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4种传染病临床鉴别诊断与防治
2018-01-19刘世君张彦飞
刘世君张彦飞
(1,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 719199;2,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高镇畜牧兽医站 719199)
多年来,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4大疫病一直威胁养猪业发展,在临床治疗方面混淆不清,只能对症投药物治疗,延长病程给猪带来极大痛苦,也给养殖户造成不可避免损失。近几年来,笔者在临床治疗方面总结出几点鉴别经验,提供给基层兽医和广大养殖户参考。
1 根据病毒病菌微生物的不同鉴别
猪的这4种传染病也不是单一猪病症状,常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等伴发。病初常误诊,预防和治疗不搭当,拖延病程,加大发病死亡率,给部分猪场、养殖大户带来较大损失。
1.1 猪瘟(俗称烂肠瘟)又称猪霍乱
该病病原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中的猪瘟病毒。是由猪瘟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猪和野猪,对其他动物不发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黏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1.2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
该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猪丹毒也曾是常见病之一,严重威胁养猪业。70年代常规的青霉素就能得到控制,而后疫苗诞生,该病对猪业影响越来越小。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养殖环境的恶化,猪病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猪病不再是单一病,而是以一种病为主,伴发几种病。
1.3 猪肺疫(俗称猪巴氏杆菌、猪出血性败血病)
该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巴氏杆菌病),俗称 “锁喉风”、 “肿脖瘟”。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以猪最易感。猪肺疫为瞬间最快的猝死,不出现症状眨眼间死亡,没有潜伏期及任何病理变化。
1.4 仔猪副伤寒
该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2~4月龄仔猪最易发生的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为特征。该病原对人和各种畜禽均有致病性,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2 流行特点鉴别
猪瘟只感染各种年龄段猪,一年四季可发生发病快,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猪丹毒主要发生于炎热多雨季节,3~10月龄仔猪最易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感性降低,以死亡率达80%左右,地方性流行;猪肺疫无明显季节性,但春秋气候骤变多见,病程短,死亡率高,大多呈散发性;仔猪副伤寒主要多发于2~4月龄生仔猪,冬春阴雨连绵的寒冷季节易感染,散发或地方性,有时呈群发、窝发。
3 解剖鉴别
猪瘟解剖后,脾、肾、淋巴出血从针尖状大到大的出血斑,脾脏梗死呈黑色,回肠口、盲肠和结肠呈钮扣状坏死性溃疡;猪丹毒解剖后,心脏瓣膜有菜花样病变,肾脏出血严重,脾脏肿大;猪肺疫解剖后,浆膜和皮下组织有大量出血点,剖解颈部皮下有大量胶冻样淡黄或灰青色纤维素性浆液。肺呈大理石样病变,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黏液,黏膜发炎;仔猪副伤寒解剖后,主要呈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大肠有弥漫性溃疡,并覆盖假膜,肾脏有出血点。
4 症状鉴别
通过体温、食欲、精神状况、粪便等鉴别。猪瘟分急性亚急性症状,急性型表现为没见症状突然体温升高41~42℃,精神沉郁呆滞,弓背抽缩怕冷,眼角有大多量脓性分泌物,亚急性表现为便秘腹泻交替发生粪便有时呈 “算盘珠子”样,表面覆盖黏液和血液,死亡率高;猪丹毒表现为精神食欲减退或废绝、卧床不起,体温42℃以上,胸、腹、大腿内侧、耳后等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指压褪色,俗称打火印。呼吸困难,小猪足弓反张,可视黏膜发绀,急性型2~3d死亡;猪肺疫表现为急性型突然发病,有的没见症状突然死亡。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废绝,全身衰弱,卧地不起或呈犬坐势,呼吸极度困难、口鼻流涎。
5 防治
5.1 猪瘟
病原不同治疗药物效果不同。猪瘟防重于治疫苗接种预防效果好,抗生素治疗无效,对价格昂贵种猪可用抗病毒血清治疗。最近两年临床用高热金针主治猪瘟、蓝耳、圆环、口蹄疫、伪狂犬、猪流感、转染性胃肠炎等及其混合感染而引起的猪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全身败血等症状疾病,及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5.2 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
抗生素有一定的疗效,如氯霉素、庆大霉素,其次是四环素、氨苄青霉等。氯霉素每千克体重10~30mg,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2mg,氨苄青霉素每千克体重6~10mg,四环素每千克体重7~14mg,均为每日两次肌肉注射,直到体温下降,食欲恢复为止。庆增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ml,肌肉注射,每日2次,有良好疗效。
5.3 磺胺类药物效果不错
10%磺胺嘧啶钠溶液,小猪20ml,大猪50ml,每日肌肉注射1次或按每千克体重0.08g,每日肌肉注射两次;10%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每千克体重0.07g,每日肌肉注射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