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茶经济品牌促进茶业产业化升级
2018-01-19刘晶晶
刘晶晶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河南平顶山 467000)
1 我国茶产业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分析
1.1 规模无序扩大,产能过剩
由于受茶叶的比较效益驱动,无序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现象突出,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许多的当地政府和与之相关的企业都会把茶产业作为是其发展的、重点的农业产业进行扶持和推动其发展,在气候适宜的区域。实际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当务之急就是要有效防控种植规模无序扩大与产能过剩,忽略了传统优势茶区的改造提升,即注重比较优势不显著的区域发展茶产业。近两年也出现了茶叶价位下滑与产品滞销的现象,还有部分往年茶叶卖得不畅销的茶场,致使资源利用率低,很多茶区仅仅采摘了一季春茶,以及劳务费用偏高与采茶工短缺等原因,由于受目前机采技术装备的制约,制定合理的对应的之策。
1.2 保障商品的质量安全,不够严谨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当中,对于可以完全不使用农药是十分不现实的,对保障质量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在其生产过程中要注重合理使用农药,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总体而言,上市的茶叶是经过严格检验的,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状况较好,质量安全问题将得到保障.如果茶园农药管理失去有效监控,如未在农药安全间隔期后采摘,从茶叶采摘看,危及质量安全,则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
1.3 劳动力成本高,节节攀升
据有关调查显示,采茶工短缺已经演变成为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用工紧缺直接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现有茶叶机械采收技术与装备尚不成熟,对茶叶这一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推广高效机械采收技术装备是必由之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不仅有利于山地作业,新型机械研发与推广应用,将有利于节省劳动力投入,茶叶的机械化采制,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2 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效
2.1 政府推动,着力向茶产业强省转变
促进地方茶产业健康快速与有序发展,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监管,建立茶叶产品交易平台,积极对茶叶生产、经营、技术等领域支持,制定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政府重视茶产业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发挥优势。做强企业,培育龙头,注重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2.2 运用企业带动的作用,提升地方茶叶产业竞争能力
带动整个茶叶产业发展,促进了茶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了企业尤其是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有效地带动公司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
2.3 突出茶业特色,推进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对于茶业产品应当拥有加工制作考究的态度,重视对于茶园的精细管理,提升生产与加工水平,引领带动,扩大宣传,组织评鉴,树立品牌。加快茶叶产品更新,注重机制改革创新,从而制作出具备不同香气和特色的名茶,按照顾客不同的口味和需求。注重提高茶叶单产,规模效益比较明显。
2.4 坚持与文化结合
形成传统茶独特的品饮方式,将各种形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开展茶艺表演活动,提倡健康茶道,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的弘扬分不开,茶叶科技和茶文化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个臂膀,达到精神享受,使消费者既满足物质享受。坚持与旅游结合。实现了山与茶、旅游业与茶产业的有机统一,打响茶旅游品牌,凭借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武夷山。享受茶文化教育,人们不仅增长知识,其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5 品牌带动,显著提升了业界影响力
主要是推动茶企上市融资,进一步提高茶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地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协同发展和互相促进,鼓励地方具有强劲实力和深厚基础的茶叶企业,同各地的农民进行合作并组织开展争创名牌的活动,促进茶农增收致富,做大做强茶企业同时,增强茶叶龙头企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2.6 因地制宜,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
当茶业作为传统的行业,其自身的功能是生产经营茶叶,同时茶产业发展受资源约束与市场需求的制约效应将进一步凸显,人们对茶叶产品的要求将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此,强化科普宣传活动,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增添生态服务内容,开发休闲观光业,全方位与高质量拓展茶产业功能,传统茶业必须要适应市场需求、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充分发挥生态服务价值与健体养生功能,力求从过去单纯经营茶叶产品转变为生产产品与优质服务相结合。
3 推进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
3.1 茶叶生产要向大众化转型
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商品茶则很少,许多地方发展名优茶的积极性很高,然而有高端产品、中端产品和大众化产品,而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金字塔型的。符合茶企和消费者共同的利益与追求,生产出更多、更好、性价比更高的茶叶,部分茶叶价格过高的现象要回归理性,价格高并不代表质量好。应当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更多质优价廉的商品,要走批量生产、流水线作业、标准化控制的茶叶生产现代化道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把茶叶做精做专,瞄准高端市场。
3.2 要在科技创新中求转型
茶产业发展必须作出新的抉择,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市场的变化,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让茶产业率先走向机械化、标准化、高优化和品牌化,要借力科技创新。茶青机械化采摘、茶叶标准化加工和精深加工、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尚存在问题,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偏小、单产较低,我国茶叶生产整体科技含量并不高,首先则是对于科技展开创新,并把茶业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成果进行合适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可以看出,进行科技创新则是实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3.3 要合理优化茶类品种结构
与市场需求的趋势相一致、相协调,与各产区的地理气候、产业布局、加工水平的特色茶类,使茶树品种布局向调优、调高、调特方向发展,适当引进台湾等其他省的优良品种,合理地搭配早中晚芽品种,要创新并生产特色茶叶,恢复历史名茶生产并加大推广力度,加大品质优异茶树新品种的选育,进一步优化茶叶的品种结构,坚持稳定茶园面积、提高茶叶综合效益。
3.4 要向高效生态茶园转型
施用有机肥料、农家肥、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进而有效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发生,有利于茶园有益生物的繁衍,恢复并提升地力,改善茶园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茶园水土保持能力,促进林茶生态平衡,建设山地生态茶园有利于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理想地域小气候。禁止使用除草剂,茶园管理必须采用人工生草覆盖,推广采用自动化灌溉,水肥一体,就地引水,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茶草林木有序共生,采用立体复合栽培,依据茶树的生物特性,就是必须建设一个生态系统工程,这是生态茶园的重点。
3.5 要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茶叶质量安全体系尚未确立,因此,应当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向茶区和生产单位发送相关信息,加强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沟通与合作,跟踪国内外农药残留标准变化,建立有效预警体系,开展茶叶害虫无害化治理,强化农药更新替代。从源头上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通过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实施茶叶清洁生产。
[1]江用文,陈霄雄,朱建淼,等.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茶叶科学,2011(3):273-282.
[2]陈宗懋.我国茶产业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5-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鲁成银.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N].农民日报,2014-4-18(7).
[5]彭志州.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