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傍刺治疗难治性面神经瘫痪1例

2018-01-19马祖彬

中医外治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枢性合谷一针

黄 峰,马祖彬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

面神经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麻痹Bell's palsy等,为针灸的优势病种之一。针灸在其治疗中可达到抗炎,消肿,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效果明显。相对于口服药物、外科手术与物理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难治性面神经麻痹。穴位注射,温针,灸刺法等多样针灸治疗方法,健侧取穴等不同的取穴思路为各种原因引起的难治性面神经瘫痪提供了诊疗的新思路。傍刺作为十二刺节之一,为治疗日久不愈的痹证的针刺方法,临症难治性面瘫时不妨一试 。

1 难治性面神经瘫痪

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一般愈后较好,经过3个月治疗尚不能得到完全恢复的患者,称之为“难治性面神经瘫痪”。

1.1 难治性面瘫形成机制

①中枢性面神经瘫痪:当面神经核上行通路受损时,对侧睑裂以下的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出现肌肉麻痹,此种面神经瘫痪,即为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表现为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相对于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其颜面不对称的症状并不明显。并很少引起一般面神经瘫痪的后遗症面肌痉挛。中枢性面瘫的体征更接近中风后偏瘫,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针灸治疗3个月后尚没有完全恢复的中枢性面瘫,称为难治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

②Hunt面神经炎:Hunt面神经炎,又称Ramsay 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炎,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引起的外耳道和(或)耳郭出现疱疹(早期),也有部分患者仅表现疼痛或皮肤红肿而没有疱疹的一种发病率仅次于贝尔氏面瘫的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在疾病的早期,中医辨证多为湿热型或风热型,有发热恶寒、大便偏干、舌质红、苔黄或黄腻等症状和体征。邪热或热毒可以直接灼伤经脉而出现程度不同的面瘫症状。Hunt面神经炎患者的恢复,总体上要比单纯性面瘫困难。

约1/3的患者经过3个月的各种治疗仍不能完全恢复者,称为难治性Hunt面神经炎。

③单纯性面神经瘫痪失治误治:单纯性面瘫即贝尔麻痹(Bell's palsy),又称急性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在凉风吹袭后突然发作,常表现为一次面部肌肉全瘫,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般可以在1个~ 2个月内痊愈。然而早期不合理的治疗往往易延误病情,使之超过3个月仍迁延不愈。

超过3个月还没有恢复的单纯性面神经瘫痪,即为难治性单纯性面神经瘫痪[1]。

1.2 导致难治性面神经瘫痪的病因

第6版高教教材《针灸治疗学》认为,难治性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而致[2]。明确提出面瘫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人体的正气充足,不论风寒或者风热,邪气致病中经、中络较轻浅,容易恢复; 若人体正气不足,则外邪致病中经、中络病位较深,病情较重,治疗后不易恢复。因此,人体正气充足的内因,为决定面瘫后期是否转为难治性的前提因素。具体主要分为: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胃郁热、痰热内蕴、痰湿内阻5型。

1.3 难治性面瘫的治疗

早期合理治疗是防止难治性面瘫出现的重要途径包括:①明确诊断,包括病因、病位、病变性质等,及时祛除病邪;②注意患者的体质因素和类型,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针灸治疗时应重视全身整体的调整;③早期治疗时避免脸部过强过量的刺激,如同时配合使用药物,也应该比较审慎。

2 傍 刺

又称傍针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

2.1 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

《黄帝内经·官针》曰:“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留痹,即痛痹日久,固定不移,痛点易寻者。是在患处正中刺一针,旁边又加一针的两针同用刺法。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因其正傍配合而刺,故名傍针刺其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在痛处直刺一针,再在近傍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而刺。直刺之针可直达病所,驱除病邪,宣散瘀阻。傍刺之针可激发经气运行,利于行气活血,通经和络,对于留痹不去之症甚为重要。治疗固定不移、经久不愈的痹痛,如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头痛、软组织损伤等[3]。

2.2 治疗呕血

《诸刺血门·吐血》曰:“呕血,胁痛口干不可咳,引肾痛:不容(傍刺向外),上脘(三寸半)大陵 郄门 神门。”

3 典型病例

冷×,女,65岁,退休。2个月前患者劳累受风后突发左侧面部肌肉麻木,口角歪斜,于当地诊所贴敷“膏药”治疗,疗效一般,后症状加重,于2016年5月28日就诊就门诊。查体:左侧额纹消失,左侧眼睑闭合无力,左侧咬肌塌陷,口角歪向右侧,伸舌居中,舌前2/3味觉消失,左侧听觉过敏,无泪。治疗方法:取患侧阳白,四白,迎香,地仓,颊车,承浆,远侧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针刺时,手持2根1寸毫针,针尖并做一处,同时刺入穴位。分析:患者年老正气虚弱,由于未经重视延误治疗,导致症状加重。“面口合谷收”,合谷、太冲为四关穴,可祛风通络,止痛定痉。左侧咬肌塌陷症状尤甚,咬肌隶属于下颌支即三叉神经第三支支配,主要属手太阳经,遂于原有面痛方主穴加承浆、颊车、翳风疏通下颌支经络。三阴交活血通络,足三里补益胃气。傍刺原法为,于患处直刺一针,再在旁边斜刺一针,由于针刺部位为面部,取穴当精,手法当轻,因此改原法为两针并取,30°斜刺入穴位。治疗结果:首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第2次治疗后疼痛又较第1次好转,第3次治疗后接近痊愈,故第4次、第5次治疗拔罐项目只行普通针刺。5次治疗后患者已痊愈,随访1个月未复发。

4 讨 论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面瘫证,以口眼歪斜为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多与劳作过度、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因素有关。颜面主要为手足阳明经循行之处,采用“远近配穴”法,共达通调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循经远部所取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有“面口合谷收”之意。诸穴合用,可疏通面部经脉,祛风止痛。

西医学认为,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导致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出现面肌瘫痪。早期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以茎乳突和面神经管内部分尤为显著[4]。田洪昭[5]认为,傍刺还可以固定不移、经久不愈的痹痛,如风湿性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头痛、软组织损伤等。而治疗这种痹痛的针具可用毫针、锋针。

难治性面瘫由于病因不明,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相当困难,尽管中西医疗法甚多,但均难达到根治目的。口服药物卡马西平常为首选药,但毒副作用显著,并可诱发严重并发症。神经阻滞或射频、手术等疗法技术难度大,并发症严重,复发率也高。通过临床实践,采用艾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本病,经济、简便、疗效迅速而持久,操作方便且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好,且疗效满意,实为较理想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简介:

黄 峰(1991-),女,201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大学学历,住院医师。现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研究方向:针灸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中枢性合谷一针
针药并用对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痛觉和感觉阈值的影响
医者
吴一针
国产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治疗中枢性性早熟的临床疗效评价
医心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警惕未成年人的中枢性性早熟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