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茶文化思想在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2018-01-19韦海
韦 海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我国悠久的文化拥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茶文化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脉络。它糅合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出独树一帜的茶文化体系,其优秀的精神特质与哲学思想能够助力于网络舆情视域下的思政工作的发展,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值得借鉴的实施策略。
1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1.1 有“去中心化”的舆论环境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环境里,大学生能在其中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言语的自由感,因而会沉浸于其中并产生心理上的快感。首先,网络它具有平民性,它有着“去中心化”的舆论环境,它过滤了现实社会中人们阶级感,使得人人都拥有话语权。而高校就是一个网络舆论大爆发的场域,大学生可以在无阶级化的虚拟环境里众语喧哗。其次,在网络环境里人们可以隐姓埋名并以一种新的身份面对网络社会,匿名的虚拟感犹如给公众穿上隐形的外衣,使得他们可以享受着匿名且自由发言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1.2 无真假判别准则的浮躁语境
大学生是“网络战”中重要的“参赛选手”,由于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知识学习积累,情智商相对较高,大学学习时间的闲暇性与自由性为大学生高频率接触网络提供了机会。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还未迈出象牙塔,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个体的年龄差异不大,生活方式和学习的状态无很大区别,使得他们对社会的各类问题充满好奇。活跃的网络环境无疑是显得浮躁的,而在一个不以真实标准为判断基础的环境里,大学生忽视了热点事件的真实性,情绪化地吐槽社会事件,尤其是高校的教育舆情事件。
1.3 存在“沉默的螺旋”的传播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或者抖音短视频等媒介平台发声,人人都是移动的客户端,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拓宽了大学生传播信息的渠道,社会上被网络舆情误导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疲于辨识事件的真假,且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只在乎自身的主观感受,以至于会出现舆论“一边倒”的“沉默螺旋”效应,有的时候,事件真实舆论的一方被众人的话语唾沫所淹没而显得无反口之力,让谣言也带上了伪装的面具。基于这样的网络怪异现象,媒介平台的“标题党”传播事件也逐渐兴起,一些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博得大众的阅览眼球,扩大信息的传播面积,发挥网络舆情的张力,往往断章取义拟标题,这也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的失焦,不利于社会正确的理念与事件本质的还原。
2 “茶文化思想”的一般特点
茶文化中的精髓是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其思想的哲学性强,方法论可以指导人们处理众多的现实问题。在这个纷繁的社会,茶文化思想仍然没有被社会淘汰,反而受到了学界的热捧,它为众多社会难题解决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2.1 富含“中”与“和”思想
“中”与“和”思想即为中庸之道,其思想来源于我国的儒家思想,“中”可理解为平衡的意思,不偏不倚于观点的任何一方,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茶文化中,中庸思想体现在教化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上,我国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也蕴含着道德情操与待人接物的思想,茶文化中倡导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敬爱,崇尚于大同社会中的社会秩序。此外,茶文化中有着可以让人修身养性的哲学理念,置于宁静的环境下品茶可静心、去浮躁。基于此,可将中庸思想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富含“万物共融共生”思想
首先,茶道是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茶作为天然的农作物,汲取了大自然阳光、雨露的精华,顺气大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生长,而人要是顺天而为之则可获得身心的自由。其次,茶文化中“万物共融共生”的思想可理解为万物之间都是具有联系性与共通性的。最后,茶文化是文化与自然相结合所得的一种文化,其精神内涵一直被人们所认可,从而形成了庞大的茶文化体系,因其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力,沉淀了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一种有哲学基质的文化模式。基于此,可以将茶文化思想融入思政工作中,创新教学模式。
2.3 自然和谐
在自然和谐的社会里。人们都愿意挖掘自身的价值,亲身实践去造福人类,发扬奉献的精神来服务大众,发扬创新性的探索精神去创造社会价值。现实生活中,崇尚茶道的人都有着茶人精神,他们乐于陶冶情操,在品茗中品味人生百态之滋味。此外,茶文化融合了佛教的禅礼,注重于对人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茶中悟道,达到饮茶的境界。如果人逆天而行之,违背社会的规则,则是违背了自然法则,而茶文化中倡导的淡泊明志与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一直是社会人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由此可知,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创新思想引导方式,营造和谐的思想环境。
3 茶文化思想在思政工作中的创新应用
3.1 加强思想引导
很多大学生不满足于国内游览器的信息检索游览器的信息供应,花钱“翻墙”获取国外未经过滤的舆论消息,这些舆论消息往往良莠不齐,有些渗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而这样的舆论信息一旦流入国内的舆论场域,十分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的塑造与强化,严重的言论还会动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甚至会破坏我国的社会秩序,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在长期的社会现实压抑下的大学生趋向于寻找网络环境中的刺激点,热衷于对现实社会中的敏感问题评头论足,人们也往往给高校的大学生贴上反主流、主观性强的社会标签。因此。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思政教化媒介资源的输出,积极宣扬我国优秀的思想理念;其次,是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治网络漏洞,优化我国各大游览器网站满足用户的正当需求;最后,防止舆情的非理性集群化,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
3.2 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十分高,如果发生的社会事件是自身很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一哄而上”或者盲目跟风;其次,大学生长期处于学校的管理之中,临近于走向社会之际,急切于挣脱他们所认为的管制“牢笼”,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反感,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挑刺学校的各类问题,而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自然就成了校园事件推波助澜的助手。大学生青春期的叛逆感表现在网络环境中为反现实秩序,他们甚至为了享受言论自由带来的快感,不辨别真假地宣扬各类谈论,以此方式凸显自身的个性。大学生发表言论的积极主动性让高校形成了巨大网络舆情磁场。在网络环境中很容易被幕后黑手操纵,从而破坏网络环境,“人肉”搜索也让不少大学生的隐私公之于众,严重影响其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生活。因此,要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进行思想的正确教化,营造良好的网络信息交流环境。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也可利用自由化的、“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如,高校可利用“超级星”App平台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可以在高校的各二级学院开设培训课程,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理性运用网络工具,在网络上文明用语。
3.3 提升人文素养
在人人都有“发言机会”的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呈指数性增长,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刻,一旦发生社会敏感的问题,网络上就会形成强大的舆论磁场,高校大学生是推动网络舆情不断被放大的重要助手,是社会上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身处校园里的大学生除了对社会敏感话题发表看法,还会对本校、其他高校发生的学校管理问题事件,甚至是国际热点的新闻事件也不忘发表观点,他们不仅是网络舆情的生产者还是舆情传播的搬运工。如,大学生“裸贷”事件、卖肾买苹果手机事件、魏则西事件等,这些骇人听闻的热点事件舆情有很多都是出自高校的大学生。由此可见,高校公众舆论的力量的强大,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高校可以引进茶文化学习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茶艺、茶道的同时,也能学到我国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通过创新传播思政理念的渠道,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
4 结论
思政教育是高校学子必修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其教育有着健全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重大意义。在我国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优化与深化改革的环境下,高校的思政工作被列为重点的优化对象,面对变化多端且复杂的网络化、数字化社会,高校针对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舆情的复杂情况,在思政理念与传授方式上都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指引学子塑造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独立的、完善的人格。将茶文化思想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以激发思政工作的新动力,唤起更多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我国优秀思想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