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茶乡背景下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利用

2018-01-19罗钰坊车越川

福建茶叶 2018年5期
关键词:茶乡土家土家族

罗钰坊,车越川

(1.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铜仁学院学报编辑部,贵州铜仁 554300)

土家族聚居区多属海拔为500-1000米之间的武陵山区,有着几千年的种茶、饮茶历史。(清·同治)蒋仕槐:在《杂咏》上写“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惟有客来沿旧习,常须砸酒与油茶”。也因此而生出非常浓厚的茶文化。正是在这种茶文化的背景下,土家人根据对山地、对种茶等的认识形成了一整套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态知识。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代科技已经难以阻止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并且从城市逐渐蔓延至农村,这些美丽的茶乡也没有例外。因此,在建设美丽茶乡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土家族的传统生态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1 美丽茶乡的内涵

美丽茶乡顾名思义就是美丽的茶乡。美丽茶乡的“茶乡”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种茶,二是茶文化。

种茶是指土家族地区悠久的种茶历史以及数量众多的茶树。土家人聚居地武陵山区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茶叶生长,也因此土家族聚居区出了不少名茶。巴东的真香茗,唐朝开始便被奉为贡茶;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伍家台茶,在中国茶叶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吴家台贡茶院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产于鹤峰县容美镇的荣美贡茶名扬海外。也正因为茶叶的种植,很多土家族聚居区被评为了“最美茶乡”,如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之一,宜昌大堰乡千丈坑生态茶园被评为宜昌最美十佳茶园。

茶文化则是由种茶而生出的与茶有关的文化。茶自古就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饮品,是土家人不可或缺的物质要素,对土家人的经济和精神生活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多跟茶有关的文化,比如饮茶文化,比如茶歌,比如茶故事,比如写茶的文人,因茶文化而闻名的茶乡也称为茶乡。

当然,种茶与茶文化这两者大多是合二为一的,所有跟茶相关的文化均建立在种茶的基础上,而茶文化的产生又为这些茶乡增添不少魅力。

而美丽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无外乎乡村漂亮,这里更多的体现在自然层面上,即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但茶乡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自然美上,还应体现在人美、村美、文化美、制度美等各个方面。这里的“美丽”应该体现在“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文层面,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和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美丽茶乡的关键是要建设茶乡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2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的类型及其内涵

生态知识是人们认识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经验累积,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是土家族人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对其赖以生存的土地、自然、环境的认知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认知内容。

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可分为生产型生态知识、规约型生态知识、自然崇拜型生态知识、隐喻型生态知识四种类型,这些生态知识是土家人与其生存场域长期互动形成的生态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土家人在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互动中创造、积累的人与宇宙、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认知与实践行为”。

2.1 生产生活型传统生态知识及其内涵

生产生活型传统生态知识指的是土家人在生产劳动中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适应与利用的生态智慧。土家人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惯称,他们利用对山地的认知,依循山势修建梯田从事农耕,通过刀耕火种的方式来利用生态资源。虽然这刀耕火种的方式是粗放型的,但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就是土家族先民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

刀耕火种无法满足土家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土家人在此基础上以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来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赶肉、赶杖等习俗成了土家人的又一生存策略。土家人农闲时节围山打猎,既为了补充食量,还为了保护庄家免受野兽的糟蹋。

植树造林也是土家人在与生态环境互动中产生的一种生态知识。国民时期,政府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油茶成为了土家族地区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经济林,油茶也曾一度左右了独家族地区的经济形势。也正是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土家人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林木种植知识,他们可以根据不同海拔、不同土质进行差异化种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兴建土木和禁止砍伐之间的矛盾。

2.2 规约型传统生态知识及其内涵

规约型传统生态知识是土家族乡规民约等习惯法中体现出的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这些规约由集体制定用以约束村落社区成员,其目的是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习俗惯制,具有法律的效力。封山育林、保护桐茶、草标禁约、赶肉分配等都属于这类生态知识,蕴含了土家人对生物资源的利用原则。

土家人“封山育林”早已有之,是土家人自觉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文化行为。清同治八年湖南省保靖县普戎村立定的《悠久无疆碑》中就有禁止砍伐,违者罚款的规约。土家人关于赶肉也积累了丰富的规约,如土家人“七月不赶麂,腊月不赶獐”的谚语,这一规定反应了土家人对人与动物、人与人的关系的一种认知。土家人对植物的严格保护也体现了土家人对森林价值的认知,如关于桐油茶管理有“定款议约收摘桐茶子“的习惯法规。土家人还有草标禁约规约,土家人用毛草或稻草扎成结挂在书上以告诉人们注意此物是保护作物,不能被破坏,这一规定反应了土家人对自然界的认知。

2.3 自然崇拜型生态知识及其内涵

自然崇拜是许多民族共有的信仰形式,这种起源于万物有灵的信仰习俗表现为相信动植物、天体星辰等自然物或自然力量拥有超自然力量并能够影响人类的命理活动。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其自然崇拜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知识。

许多土家族村落都有信奉“神树”的习俗,村民们逢年过节都会对树神进行祭拜以祈福禳灾,禁止砍伐,亦不能做出亵渎神树的言行。一些土家族村还有“栽夫妻衫”、“栽喜树”的习俗。咸丰唐崖土司皇城遗址的玄武山上并排生长两株大古杉,相传系土司王覃鼎之夫人田氏于明天启年间亲手栽植,被当地人称“夫妻杉”,距今360余年。一些土家族村落在新生儿出生不久便为其栽树,称“载喜树”,土家人认为“喜树”是同新生儿连为一体的,寄寓着父母希望新生儿同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

除了对树木的崇拜,生活于山水之间的土家人也拥有对水的崇拜,比如对水井的崇拜。在许多土家族村落,水井是受到保护、不容亵渎的,水井边不能大小便、不能洗衣洗菜、不能随便跨踏,就连引水渠也不能随意踩踏、随意扔垃圾。正是在这些看似迷信的观念下,土家族实现了对树木和水源的保护,维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环境。

2.4 隐喻型生态知识及其内涵

隐喻型生态知识值得人们对于方位、书目等宇宙食物的态度或行为所隐含的内在关系的认知。土家人普遍认为家道兴旺与住宅是否吉祥有关,他们在建房之前要先占卜或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而风水先生看风水的基本原则是“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实际上是根据自然环境来确定房屋的方位、结构,土家人对方位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对于生态的利用,为区域性的生态平衡提供了一个习俗性的保障。

3 美丽茶乡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

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永久的依赖性,但随着生态问题日趋严重,生态系统也日益遭受严重的破坏,人们更需要重视并且利用人类长久以来积累的成功利用环境的知识。因此土家人积累的这一整套传统生态知识在美丽茶乡建设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美丽茶乡的建议应该加以利用。

首先,美丽茶乡建设应利用土家人因地制宜发展生计的生态智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把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民富”的美丽茶乡。通过种植茶叶,发展以茶叶生态链,比如加工成茶叶,比如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在村落布局方面,保持土家族原有的吊脚楼建筑和村落整体布局,体现出差异性,形成具有土家族风韵的美在布局、美在文化、美在生活的传统村落。

其次,美丽茶乡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中对树神、水神的敬畏和种植树木等习俗,将这种“内在化”的文化生态观念考虑在内。自然崇拜观念认为自然物或自然力量拥有控制影响人类命理运势的超自然力量,在行为上要求人们互善互助,这有助于引导村民向善,形成“社会美”、“文化美”。因此,在美丽茶乡建设中,应正确利用土家族自然崇拜型传统生态知识。

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说过:“今后数几十年能令中国人向上兴奋的新方向就是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不是搞面子工程,刷刷墙、修修路,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让农民享利益、得实惠,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历史文化习俗、合理规划。聚居于武陵山区的土家人推出的“美丽茶乡建设”正是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诠释和探索,他们充分挖掘了传统生态知识的精华成分,有效利用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把乡村建设成为了美在环境、美在生活、美在布局、美在文化、美在制度的“五美”茶乡。

[1]车越川,罗钰坊.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多样性表达及现代价值[J].铜仁学院学报,2015(3):47-51.

[2]柳兰芳.从“美丽乡村”到“美丽中国”——解析“美丽乡村”的生态意蕴[J].理论月刊,2013(9):165-168.

猜你喜欢

茶乡土家土家族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城乡统筹视角下茶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钟 鸣艺术作品欣赏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茶乡飞歌
请到布依茶乡来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