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补奖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01-19索南扎西
索南扎西
(青海省兴海县农牧局 813399)
由近几年青海省的草原修复情况来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初有成效,不仅使草原产草量有所增加,也使牧民收入有所增加。向惠国惠民方向良性发展。但此机制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不适合、不全面的问题,本文就这些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对策。
1 补奖机制实施过程中问题
1.1 承包经营权转让难度较大
在2005年底草原承包工作大致完成,但随着牧场面积的改变,经营权转让工作成为一大难题。该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当地居民的严重不满,甚至会造成草原遭遇更加严重的破坏。由于当地牧民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会发生草场租用、买卖等情况。这都属于经营权转让问题,且大多为口头交易没有真凭实据,出现土地无法确权的情况,增加了工作难度,使措施无法顺利进行。
1.2 牧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畜牧养殖是青海地区牧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补奖机制的实施使草原上居民的生活彻底发生改变,而且是极为迅速的改变,以至于牧民无法做出相应调整。虽然该机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不论是牧民还是养殖牲畜都无法迅速适应这种快速地改变[1]。
1.3 补奖制度尚未完善
没有具体完善的相关制度是草原退化的关键原因之一。在那些荒无人烟的地区来说,国家经济补偿并不能满足牧民的经济损失。导致牧民并不完全自愿协助机制实施,且不会达到预期效果。一些其他因素克扣牧民的经济补偿严重影响补奖机制实施。
1.4 禁牧周期短
由于青海省禁牧时间较短,虽然机制的实施已初具成效,但也经受不起二次利用。相对当地牧民来说,受到多种条件限制,一旦禁牧就意味着使牧民放弃最基本的收入。所以,该措施不仅对草原恢复不利,也会影响居民收入。
1.5 补偿措施过于单调
在补偿制度实施过程中,其形式过于单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生活质量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本质上改变其生活方式,确实落实对草原的保护制度。
2 补奖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对策
2.1 加快建设草原监督管理制度
严格考察相关技术人员,组织牧民管理保护队伍,明确分配员工责任,培养出认真负责的管理队伍。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积极执行相关规定,提高执行力度。保证草原牲畜和植被得到最有效的保护。
2.2 着手发展后续产业
草原补奖机制是一项长远且艰巨的工作,国家必须为后续工作做好充足准备。当地政府应积极投身于后续产业发展中,为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重点培养当地的公司企业,对其加强扶持力度,从而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加大对恢复草原的投资力度,提高草原补偿力度,领导牧民人工植草,减少草原的压力,恢复草原的生产能力。
2.3 加大禁牧的补偿面积
补奖制度实施的目的就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调整我国生态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确实体会到利益。机制的实施必须与当地民众的实际要求相结合,积极询问民众意愿,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禁牧补偿面积,适度延长禁牧周期。而且补奖制度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也在所难免。要完善修复制度解决在实施机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2]。将禁牧措施给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害与国家经济补偿相对应。也可适度实施惩罚制度,对于那些不按照规定的措施进行惩罚,从而保证补奖制度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对失业牧民的安置工作
通过积极引导使当地牧民开发出一条致富之路,鼓励牧民自主创业、就业。青海当地政府应切实实施就业扶持政策。为信誉良好,工作能力强的居民设立专门的创业贷款项目。降低利率,较小贷款者的经济压力。对牧民实行不同的培训政策,使其能充分发挥自身长处。或者为其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提高文化程度,增强法律意识。
2.5 做好防灾工作
定期检测草原质量检查工作,对草原湿润程度进行检测。减小草原火灾的发生概率。加大防火减灾的投资力度。正确治理鼠虫灾害,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3 结束语
总之,青海省的草原补奖机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具有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补奖制度是治理草原损害,恢复草原生产的良策。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维持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惠国惠民政策。其存在的问题须结合当地人民意愿做出适当调整,真正落实经济补偿制度,使之长期并且有效的持续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