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我国传统采茶音乐的传承研究

2018-01-19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理论传统音乐

姚 冰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上个世纪美国学者杜威提出了多元文化的观点之后,欧美等国纷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思潮。随着全球化的序幕进一步拉开,整个世界的融合之势也愈发迅猛,音乐、文化、艺术与教育等领域的交融越来越多。“多元文化”已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文化教育的资源整合,“多元文化”主义也渐渐成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在此背景之下,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备受冷遇,尤其是颇具乡土色彩的采茶乐难以适应现代多元音乐文化形态的发展模式。但是,多元文化音乐作为一种新的音乐思想却极大地拓展了传统音乐的范畴,其对于音乐的理解与思考将会全面促进音乐的发展与更新。因而,面对着新的音乐文化发展浪潮,传统音乐不能消极应对,而是应该乘势而上积极顺应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多元文化音乐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重新构建传统音乐文化生存的新领域。

1 多元文化音乐理论对我国传统采茶乐传承的促进意义

1.1 丰富传统采茶音乐的艺术形式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倡导多种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新理念。因为,“地球村”视阈下,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以及地域与地域之间的隔绝被打破,“异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文化艺术则在大融合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传统单一的文化面貌被灿烂多姿的异族文化所替代,大众沉溺于纷繁的艺术文化盛宴之中,却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例如,采茶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曾经响彻大地的《赵玉林》、《青龙山》、《三家福》这些经典的采茶音乐则由于单调的艺术形式而为民众所遗忘。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之下,传统的采茶乐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西方音乐元素对自身的音乐形态进行革新。例如,传统采茶乐可以借用西方音乐的编曲手法、创作理念和演艺技巧对自身进行与时俱进的完善,从而构建丰富的采茶乐艺术形式。

1.2 开拓传统采茶音乐的发展空间

传统采茶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不可分离的一支,其作为音乐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其传统文化色彩也是越发浓厚。但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仿照西方的音乐教育模式构建而成,学生们所学习的课程多是西方音乐艺术理论,甚少有涉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课程。具体而言,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以西方的音乐课程为主,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则是以辅助或者陪衬的形式而存在。即使是声乐学、视唱练耳课和歌曲作法等课程也基本上是以西方的音乐元素为主,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处于极为浅显的状态,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采茶音乐也限于“只知其名”。但是,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之下,西方音乐的一元主导地位会被打破。所有的音乐文化都享有同等发展的权利,而传统采茶乐在教学中的处境将会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传统采茶乐在教学中的“露脸”机会将越来越多,学生也能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认知采茶音乐,从而在无形中拓展了采茶乐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 我国传统采茶音乐的传承现状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音声艺术,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最为丰硕的一部分。我国的音乐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然后在无数祖辈们的创作下形成了现今丰富多姿的音乐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民间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日益萎缩的状态。昔日辉煌的采茶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大众对流行音乐是耳熟能详却难以道出传统采茶乐的相关曲目。年轻人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走越远,而传统采茶乐则被“时代机器”所抛弃。

2.1 固步自封,缺乏创新

传统采茶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的精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采茶音乐代表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趋向。纵观采茶乐的发展轨迹,其在近现代的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无论是采茶歌、采茶戏还是采茶舞都在不知不觉中没落。昔日万人空巷的采茶舞演出,今日无人问津;昔日代代相传的采茶戏,今日后继无人;昔日人人都会哼的采茶曲,今日无人传唱。而这种种的一切追根究底与采茶音乐自身相关。时代巨变风云变幻之中,采茶音乐一直沉湎于过去的发展模式之中,没有从现实环境出发对自己作出积极改变,毫无创新的表演形式自然为大众所不喜。

2.2 地位尴尬,不受重视

新文化运动之后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国人自此也陷入了“崇洋媚外”的怪圈之中,这种态度体现在音乐教育上就是过分崇尚西方音乐而轻视中国传统音乐,放至今日则是西方音乐在音乐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传统音乐不受重视。很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是以西方的音乐课程为核心展开的,不少小学的音乐启蒙课都是西方音乐。例如,人人都会唱的《蓝精灵》源于日本,深受儿童欢迎的《猫和老鼠》产于美国,但对于《采茶谣》、《吃茶歌》这类的传统民间音乐,现代人少有耳闻。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其左右的是西方现代音乐,而以采茶乐为代表的传统音乐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2.3 理论不足,发展不均衡

我国的民间音乐虽然已经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一直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健全的音乐理论体系。传统音乐的发展“重实践轻理论”,造就了无数优秀的演奏家与表演家,却自始至终没有形成系统化的音乐理论。而西方的音乐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提炼出了完善的作曲艺术理论,并建立了以声乐学、乐器学以及音乐理论为中心的音乐体系。相比之下,缺乏理论支撑的传统音乐难以真正上升到教育的高度,也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另外,我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具体来说是指不同区域的传统音乐发展势头不一样。例如,采茶乐在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发展势头更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采茶乐的普及教育度也相对更高。

3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下我国传统采茶音乐的传承之路

3.1 借鉴多元文化音乐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传统音乐可以借助五彩缤纷的异域音乐文化元素对自身进行“扬弃”,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音乐元素,借鉴流行歌曲演唱手法创新传统采茶音乐的演唱形式,使其能以符合现代人音乐欣赏水平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而吸引大众的眼光。例如,《黄梅采茶戏之女七板》可以在正腔和小调中适当融入流行歌曲的低音唱法与圆润唱法,在满足听众的视听要求之下也能保留自身的民族特色魅力。当然,传统采茶音乐也可以运用西方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及新世纪音乐中的积极元素对传统采茶乐进行改良,创造出既有东方之韵又带西方之气的采茶音乐文化。

3.2 改进采茶乐的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以西方的音乐文化为核心,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课程设置均偏向于西方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视阈下,所有的音乐文化均应被一视同仁。所以,我国的音乐教育则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为传统采茶乐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首先,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得多种音乐文化在并存中实现同步均衡化发展。其次,学校也应当对音乐课程作出合理安排,注重传统音乐的课时设置,根据专业需要以及学生的学习欲望,分别设立采茶乐必修课与采茶乐选修课。

3.3 立足实践深化采茶乐教学理论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为传统采茶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究其本质采茶乐发展关键点依然在于自身。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采茶乐必须要形成理论化体系才能在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与认可,否则没有理论基石的采茶乐如同一棵无根的大树,总有会轰然倒塌的时候。因此,传统采茶音乐应该立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这一实践,从茶文化与音乐中寻取理论之源,逐步建构完善的教学理论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委托茶学专家、民间音乐艺人以及采茶音乐大师对我国传统采茶乐进行梳理,从其起源开始对现存的采茶乐曲目进行整理与搜集,从而逐步建立健全的传统采茶音乐教学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理论传统音乐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