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文化学视角下英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2018-01-19张利敏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饮茶文学作品译者

张利敏

(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西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也日渐递增,当然文学领域也不例外。我国不少优秀小说、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世界各地,同时包括英语茶文学在内的作品也被翻译成汉语为我国读者所熟知。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译者翻译出来的英文茶诗、茶小说通常存在“翻译腔”的问题,这就导致读者很难真正地读进去,因而西方茶文化在我国的传播以及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也会因此受到阻碍。针对英语茶文学作品的汉译问题,译者不妨尝试以文化学这一视角切入,重新对翻译方式和策略加以优化,确保译文真正符合受众的阅读期待。

1 文化学与茶文化

1.1 文化学

顾名思义,文化学是一门与文化相关的学科。事实上,文化学主要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文化传播路径、文化功能、文化现象等加以研究的学科。经过对文化学的研究,我们发现该学科主要是从“文化人类学”演变而来的。具体而言,文化学有着三大特点,分别为“整体性”、“跨越性”和“通约性”。就整体性来讲,其表示文化有着很大的覆盖范围,比如人类文化这个整体是由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组成的综合体。当然,某一特定文化也有着相对系统的结构形式,比如中西方的茶文化基本上都可以剖分为物质类茶文化、精神类茶文化和语言类茶文化这三种,因而也可以将茶文化视作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整体。就跨越性而言,其表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可以跨越的界限,比如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文化以及英国下午茶文化这三种不同文化范式虽然根植于不同国度,但是,他们之间却相互存在关联之处,因而人类可以跨越不同文化对其中的文化差异加以研究比较。最后,就通约性而言,“通约性”在哲学上表示事物的共性。放到文化领域,其表示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有着一定的共性,因而研究者可以将不同文化因素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加以转换。

1.2 茶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茶文化的国家。追本溯源,茶起初是华夏先祖神农氏所发现的,当时茶被当成一种药草看待。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人雅士、僧人等群体对于饮茶十分推崇,制茶技艺和饮茶人数也有着明显的提升,陆羽根据前朝以及当时的经验编撰了世界上第一本茶学著作——《茶经》,这本书的问世也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也因此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缘。再后来,茶文化在宋代到达巅峰,饮茶人数骤增,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饮茶之风,茶与柴米油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相比之下,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间远远晚于我国。以英国为例,茶叶是在16世纪随着海上航线进入当地的,当时茶叶只在王公贵族阶层流传。后来,随着贸易船只的增多,大批量的茶叶进入英国,当地市面上也可以自由购买茶叶,饮茶才在真正意义上得以普及。受到王公贵族的推崇,英国形成了独具特色、风靡全球的下午茶文化。虽然中西方茶文化在茶名、茶具、茶思想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因而中西方茶文化才有了对话的可能。

2 当前英语茶文学作品的汉译误区

文学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因而可以认为英语茶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英语茶文化。将英语茶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西方茶文化的特点,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跨文化的意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英语茶文学作品的汉译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2.1 存在词汇、语法漏洞

词汇和语法是翻译工作的基本层面,如果词汇和语法出现纰漏,那么整体的翻译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就词汇而言,一些译者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茶叶、茶器等名称翻译错误,比如将“black tea”翻译成“红茶”,将“teaism”翻译成“茶文化仪式”等。另外,同一篇文章中同一茶词的译出语有多个,比如“tea table”被翻译为“茶桌”、“茶几”等。除此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也被按照字面含义翻译出来,比如“my cup of tea”被错译为“我的茶”而非“为我所喜爱”,“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被错译为“不是为了中国全部茶”而非“无论如何都不”。就语法来讲,像标点符号漏译、名词单复数问题、过去式表达漏译等问题均属于其范畴,而这与译者的责任感欠缺有着很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词汇、语法上存在的漏洞严重影响了整篇译文的质量,并在很大程度上拉低读者对译文的好感度。

2.2 存在“翻译腔”现象

“翻译腔”这种现象在英语茶文学作品译文中较为常见,这与译者的汉语功底不扎实、文学素养不高有关。所谓“翻译腔”表示英语茶文学作品译文从整体上读起来不像是汉语作者所写,而更像是翻译出来的。换句话说,翻译腔指代译文虽然未出现漏译、错译等问题,但却读起来使人别扭。首先,这可能与译者对汉语表达习惯不敏感相关。我们知道,英汉双语在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英语多被动句和复杂句,而汉语多主动句和简短句,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结构进行翻译,那么汉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难以真正被其吸引。其次,译者未完全“吃透”原文。英语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表达通常有着特殊的内涵,还有些表述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果译者未完全理解整篇文章,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将原文翻译出来。

3 文化学视角下英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英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仍旧存在不乐观之处。文化学是一门较为权威的学科,现代不少研究者将其与文学、翻译等领域结合起来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而,国内译者在翻译英语茶文学作品时也不妨从文化学出发,借鉴该学科的相关思想,促进翻译策略的优化与革新。

3.1 尊重英汉双语的文化差异

我们知道中英茶文化在物质层面(茶具、茶名、茶饮)、精神层面(茶思想、茶俗、茶文学)、语言层面(茶谚语、茶俗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需要译者在翻译前加以了解和认识。比如,译者在翻译英语茶小说中的“black tea”时,由于事先对中西方颜色表达差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译者就不会盲目地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黑茶”,相反译者会从文化的差异出发将其译为“红茶”。比如,艾丽丝·门罗在《幸福过头了》中写道:“She gets up and fetches the brandy,puts a little of it in her tea.”而对西方茶文化有所了解的译者就明白西方人饮茶时习惯采用“混饮”,因而该句直接翻译为“她起身在茶水中加了几滴白兰地酒”。这样国内读者就能够了解到西方的混饮习惯。

3.2 服从汉语的表达习惯

除了以上这种情况外,译者在翻译时还需要服从于汉语自身的表达习惯。汉语多主动句和简单句,逻辑往往潜藏在句子中间,译者需要尽可能地贴近汉语表达。比如,艾丽丝·门罗在《逃离》这部小说中写道:“She made enough tea for the three of them and found some digestive biscuits in the cupboard—also the brass tray which Sara had usually taken out for fancy occasions.”该句乍看起来很长,且整句有30个单词,如果译者直接按照该句的形式将其翻译成一句冗长的汉语句子,那么就很可能引起国内读者的心理不适。按照汉语表达习惯,译者不妨将其译为:“她给他们仨准备了足够的茶水,还在橱柜和铜盘上发现了一些助消化饼干,莎拉平常在盛大场合会用到这个铜盘。”将原句分成三个单独的短句会使原文读起来更加流畅,同时读者也能一目了然地从译文中获得关键信息。

猜你喜欢

饮茶文学作品译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文学作品与数学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