对汉语教学的有利契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课外活动环节加强中国文化教育。

文以载道,语言承载了璀璨的文化,除了汉语对中国文化的飞散传播作用巨大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翻译的功效。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这其中就包括学术交流,中国文学的翻译亦会对中国文化走出国门意义非凡,我们需要翻译更多的优秀汉语著作,让仍然不能读懂中文的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文化。

2.3 借助媒体力量、助力文化飞散传播

现代社会,报纸、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力量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对于文化飞散意义重大。如中央电视台新闻网的英语版就推出了关于中国文化以英语为视听语言的系列视频,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名胜古迹、饮食文化等,让更多的人以快捷方便的方式了解到中国文化。

另外一个重要的媒介——电影在文化飞散传播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李安拍摄的《推手》中介绍了中国的太极,《喜宴》中透漏了中国部分地区婚礼风俗,《卧虎藏龙》中将中庸之道放入武侠,不少的外国评论者都关注到其中国文化意义。旅法导演戴思杰的电影《夜孔雀》把四川的蜀锦、传统乐器尺八等搬上荧屏。中国电影走出国门无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大有裨益。

3 结语

茶文化历史上的飞散传播得益于中外经济贸易、离散者的传播及相关的文本旅行。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飞散传播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新时期,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发掘茶文化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新媒体和语言的推动作用,助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飞散传播。

[1]余悦,董文鑫.试论唐诗对茶文化的传播 [J].农业考古,2010(5):140-152.

[2]贾跃千,宝贡敏,朱建清.再论唐代茶文化兴盛的表象与成因[J].茶叶科学,2009(1):72-78.

[3]王昕,《吃碗茶》中茶式隐喻[J].大众文艺,2014(12):274-275.

猜你喜欢

茶文化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