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英美饮茶文学作品

周 媛

(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

我们知道,由于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存在差异,译者在将英美茶文学作品转换为中文时往往需要对英美文化背景、思维习惯、语言表达等加以考量,当然译者也需要将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联系起来,透过二者的联系之处拟定相对科学的翻译策略。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且反映了现实,当然茶文学亦是如此,英美茶文学作品反映了当地的饮茶制茶方式、茶人心理追求以及茶文化习俗等内容,这与我国的茶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茶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及其他文化产生碰撞,将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成地道的汉语,事实上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茶文化和培养跨文化意识,从而促进中西方茶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有一些译者在翻译英美茶文学作品时,往往只是从字面出发进行翻译,而鲜少对上下文加以联系,导致一些极具文化内涵的词汇未能充分翻译出来,从而影响到了读者对西方茶文学作品的理解。基于此,译者有必要从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出发,对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加以优化。

1 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之处

1.1 语言表达差异

根据语言学家的观点,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因而要探究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首先需要对英汉双语进行比较分析。事实上,对两种语言文字加以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更倾向于使用被动句、复杂句,而汉语则多使用主动句和短句。另外,汉语较多地存在省略现象,比如主语省略、宾语省略等,因而交谈者需要透过语句的字面含义理解其内涵;相比之下,英语虽然也有省略现象,但其通常需要严格按照“主谓宾”、“主系表”等结构编排整个句子,因而逻辑层次更为明显,理解起来也更为方便。延伸到茶文学领域,英汉双语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1.2 思维认知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英美地区的人们和中国人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也有着差异,这正是一些学者所说的“思维认知差异”。举例来讲,中国人见面后的问候语通常是“吃饭了吗”,这其实是熟人之间的一种寒暄,相当于英语“How do you do?”。如果我们问候英美两国的人时直接按照汉语思维说出“Have you eaten?”之类的表达,那么他们很可能直接按照字面含义理解,而不会认为这是一句问候语。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讲,汉语中的“(你)吃饭了吗”和英语中的“How do you do”(你好)有着对等的问候效果。除此之外,英美地区的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和印象也与中国人不同。比如,就“红色(red)”来讲,红色在汉语文化中是喜庆、圆满、吉利的象征,而其在西方文化中则是邪恶、血腥、暴力的代名词。

1.3 风俗习惯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英美地区的风俗习惯也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差异之处。就饮茶方式来讲,中国人更喜欢清饮(除茶叶外不添加其他成分),且通常会在饭后或闲暇时饮茶;而英美地区的人在饮茶时往往喜欢搭配甜点、蛋糕、零食等一起享用,且他们更热衷于“混饮”的饮茶方式,也就是在茶水中加入牛奶、蜂蜜等成分以中和茶水本身的苦涩口感。就茶俗习惯而言,我国有着“以茶待客”的说法,同时流传着“敬茶”、“迎客茶”、“祝福茶”等习俗;相比之下,英美地区则有着下午茶、茶会等习俗,且这些习俗对于人物着装都有这么明确的要求。

2 当前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存在的问题

对一些英美茶文学的译作进行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词汇表达不统一、句子表述不符合中文习惯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对茶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症结所在,从而拟定对应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英美茶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2.1 译文词汇表达不统一

在英汉双语相互转换的过程中,有不少英文词汇事实上有着多个对应的相互接近或彼此类似的释义,这些释义单独来看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如果某词汇或词组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且上下文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那么如果采用两个或多个译出语进行替换表达就会使整篇文章显得不够严谨。比如说,“tea party”有着“茶话会”、“茶会”、“茶党”等多个含义,一些译者往往在同一篇文章采用“茶会”和“茶话会”这两种表述,虽然含义相同,但很容易让国内读者认为二者存在差别。再比如说“high tea”一词,一些译者将其翻译为“高茶”、“高端午茶”或“下午茶”等,但事实上其表示“相对大众化的茶点”。相比之下,“low tea”也并非“低端茶”、“劣质茶”,而是表示格局优雅的传统下午茶。因而可想而知,如果译者未加区分就进行翻译,很有可能会使整篇文章读起来不够顺畅,甚至还有可能出现错译或误译的情况。

2.2 译文违背汉语表达习惯

由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存在,一些英文原文在被翻译成汉语时往往会出现“违背汉语表达习惯”的情况,比如欧式化的汉语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所在。比如说,一些文学作品中会出现“have(a cup of)tea”的表述,事实上这在英语口语中表示“喝茶”、“饮茶”,相当于“drink(a cup of)tea”。但反观一些茶文学译文,就会发现部分译者甚至将“have(a cup of)tea”翻译为“有(一杯)茶”,从而令人啼笑皆非。再比如说,“someone’s cup of tea”在英文中通常表示“为某人所喜爱或青睐”,但一些译者在翻译时直接从字面出发,导致翻译出来的文字直接变得让人不解。

3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对于英美茶文学作品翻译工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3.1 译者更加注重源语与目的语的内在关联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译者在翻译英美茶文学作品时往往需要跨过语言障碍,理解源语(英语)中的信息,并将源语内容转变为地道的目的语(汉语)形式。正是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当代译者在翻译时才更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找到二者联系和转换的最佳点,从而使译文最大化地保留原文的特色。比如说,英语中的“black tea”与汉语中的“红茶”是相互对应的,二者存在内在关联,因而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可以采用“红茶”进行翻译。再比如说,“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在字面上是“并不是为了中国的所有茶”,而事实上根据英国本地的俚语可以知道该词组表示“无论如何都不”。原因在于,中国茶叶在最开始进入英国本土时属于稀有的舶来品,价值不菲,因而茶叶也是财富的代名词,“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事实上表示“你给我再多财富我也不会(这么做)”,时间一久该词组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对英汉双语的内在关联加以研究,就能够使译者对于茶文化现象或茶文化术语更加敏感,从而准确传递出源语的含义。

3.2 译者更注意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如果英美茶文学作品的译文想得到认可,那么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对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加以关注和考虑。在翻译英美茶文学诗歌时,我们可以使用中国古代诗的形式(比如五言律诗、七言绝句等)进行翻译,同时译者还需要对诗句的韵脚、韵律等加以保留,这样可以使中国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西方茶诗之美。另外,在对《匹克威克外传》、《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等英语小说中的茶文化内容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避免欧式汉语现象的出现,确保汉语读起来更像是汉语作家自己写出来的而非蹩脚译者翻译出来的。换句话说,译者应该尽量避免“翻译腔”,使用简短、主动句等汉语表达形式进行翻译,使译文读起来更接近地道的汉语,这样就能够使译文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从而有效促进英汉两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猜你喜欢

英美饮茶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英美常见表达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