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昌林运用药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验
2018-01-19项万林裘昌林指导
项万林裘昌林(指导)
1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 浙江 嵊州 312400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裘昌林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神经内科临床近50年,学验俱丰。两年前始,笔者有幸侍诊于裘老案侧,亲聆教诲,观摩体验其临证用药特点,发现裘老在辨治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常双药并书,善于在辨证处方基础上运用药对施治。今不揣浅陋,略作管窥如下,以飨同道。
1 白蒺藜—蔓荆子
白蒺藜,辛苦,微温,归肝经,质轻色白,既能宣散肝经风邪,清头目,又能平肝潜阳,熄内风;可谓升降两相宜。《会约医镜》谓其“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本草再新》载其“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而蔓荆子,味辛苦,微寒,入肝、肺、胃经,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神农本草经》言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二者均为轻清升散之品,善治头面诸风,合而用之,能内外风兼顾,增强疏风止痛、清利头目之功。概经云“头为诸阳之会”,而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巅顶之上,唯风可到;故头面部疾患,病因纵虽有寒热、痰浊、瘀血之别,但亦多夹有风邪作祟。
裘老临证,不论外感风邪,还是内伤虚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耳鸣目赤、颜面抽搐等症,都喜在辨证处方基础上加用此二味,谓其药性平和,无燥热伤阴、寒凉碍胃之嫌。所治疾病涉及现代医学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鼻窦炎性头痛、面肌痉挛、面神经炎、耳源性眩晕、神经性耳鸣、后循环缺血等。常用量,白蒺藜10g,蔓荆子10g。
2 紫贝齿—生龙齿
紫贝齿,咸、平,入肝、心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镇惊安神作用,常用于治疗目赤肿痛、头晕头痛、惊惕不眠及高热抽搐等症。生龙齿,性凉,味甘涩,亦归心、肝经,质体重坠,长于镇惊安神,兼除烦热。二药合用,则潜肝阳、定魂魄、清烦热之力益彰。
裘老临证时,常将二者相须为伍,用以治疗惊悸、癫狂、失眠、风阳头痛头晕及震颤、风痰上扰痫病、颜面抽搐诸症,亦即现代医学所谓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睡眠障碍、高血压病、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等病。证属痰浊上扰者,多合涤痰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滚痰丸等加减;证属肝阳上亢、风阳内扰者,多与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之类化裁;若属虚烦失眠,则多与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为伍;兼脾虚,则合归脾之意。常用量,紫贝齿15~30g,生龙齿15~30g;应用时强调先煎至少15分钟。
3 海风藤—豨莶草
海风藤,性微温,味辛苦,归肝经,功擅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适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本草再新》载其“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风藤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抗氧化,抗炎,镇痛,抑制血小板聚集[1]。豨莶草,性寒,味辛苦,归肝、肾经,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酒制后兼能补益肝肾。《本草蒙筌》谓其“疗暴中风邪,口眼㖞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本草图经》载其“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现代有学者报道,辨证加用豨莶草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2]。二药合用,既能增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又能寒热相佐,寒热湿痹均可参用。
裘老临证,多用以治疗各种腰腿痛、关节炎、卒中后偏瘫、吉兰巴雷综合征、脊髓炎等病。常用量,海风藤15g,豨莶草15g。
4 炒白芍—木瓜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多用于血虚月经不调、阳亢头晕头痛、肝脾不和之痛泻胁痛,以及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四肢挛急疼痛等。木瓜,味酸,性温,入肝、脾经,功擅舒筋活络,化湿消食;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吐泻转筋、消化不良等,为治疗湿痹、筋脉拘挛要药。肝主筋,二药均味酸入肝经,合用则柔肝缓急止痛功著,尤适用于筋脉挛急僵硬疼痛病症;且一温一寒,临证可据病症寒热偏性,灵活调整配伍剂量。针对筋脉拘挛疼痛多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却濡养所致这一病因,裘老临证又常将二药与炙甘草相伍,取其酸甘化阴,有芍药甘草汤之意,则缓急止痛之力更胜一筹。
具体运用时,裘老强调重用白芍15~30g,且要求用炒白芍。所涉疾病如卒中后偏瘫、帕金森病、脊髓损伤、关节炎等。
5 地鳖虫—水蛭
地鳖虫,性寒,归肝经,能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主治跌打损伤、血瘀闭经腹痛、积聚痞块。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地鳖虫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血栓,调脂,提高心脑对缺血的耐受力[3]。水蛭,性平,味苦咸,长于破血通经,逐瘀消癥。《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逐瘀”。现代研究认为,水蛭与地鳖虫有类似的药理作用[4]。故二药合用,破血逐瘀之力甚著,尤其对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病变有针对性改善作用。
裘老认为,神经系统疾病有很多是反复难愈的疑难杂症,病程冗长,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临床常伴见肢体疼痛固定不移,或肢体麻木僵硬不仁、舌质紫黯、舌下筋脉瘀曲、脉象弦涩等瘀血闭阻之象,需宗叶天士“病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逐”之法,用血肉有情之品来攻逐搜剔。其中,裘老最常用的就是水蛭和地鳖虫,临床属气虚血瘀者,多与补阳还五汤合用。常用量,地鳖虫9~12g,水蛭6g。
6 蝉衣—僵蚕
蝉衣,甘寒,归肺、肝经。能疏散风热、利咽开音、息风止痉等;主治风热感冒、咽痛喑哑、急慢惊风、破伤风证。《本草纲目》载其“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僵蚕,咸辛,性平,入肝、肺、胃经;有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惊痫抽搐、风中经络、口眼㖞斜及风热头痛、咽痛、痰核瘰疬等症。《日华子本草》谓其“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玉楸药解》曰“治中风不语,头痛,胸痹,口噤,牙痛”。两药合用,能增强息风止痉、利咽开音、疏散风邪之力。
裘老认为,二者尚有开窍利窍的作用,临床常取之用于治疗癫痫、卒中言语不利、吞咽障碍、小儿抽动症、偏头痛、眼睑痉挛、面神经麻痹等。常用量,蝉衣6~9g,僵蚕9~12g。
7 全蝎—蜈蚣
全蝎,辛,平,有毒,归肝经,长于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散结,善治痉挛抽搐、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开宝本草》谓其“疗诸风瘾疹及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涩,手足抽掣”。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全蝎有明显的抗癫痫作用,能抗惊厥,抗血栓形成,抗凝,镇痛[5]。蜈蚣,辛,温,有毒,归肝经,能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与全蝎功效主治类似,同为息风止痉要药。故二药合用,能起协同增效之功。
裘老认为,二药均善于走窜搜剔,能入络疗深邃之风毒,治一切风、痉、痫、痛、痿病证;临床若以痿废不用为主者,可再伍以蕲蛇或乌梢蛇之类。具体所治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的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癫痫、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卒中后遗症等。虫类药普遍所含的活性蛋白、酶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有很好的营养神经、强壮机体作用,尤其适合于中风后遗症及与痿证相关的脱髓鞘疾病、肌肉疾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疾病的治疗[6]。裘老常用量,全蝎6g,蜈蚣2~3条,主张入汤剂煎煮,以降低毒副作用,并强调指出蜈蚣性温、香燥,易伤阴血,临床不宜久用,或需以阴药佐之。
8 小结
药对又称对药,是两味药物遵循药性理论和配伍规律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就文献所及,始见于《内经》半夏秫米汤,发展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后则渐有专著问世,如《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及近代《施今墨药对》等,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药对配伍理论起源于《神农本草经》的“七情和合”学说,是中医方剂学中的精髓,是医家们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精华所在。
裘老时常告诫后学:用药如用兵,贵在准与专。所谓“准”,即指辨证的精准;而“专”,则言选药的精专,两者缺一不可。侍诊中,时常能看到裘老在遵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参考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将数个药对或数个方剂合而裁之,浑然一体,排兵布阵,可谓丝丝入扣,决胜于千里之外。
9 参考文献
[1]宋敬丽,袁林,刘艳菊,等.海风藤化学成分和药物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3):70-71.
[2]王学昌.豨莶草治疗肩手综合征病案2则[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76.
[3]田军鹏,黄文,雷朝亮.地鳖虫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3):418-419.
[4]李克明,张国,武继彪.水蛭的药理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7,20(2):62-63.
[5]张荒生,王进军.中药全蝎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2):224-225.
[6]车烨炯,裘昌林.裘昌林运用虫类药治疗神经内科疑难杂症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