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视域下的应用翻译教学探析
——以国际茶博会外宣资料的英译为例
2018-01-19崔金枝
崔金枝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淄博 255049)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区域合作的程度与广度将会越来越深,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会愈来愈紧密。而翻译作为跨越语言文化鸿沟的桥梁,对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翻译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的实现,因为只有优秀的翻译人才才能使“中国内容”让世界欣然接纳。而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真实工作岗位任务为教学内容的项目教学法与应用翻译教学相结合,势必会极大增强学生的翻译技能,适应新时代企事业单位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教学项目围绕国际茶博会外宣资料的英译展开时,学生还能据此习得传统文化的外宣策略。
1 项目教学法及应用翻译教学
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融入一个具体的项目之中,由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从信息搜集到方案实施再到最后的成果评价全都由学生团队完成。学生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和完成者,而教师则以引路人的身份隐身在项目之后。项目教学法遵循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的原则,通过督促学生主动解决问题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要自主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还要妥善解决问题,从而切实增强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完成实现知识的建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时,也会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从知识的输出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转变。教师需要参与到项目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设计项目,审核任务书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了解任务分工,监督项目进度,随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督促学生按时完成。
1.2 应用翻译教学
相较于文学翻译而言,应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的,涵盖科技、新闻、法律、旅游、广告、政论、经贸等领域,注重的是翻译功能的实现与翻译目标的达成。应用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必修课,教学目标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翻译应用性文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应用翻译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译语的受众,以满足受众的真切需要为宗旨,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为了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有效实现译文的功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注重对原文的忠实,而应注重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想要达到的交际功能。应用翻译匿名性、信息性、诱导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多考虑如何使译文传递的信息易于让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务于译语文本的交际功能。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需要以受众为出发点进行功能化翻译,根据译语的文本规范和译语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原文做些调整和修改,而无须根据原文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要具备能依据翻译目的将原文以受众所能理解的形式呈现在其眼前的能力。
2 应用翻译教学中以国际茶博会外宣资料英译为项目内容的意义
2.1 增强茶博会外宣资料的译文准确性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不仅囊括了茶画、茶诗、茶书、茶台、茶壶等具体的茶文化物质形式,还包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茶文化思想意识。而这些茶文化内容,特别是出自传统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是难以进行准确翻译的。例如,“尊生”、“水芽”、“擂茶”、“茶百战”如果直译为“respect life”,“water bud”,“grinding tea”,“tea hundred wars”,外国读者大多会一脸茫然。而在项目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面对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题,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功能翻译理论,团队成员集思广益进行意译或创译,并最终经由教师审核,所以翻译的水准以及精确度都相对较高。
2.2 促进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可惜今日却呈现没落之势,不受年轻人的欢迎。但是茶博会外宣资料在被作为项目教学的实施对象时,学生必须对其中所涉及的茶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从茶文化专业术语的理解到茶文化内容的具体翻译,每一项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势必会加深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内涵的认知与了解,从而生发出对茶文化的热爱之情。与此同时,学生在将茶博会外宣资料译为英文时也是承担了向世界传播传统茶文化的使命。
3 项目教学法与应用翻译教学的融合——以国际茶博会外宣资料英译为例
3.1 强调外宣资料英译项目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首先,师生一起探讨茶博会外宣资料的文本特征及其英译的功能和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这类文本的翻译理论及方法。茶博会外宣资料本质上是一种会展资料,其功能是通过对会展、参展企业、参展产品的介绍、宣传,激起人们浏览、参观、购买的欲望。会展资料作为一种呼唤型文本,功能重在呼唤和诱导受众。其文本的核心是读者群,因而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对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译文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以唤起读者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从而达到原文文本的预期功能。因此,译者须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能达到的最佳效果。鉴于此,茶博会资料的英译依据主要是功能翻译理论,包括赖斯和纽马克的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等。学生也可参考关联理论和生态翻译理论。学生要运用通俗易懂的英文将茶文化外宣资料进行简单化翻译,使译文具有吸引力,从而使受众乐于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产品。例如,将“红茶”译为“black tea”。“茶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这句常用外宣话语,可采用减译与改译的方法译为“Tea culture,a uniqu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has been an icon of Chinese culture.”这样译文既能保留中国特色又能为英语读者所接受。这种将翻译目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教学无疑会极大促进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提升。
3.2 项目设计
根据课程大纲中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包括目标、要求、工作量、进度、完成时间、结项材料、评价标准等。
3.3 项目实施
1)创建项目小组。学生4-6人一组,自愿组建成一家翻译公司,对其命名并设计公司logo。选出组织能力较强的一位同学做组长,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任务分配。2)搜集选定翻译材料。通过阅读国际茶博会会展刊物和浏览茶博会官方网站,搜寻选定难度适中、宣传意义较强的外宣材料。所选语料要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外宣材料的普遍特征。然后小组成员对选定材料进行深入探讨,确定目标读者,选定可依据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完成项目任务书的撰写,提交教师审核。3)翻译实践。任务书审核通过后,项目组长根据成员的特长确定每人需要承担的任务:初译、校对、复译、排版打印、制作PPT、汇报成果等。根据项目分工,团队成员各司其职,高效有序地展开各项工作,确保项目的完成保质保量。4)项目展示。项目的成果以结项报告的形式提交给老师并在班里展示。同时项目小组成员要在PPT辅助下做成果汇报,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3.4 项目评价
项目评价体系应该是多元化的,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并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具体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环节。最终评选出两支最优秀的翻译团队,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以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个翻译项目。
4 结语
总之,项目教学法在应用翻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其团队协作精神。这种以真实的工作岗位情景为导向的项目教学,能够将教学目标融入项目之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业务训练。通过将复杂的翻译任务分工分阶段实施,使学生通过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项目达成这一过程来完成知识建构,切实提高应用翻译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