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茶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8-01-19于新建

福建茶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北京城茶艺复古

于新建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现阶段,我国在不断实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因此文化事业也在由之前的计划体制逐渐变相为市场体制,其自由和开放程度变高。尽管目前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还面临很大的挑战,但是新经济市场的发展也为城市传统文化的创新和交融提供更多的机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等新概念,并不断走向成熟,目前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1 茶馆与北京城市文化

茶馆主要就是为顾客提供品茶等休闲娱乐的场所,且出售相应茶叶。茶馆在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隋唐时期中。茶馆起源最初主要是服务于士大夫和文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在民间和基层劳动大众中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目前,北京城则是我国茶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背景茶馆在清代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和繁荣。在清代初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人口快速增长,且在北京出现了较多的文人雅士,也为茶馆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需求,因此,南北茶商看到北京城这一市场,在北京城相继开设茶馆,导致北京城内茶馆数量急剧增加[1]。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关背景茶馆进行记载,描述了北京城的茶馆行业的繁荣。茶馆成为北京市居民生活、娱乐、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内,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具有饮茶喜好,且背景茶馆中最多的就是中下层群体,其中在清朝末年就对北京城茶楼景象进行描述:“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尽管在清代,实施满汉分离管制政策,且对旗人的管制相对来说比较严格,然而,在北京城内的旗人生活相对自在,他们成为了茶馆的主要顾客,这一景象在清代文学史中有明确的记载。

2 今日北京城茶馆及茶文化旅游发展状况

2.1 传统复古茶馆

复古茶馆主要就是在传统茶文化基础上建立的茶馆,其目的就是以表现出具有浓厚的传统茶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要素之一,这种茶馆规模较大,内部装饰和设备以及茶馆的建筑形态都和传统茶馆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此外除了为游客提供饮茶服务外,还具有传统茶园中的戏曲、杂耍和演出等娱乐活动。比如,老舍茶馆就是北京城内典型的传统复古茶馆,其前身为“青年茶社”,主要是有尹盛喜在1979年建立的。老舍茶社在成立之初,主要就是为了提高青年人群的就业率,因此,在尹盛喜领导下,由20多名知青共同创建,一大碗茶也仅仅收取两分钱,大碗茶在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和发展,并形成了大栅栏商贸集团公司,在1988年,该公司投资完成老舍茶馆的建设[2]。笔者曾对老舍茶馆进行游览和感受,老舍茶馆的主要布局为产同时古建筑布局,共有三成:最底层主要为前台,也就是店小二用来招呼客人的;中间层作为过渡区,在其中摆设了各种各样的有关茶文化的传统工艺品和各类风格的茶壶;最上层,主要就是顾客进行饮茶和观赏节目的场所。老舍茶馆中设置的舞台相对较小,并根据桌布置来安排观众席位,每一个方桌上能够容纳6到9人,整个茶馆容纳量总共大概为200人左右。其中各项演出主要与茶文化和我国传统杂耍相关,其茶艺也根据季节不同划分为春夏秋冬,具有变脸、快板、说书、皮影等传统节目。整体来说,老舍茶馆具有浓厚的北京味,在北京属于比较高端的娱乐场所,接纳的客人一般为外来游客或高消费群体。例如,有一位来老舍茶馆进行参观的游客感叹:老舍茶馆具有浓厚的传统韵味,但是其中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富贵气”,一般的百姓是无法进行消费的。整体来看,在北京城中,复古茶馆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关注,并在背景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复古茶馆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例如,在老舍茶馆中,尽管在北京城的知名度较高,但是其消费水平过高,一般的消费群体根本承受不起在该茶馆中的消费;其他消费水平较低的茶馆,又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能被受到关注,因此,在城市文化构成中意义不大。复古茶馆在个体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前景,但是,其整体名牌效应发展不成熟,尽管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基础,但是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2.2 新式茶艺馆与衍生茶馆

新式茶馆或者其衍生茶馆主要就是在茶馆经营基础上,并提供其他业务经营的心室茶馆。整体上来看,这种茶馆主要有两种:新式茶艺馆,主要传播相应茶文化;衍生茶馆,主要进行商业性经营。

新式茶艺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底,最早就是福建博物馆建设的“福建茶艺馆”,这种茶馆相对于复古茶馆来说,更加倾向于茶艺本身,其主要就是来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茶文化和茶艺。茶艺馆在成立最初主要就是当地实施的文化事业建设,也并不是仅仅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店铺,例如,在福建茶艺馆中,将茶艺表演和泡茶艺术等及时的向大陆传播,进而对于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之后,我国内陆地区也相继建设各种新式茶艺馆,新式茶艺馆在北京成立时间较晚,北京城首家茶艺馆为五福茶艺馆,是在1994年完成建设的。通过记载可知,五福茶艺馆创立者为一对年轻人,这对年轻人最早为餐馆经营,后来在领略了一位台湾朋友的茶艺后,便向摆脱喧嚣的餐馆,下定决心学习茶艺,之后在北京城中开办了首家茶艺馆。相对于老舍茶馆来说,五福茶艺馆中新式元素比较丰富,在初期五福茶馆一直处于亏损经营,之后五福茶馆相继展开茶艺表演、茶道讲座、积极参与到茶艺博览会以及积极支出有关茶文化等著作文献的出版,使得该茶艺馆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逐渐由亏变盈,并在北京城和周边区域内开办一系列的连锁店,促进了北京城的茶艺文化传播和发展。在早期阶段内,茶艺馆的成立其文化意识较强,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因此,茶馆的建设也体现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服务群体也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喜爱茶的较高消费水平的消费群体。到21世纪后,茶艺馆便开始迅速的发展,一系列的茶艺馆在我国内陆地区相继成立,目前已达到数十万家,出现相对繁荣景象。然而,我国茶艺馆的发展表面上看似繁荣,但是,各个茶艺馆的并不是稳定的发展。整体来看,茶艺馆在成立之初,主要是由文化精英来实施经营的。我国茶艺馆市场中的跟风现象非常严重,很多茶馆经营者本身对茶文化的了解相对匮乏,而且游客面对纷杂的茶艺消费选择中出现困难,因此,对茶艺馆的发展产生阻碍。

2.3 茶街

在北京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茶街为西城区马连道,茶街主要就是在街道等公共空间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对茶馆空间性的扩展。根据相关数据得知,在2009年,马连道茶街总交易额高达20亿元以上,在全国总交易额中比例为10%,在北京茶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马连道茶街中各类商户和茶馆数量达到近百家,并形成茶叶包装、运输、销售和品茶等一体化产业链,并提供丰富产品和服务包括:茶文化相关产品、茶具、茶馆、茶足浴、茶铺和茶膳等。

3 结论

本文针对北京城茶文化中代表性的茶馆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进而加深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了解。城市主要就是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组成的,公共空间的存在离不开城市文化,因此,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内涵也在不断改变。茶馆作为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北京城重要的一类公共空间,茶文化和茶馆的发展得益于北京市民好客、自在的习性和城市的历史文化,且这种茶馆类型的文化公共空间在随着北京城的发展中产生了改变。目前,商品经济时代的兴起,进而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城市旅游产业向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研究课题,也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城中将茶文化和茶馆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要素。现阶段,尽管北京城内茶馆的建设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现代茶艺馆缺乏文化底蕴;复古茶艺馆缺乏市民基础;马连道茶街尽管建设成了比较完善的茶文化商业区,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明确的目标,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要更加中式文化宣传和品牌效应,不断优化自身内部产业,充分发挥出其具有的集群效应,打造国际知名茶文化旅游品牌。

猜你喜欢

北京城茶艺复古
茶艺
北京城建:从标杆到引领,兴胜公司在跨越
秋日的复古之约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校园茶艺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复古“轻”暗黑
ManueIDeGotor 多层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