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学生传播中国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2018-01-19吴维
吴 维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1 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概述
1.1 国贸交流
茶叶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在经济上的体现。首先,近年茶叶出口量逐步攀升,茶种出口也从最开始的大众普通品牌流变为具有民族特点和文化特质的多元茶种品牌。通过茶产品的出口贸易,外国人对我国茶叶文化的了解通过产品逐步增多,为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深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茶文化在国际上流行后,以茶主题交流活动为主的经济贸易活动增多,2017年的中法生态茶文化产品展和2018的中英饮茶历史文化节,便是国贸交流中传播茶文化的有机途径。通过这种经济形式的交流会展,茶文化能够以更加丰富的形象展现在国际舞台上。最后,我国在对于传统茶文化产品的国外输出,给予政策支持。除构建空中运输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工程外,更是对跨境小众电商企业给予政策保障。
1.2 孔子学院
开设孔子学院是我国跨文化传播在文化教育上的体现。孔子学院经过数年发展,基本遍布各个主要商贸交流国家。孔子学院不仅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优势,将茶文化、儒道文化等以科目体系的教育形式传播给国外友人;更通过发展国际学习型人才,让外国人在学完中国文化后传输给外国人。国外人员的个体教学,具有发散性,且相对于中国教师的直接教导,更容易被国际群体所接受。孔子学院立足于国际,扎根国际,以点面结合的辐射形式将茶文化进行弘扬传播。在现代孔子学院的兴建潮流下,学院的文化教学方案与时俱进、契合当下,在教育的立足点上有所转变。以往的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旨在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而现今的文化教育则是立足于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孔子学院在教育内容上,也更多的开始吸收现代流行文化精髓。
1.3 留学趋势
洋学生在我国的留学趋势,是我国跨文化传播在国内进行深入发展的有机路径。其留学趋势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入传播发展提供了优势平台。不同于孔子学院在外设立、扎根国际的传播方式,我国高校教师对洋学生的国内教学,更具有地域优势。基于此,在来华留学大趋势下,我国对洋学生传播茶文化的方案需要更新。除了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方案构建之外,对于深入茶文化的实践平台也需加强整合。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高校教师的文化传输之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感染和文化熏陶。在来华学生数量提升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教师需要提高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能力,即要有自觉传播传统茶文化的意识。
2 对洋学生传播茶文化的模式探究
2.1 历史价值输出
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历史故事及历史价值教学,是向洋学生弘扬茶文化的理论传播途径。通过茶文化的历史价值输出,洋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化地了解茶文化的沿革发展,脑中构建系统思维知识体系;更能在了解茶历史时感知中国时代的发展,体会中国文化的兴盛和精髓内核。部分洋学生经过茶文化学习理解,建立起对茶文化的兴趣,会自发查找茶学文献进行文化历史研究。但往往因中外文化差异和古文翻译问题,洋学生会对茶文化的部分民俗意义产生歧义。因此,在历史价值传播中,必须有师生的互动指导平台,在课上和课下解决洋学生的文献翻阅问题,避免洋学生因文化辨别力低而出现文化错判的情况。
2.2 内容形式观赏
茶文化涵盖的内容广博丰富,大到拥有全国受众群体的茶道文化和茶艺表演;小到有极具民族性的非遗文化采茶戏。茶文化除了在理论文学和文献有巨大成果,在展现文化的实体形式上也丰富多彩。各个高校对洋学生的茶文化传播,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载体,让洋学生在对茶内容实体形式的观赏中,感知中国文化的艺术性和美学色彩。目前,参观茶艺表演、茶具展览馆、茶泥塑工艺制造等,是洋学生对茶文化内容观赏的主要表达方式。少部分民族茶乡的高校洋学生,会有机会对茶乡的风俗表演、采茶舞、茶戏等进行观看。综上,以茶文化实体内容展出为形式的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形象的展示茶文化的精髓内涵。但目前,洋学生多是以观赏实践为主,少有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2.3 趋向管理平台
在对洋学生进行教学文化传播时,首先要对其进行教学管理。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优化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及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可接受度。不同于对国内学生的柔性教学管理,高校教师对洋学生多采取趋向性的教学管理。这种趋向性的教学管理,具有针对性和专门性。一方面,为深化洋学生对茶文化的感知路径,除了专门的文化传播教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自觉的将茶文化意识表现在方方面面。即给洋学生营造全方位的茶文化传播途径,提高洋学生的茶文化价值意识。另一方面,为降低中外文化的差异感,在教学管理中要进行中西文化的意识趋向融合。对洋学生的文化传播语句尽量以详细易懂、符合正统语法的语句进行交流;对洋学生的文化传播内容,也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上,也要遵循茶文化的人本主义,将封闭式的高校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3 对洋学生传播茶文化的深化发展路径
3.1 共情理论文化传播
对洋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内容传播,让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深。但文化差异性,依旧会影响理论传播的实质效果。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特性,我们要忽略其不同点,寻找其共同点。一方面,通过中外文化的共通环节构造,洋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排斥性和陌生感减少。在共通点的桥梁搭建下,洋学生能通过茶文学产生共情心理,从而升华对中国文化的内心感受。另一方面,在共情心理营造的前提下,我们对洋学生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单向输出,而要多向熏陶、互动发展。避免无效传播、形式传播的呆板策略,营造寓教于乐、互动丰富的潜意识传达。
3.2 文本熏陶文化共享
对洋学生的文化传播要以文化全面共享为主,但对文化共享的选择性要进行系统分类,以便去更好地去理解不同文化特性。为提高文化共享的质量效果,必须落实对洋学生的基础教学。一方面,落实基础的汉字语法教学。只有将汉字的学习基础打牢,才能够正确理解茶文化的各类现代文学传播语言。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也要注重语法的规范和字句的选择。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位的文本熏陶。不仅要将传统茶文化文献给洋学生共享,还要将其余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或诗词歌赋教导给洋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文本熏陶,洋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时代性认知有所升华。在深入了解中华历史的背景后再进行茶文学的熏陶共享,洋学生对茶的文学吸收度更高。
3.3 实地考察文化认同
为深入落实茶文化的传播途径,高校教师不仅仅要带领学生观赏茶文化的实体展示内容,更要去引导其深入茶文化实践。首先,可举办茶艺表演或制茶手工艺等课程活动,让洋学生积极参与到茶文化的手工实践中,从实践中体会茶的历史沿革和内涵精髓。洋学生在学习制作茶具、茶艺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对茶文化的兴趣,并将其技术带回自己的国家进行传承。其次,深入采茶戏、茶舞蹈等民俗的背后,让洋学生尝试跟着传承人去学习这些中华非遗文化,体会茶文化的艺术美感和历史脉络。不仅如此,洋学生还能从茶文化的表演中,探究中国戏曲特色和舞蹈风格。最后,除了进行这些茶文化的活动之外,教师可带领高校学生深入茶乡,进行考察采风。从居民的日常活动中感受茶乡生活,体验茶文化的起源点,增强文化认同感。综上,通过实质性的深入调查活动,洋学生对茶文化的了解从表象深入本质。
4 结论
通过对洋学生的系统化理论传播和实践深入,外国留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茶文化从文化理解逐步转换到文化认同。对洋学生的全面文化共享传播政策,不仅是扶正我国优秀文化根基、弘扬国内正确茶文化价值观的必要路径;还是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以留学生为基点,进行国际弘扬的可行模式。通过跨文化传播,留学生对我国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我国学生也可以茶文化的传播为范例,将中西文化共通点进行深化交流融合,建设文化兼容的跨文化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