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茶文化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
2018-01-19鲍芳芳
鲍芳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80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丰富、对未来抱有强烈的渴望。此时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能力、认知规律选得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传统思政教育与当前学生发展需求不匹配,茶文化融入是一种必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茶文化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与包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可以帮助学生抵御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困苦,使其成长为更坚强、更勇敢的人。另外,茶文化使当前思政教育内涵得到了完善,教学理念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1 茶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构建概述
在实践教学中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并跟随社会的实践而不断的补充壮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还需要感受国内外优秀精神的内涵,了解国家动态的实时变化,掌握国家的发展方向,及时明确法律法规。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理论要符合社会的新要求,使其充分符合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大学生全面的综合的发展。仅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其就业模式并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有力发展。市场经济始终充满功利性,在利润的诱惑下学生难以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思政教育出现了认识偏差。这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初衷理念不相符。但在网络盛行的时代,即使不动地方也可以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因此,文化的传播是平等的,人们对于文化的选择也是平等的,对此选择何种文化,什么文化更适合自己等就需要进行引导。可见对于茶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政治思想作为引导,在对本国茶文化的传承时,还需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政治思想,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满足文化的要求。
2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特点
2.1 理论教学为基础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为基础相关课程教学,其责任重担,不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指导大学生做人做事,主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思政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包含“马列毛邓”,还包括现代化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模式是理论知识课堂传授,但是,学生的课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学生不断领悟。通常课堂上,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完成课程后可以收获相关的思想政治原理、方法、观点等,我国建党的的思想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正因如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早日实现建设祖国的伟大目标。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可以通过茶文化充分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习本国精髓文化的同时,感受先进的外来文化。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有社会责任使命,必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在正确的道路上稳定前进,才能完成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实现,成为祖国的希望。
2.2 实践活动为载体
在大学教学时代,实践课程的影响是广泛的,在进行实践时,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到的理论内容还能通过实践来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在通过实践经历后,大学生对很多事物将产生全新的更直观的感受,例如组织参观农村生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新农村的变化,并感受到农民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此外,由于参观体验生活的农村是产茶胜地,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能接受与学习到诸多茶文化知识,这样的实践课程体验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度,并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一个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的体验过程。
2.3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就应当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作为辅导。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对实践的重视,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转变此观念,充分利用实践,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其在实践中接受知识。并通过实践使学生明确为人处事、对待集体、对待社会的意义。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明确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确如何为人处事,以此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与品质,可见理论与实践是分不开的,相辅相成的。
3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的改进措施
3.1 教学制度保障
对于学生思想的规范,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模式的平衡都离不开制度这一关键因素。为了实现茶文化视角下建立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就需要新制度作为保障。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构建教学制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源头,也可以用以对茶文化进行诠释。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力军,对于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的价值的研究有相关的义务与责任。学校利用茶文化可以有效的推动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并促进学校构建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茶文化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展现道德认知,提升文化素养。在高校的现代化生活中,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对此想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教学制度,以此来辅助思政教学。通过教学制度的建立,帮助高校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利用制度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管理,利用统一的规范性体系形成秩序管理,用制度模式推动教学稳定发展。
3.2 师资队伍保障
当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教师并不能做到有效的组织课堂,难以实现高效的管理,教学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差等,使得其难以做到利用茶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指导,难以实现有效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师是传播文化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其教书引导人的重要作用,利用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可见,良好的教师专业师资力量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因素。这对教师引导学生有决定性的作用。当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有问题向教师咨询,教师若不能及时正确解答,这就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内容的积极性、热情度、主动性。因此,就要从全方面进行教师素质的提升,使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可利用茶文化与思想政治相结合、以茶文化为基础推动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构建。对此还需要教师注意对茶文化知识的储备与培养,并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扬茶文化的内涵,为日后在茶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做好基础准备。
3.3 教学经费保障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高校教学的模式中不仅局限于室内教学的单一模式,而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认知教育,在茶文化实践课中也不例外。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其思建课程的效果与质量,就要以学校的经费投入为基本保障。不论课堂内还是课外的实践课程,都需要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与保障,若缺乏资金投入,高校思政课程就会出现诸多教学的不足。对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利用多种资源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实践平台,使得茶文化于思想政治教学充分融合,加强学生对茶文化思想政治的理解。这些措施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有力地促进师生之间进行高校互动,从而创建优质的教学方式。
3.4 个性化思政教育
个性发展、健康发展,同样是茶文化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凸显学生个性,倡导学生个性发展,是为了区别人才,避免模式化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学生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理念,开发和鼓励学生这些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想法,使其能够得到深入发展,思政教育首先要使学生获得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学生个体因此得到成长,头脑因此得到充实。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学生主动完成,而非被动进行;所有的知识获取都是主动获取,并且不以应用为目的,单纯只是出于兴趣。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个体发展,凸显个性化教育特征。
4 结束语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茶文化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素质人才培养,以及茶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有所助力。
[1]汪涛.茶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思考与探索[J].2016(6):236-237.
[2]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96-97.
[3]杨玉荣.浅议儒家道德修养观与大学生道德修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