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研究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茶文化供给

孙 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1 茶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政元素的有机关联

1.1 茶文化的精神内核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已有4700多年。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1]。茶文化历史悠久,反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一张特色名片。

茶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是中华儿女劳动、智慧、礼仪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茶是一种精神载体,融入自然神韵与物质载体。形神兼备的具象化表达来自人民群众的心血和付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形”代表物质呈现,其“神”在于无限的想想空间和精神表达,点燃了茶的意念和外延,更呈现生生不息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独有的茶文化傲然屹立于世界。

茶文化通过内蕴和具象表达,在历史与现实的融合中形成“线脉”,这种从古至今的贯穿代表一种合理走向和一种独特的影响力。茶文化能量倒逼中国现代文化的参照,倒逼着中国自信元素的发掘,也客观上要求高校公共课如大学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以全新的视角对教学改革进行相融表达,体现学科教学中的茶文化话语。文化自信在这种悠久文化传承中能够展示强大的生命力。

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茶文化”的有效“区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园地,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建设来自于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其包含的“思想动力”来自党和国家的意志。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中,必须将中国自信融入其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首要特征。大学生的实践指向穿插于思政课及思政工作的全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学生、用人单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政工作必须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而情感认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文化的精神表达。文化素养的熏陶不仅在知识结构的供给侧进行补充,而且在具体的实践锻炼中赋予重要价值。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作用,需要更多的思政元素。茶文化即在此元素中成为富有“永久和持续”的精神指向的隐性元素。茶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导入及实践,能够帮助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特色和中国的“世界声音”回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有序发展,将茶文化的传统型和时代性合二为一,茶文化“形神兼具”正在不断为中国和世界认知、感受,传播。茶文化的现代性、国际性特征更加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文化内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客观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融入茶文化的茶德、茶艺等合理元素,能够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供新的内在动力支持。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茶文化的供给侧改革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依托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及相关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多个教学节点都要依托于人文关怀和文化滋养,才能保证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以学生为中心,唯有长久的思政元素才能显示强大的“后发制人”作用,而这一点,无疑教育教学改革要诉诸于文化魅力。

茶文化是文化价值和理念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茶文化的理念和思政教学理念有着相映成趣的重合之处,茶文化理念在思政教育精神中都是以人为本,以所在对象为中心。茶文化实践中精神境界即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情怀,通过茶文化的“软性”作用来引导大学生修身养性。适当安排一些茶文化专题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如茶诗词吟诵,茶舞、茶旅游活动等等,思政课堂才能“先柔后刚”,达到“味道鲜美”和“营养丰富”的教学生态。

2.2 茶文化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端指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讲,是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政治教育的核心在“人”,茶文化就是之中的人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延的合理指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嵌入茶文化的形神兼具特征可以为大学生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并在此基础上体现政治合格、思想端正人才的重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面向学生的多主题活动。大学生是思政政治教育体系的最直接的终端环节,专业和社会服务也大行径庭,但是其思想政治课的精神及价值取向在终端环节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应该具备高度的一致性,表现为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法纪意识、道德素养及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终端环节融入茶文化,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增强中国自信及爱国主义情怀。

2.3 构设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茶文化专题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终端在于大学生,因此,课堂环节和实践教学应该进行“渠道下沉”,反映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下大学生视野通过自媒体、多媒体、互联网等早已聚焦到教材之外。那么,从历史、生活、现实中对于大学生早已呈现出“过去未去,未来以来”的画面。放眼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着眼于未来,中国的发展趋势更加引起关注。这需要在思政课堂的终端环节找到能够承前启后的重要结合点,而茶文化就是这种结合之处的合理选择。

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政课堂在大学生终端环节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积极弘扬和发展中国的茶文化,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打开了一个出口,当美感生化,其中思政元素的疏导就迎刃而解。在思政课堂中参与这样的主题活动,传承茶精神,弘扬茶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道德情操的必要选择。

3 茶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侧”的“茶文化”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创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视,其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定位出发,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方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思政教学“营养素”的合理有序有效供给,提高思政教学供给结构对大学生思想精神需求的适应性,更好满足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精神需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协同发展。

茶文化元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定位,就是用耳熟能详的库存改革促进思政内容现存量的优化和升级,在合理适当增设相关茶文化专题学习与实践中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保证思政教育教学的“渠道下沉”。按照大学生需求导向的来管理思想政治课堂和教学活动,让茶文化的专题活动辅之于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显茶文化带来的自信和韵味。

3.2 茶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供给侧”正向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变化的时事和形势之中更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中要与需求侧形成良性互动。思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供给侧而言需要将思政素材进行具象化,融入合理生动的材料,从需求侧改革就是要唤醒大学生对于这些供给侧改革的兴趣和信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中使大学生塑造健康高尚的人格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教师和学生的正向价值所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脉相承的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流传中总结和流传了大量的文化结晶.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大学生感受着时代潮流的冲击[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而茶文化的渗入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国发展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茶文化为视角,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其精神和神韵,对于开拓大学生视野,促进认知与行为的统一,实现课程功能与定位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理论课茶文化供给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