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探究
2018-01-19邓艺
邓 艺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社会的和谐发展有赖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德育润泽,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度,而茶文化的引入有助于明显促进这两者的协同发展。我国茶叶产业“十三五”规划指出,“近年来,茶叶行业通过对茶文化因子的开发利用,有效促进了茶叶旅游、茶馆业、茶包装等业态建设,因此要积极引导行业向第三产业纵深发展,加大茶文化对产业的贡献力度”。从中可以看出,茶文化已经成为我国茶叶产业的一个显著增长点。茶文化是茶叶产业的灵魂,也是我国茶叶产业转型升级、茶叶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方向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茶文化大国、茶文化强国。我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曾经将我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清、静、和、美”四个维度,也有学者将我国茶文化核心内涵概括为“养生、修性、怡情、尊礼”四个方面,由于其具有深厚的文化感染力,近些年来“基于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成为德育教师开发和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1 茶文化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从思想上掌握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形态、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的过程。近些年来,在互联网文化、波普文化、后现代文化和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我国高校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从我国传统茶文化出发,独辟蹊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1 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活化教育资源
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的一种,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根据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念,教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帮助人们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德育活动本身必须立足于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体现实、个体生活进行,而不能是“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上去”、“从课本上来到试卷上去”。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德育活动本身不应该过分地强调“给予型德育”,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型德育”,这就需要我们的德育工作需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茶文化在我国文化传统中首要的不是一种“理论文化”,而是一种始终立足于现实生活语境中的“生活文化”,溶解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实践当中。从茶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角度出发重新设计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资源层面上可谓拓展了其外延。
1.2 有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素质内涵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一个从“外延式”走向“内涵式”发展的供给侧改革过程,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之主线就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张走向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的优化,最终的目标是确保高等教育在内容和质量、数量等维度上适应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当然这个过程也包括教育本身对学生的需求之满足。因此,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提高教育的素质内涵属性,从传统上那种政治意识形态灌输的模式走向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我国茶文化内在地以“茶德”为核心,在具体的内涵上又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可以融合诸如道家、佛家等不同流派思想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富于素质内涵的教育资源,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引入此类资源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内涵。
1.3 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知识动员
从知识的需求侧来看,所谓的“知识动员”指的是一种知识的需求驱动的过程,它认为“拥有知识的个体是知识认知的组成部分,个体有权决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和谁分享知识和经验”。过往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知识动员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就是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与“应试指导”,不主张和提倡学生的“我要参与”、“我要知识”。茶文化作为一种共享式、参与式、开放式、讨论式的文化,有助于帮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革新、更好地在知识动员方面做好教育的树人、立人功能。
2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本质在于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理念等的系统性更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从思想上掌握群众”,进而实现教育与学生、德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基本逻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认识:
2.1 价值逻辑:重新确立起学生主体性地位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国茶文化,茶文化本身不是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中心——边缘”结构,而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平等、交互的本体结构,因此,茶文化可以贯穿社会各阶层、融合不同的思想流派、实现一种开放的圆融体系。面对高校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主体地位确立起来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茶文化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消解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对立、冲突地位来获得本体论上的和谐发展,以此将社会和谐发展内在因子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当中。
2.2 目标逻辑:聚焦于塑造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在当前尚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但是,一种较为可能改革目标模式是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里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种“存在于人身上的内在的、比较概括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特质),是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或活动状况和质量的内在因素”,这种目标逻辑在于通过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活化的、差异化的德育服务和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为大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生活提供一种基本的思想素养。这种目标逻辑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从“教育什么”到“需要什么”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
3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策略
3.1 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德育文化节
在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开展过程中,积极推动德育方式从“灌输式”走向“自主式”是一个必由之路,而依托学生会、学生团组织、学生党组织、学生班级以及其它学生社联为主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热点主题同自身的实际生活并且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便是学生群体“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德育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可以担任相关的导师、评委或者资金协调者、场地组织者等,让学生们以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自主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3.2 开展茶文化主题的德育征文活动
我国茶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儒家的“以茶养廉”、道家的“以茶求静”还是禅宗的“以茶助禅”都是高度的共识。尤其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秉承的是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以究天人之际”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理想。德育的实施需要在思想层面上获得学生的高度共鸣才可以成行。因此高校中的德育工作者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者通识教育课程中贯彻进一定的“茶文化主题德育征文”活动,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审美观念、道德立场分析茶文化、实践茶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提升。
4 结语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的模因中寻找相关的文化共识,而茶文化则是一种重要的潜在选项,思政教育则为茶文化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桥梁。从茶文化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角度来看,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两个学科对话、交融的过程,茶文化产业作为未来我国茶叶茶叶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茶文化人才进行价值创造,未来针对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应当从着眼于促进茶文化产业,尤其是茶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度挖掘。
[1]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
[2]李祖平.基于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研究[J].理论月刊,2009(11):186.
[3]莫蕾钰,洪成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智库研究:外国专家知识动员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3):49.
[4]靳小川,马颖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3):162.
[5]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