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赢的粮食安全政策优化思考:基于城镇化背景
2018-01-19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江苏省和安徽省是2015年首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仅有的两个综合试点省,与安徽省相比,江苏省的试点任务更多、要求更高,并肩负起“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这一“国标”重托,以便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开展试点工作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历史机遇,会对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深入,作为粮食主产区,江苏的粮食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当前江苏用约占全国3.9%的土地生产了5.9%的粮食、养活了5.7%的人口,并且每年还约为国家贡献100万t粮食(每年向外省调出至少约100万t粮食)[1],创造了“工业大省的农业奇迹”,但是,由于江苏粮食生产很不平衡,苏南地区粮食一般不能自给、主销区特征明显,其大部分粮食需要从苏北、苏中或者其他地区输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需时刻紧绷江苏粮食安全之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开展江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不仅是对高质量推进省域乡村全面振兴和省域粮食安全研究的重要探索,也是实现江苏“两个率先”目标与打造粮食安全“江苏样本”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保障其他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安全与城镇化和谐共赢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江苏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
(一)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江苏省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开发空心村土地潜力,增加人均和户均耕地面积,激发城镇化发展活力。其次,城镇化能够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可以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集中,消除“马赛克”式的农田布局,便于粮食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在不遇到大面积灾害的情况下,将促使粮食供给保持平稳。再次,城镇化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能增强江苏的整体经济实力,这可以为粮食生产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支持,反哺农业。最后,城镇化还有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与推广,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江苏城镇化使城镇地域空间不断扩充,并使劳动力、资金、水资源向更高效率的城镇部门流动,可能导致农业部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双双下降,进而引起粮食危机。第二,城镇化一般会使直接粮食需求减少,但其他类型粮食消费增长将更为迅猛,两者叠加效应将促使粮食总需求增加。第三,城镇化增加了种粮的机会成本,易导致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非粮化”趋势,农民往往选择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的生产,这会影响粮食供给。第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等理念向农村的渗透,易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不再坚守土地情结和留恋乡土文化,过度憧憬城市的美好,却忽视了“城市病”的烦恼和不便,淡忘了现实中也存在“睡城”和“鬼城”。
(三)综合影响取决于正面与负面两方面要素的发展变化态势
江苏省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方向以及进程的快慢,均有可能对未来省域粮食安全甚至国家粮食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正面影响有利于促进粮食安全,负面影响则可能引起粮食危机,综合影响最终取决于正负两方面要素的发展变化态势,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与建议,以确保江苏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综合影响朝着正面方向演化。
二、和谐共赢的江苏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政策优化建议
(一)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为契机,从战略高度确保粮食量、质并重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江苏应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的历史机遇,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重视粮食的基础性战略作用,继续书写好“鱼米之乡”的粮食保护史,做好粮食稳产、优质两篇文章。应摒弃以往一味追求“粮食增产”的思维模式[2],破除将“粮食增产”等同于“粮食安全”的陈旧观念,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粮食产量“N连增”,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人们所关心的粮食质量安全、营养和健康等方面的要求。
(二)继续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遏制“以土地换发展”的行为
“地之不存,粮将焉出”,粮食生产的命根是耕地。虽然国家正积极推行超级稻以提高粮食单产,但即使是超级稻,一味强调超高产量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中低产田在实际种植中,并不能种出超级稻“良田、良种、良态、良法”下的“实验产量”。在江苏,曾获“全国十大三农人物”之一的农业专家赵亚夫引进的越光有机水稻种植模式已在镇江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大获成功,越光大米的推广种植与延续辉煌,也都离不开优质良田的支撑。因此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面积不减、质量不退,显得尤为重要。江苏省应按计划继续推进“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建好良田永久保护区,有力监管流转后耕地的利用方向,将散乱、废弃、闲置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沉睡资产”进行复垦形成耕地。杜绝盲目占用、占而不用、乱占乱用、低效利用等现象,遏制“以土地换发展”的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将相关指标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评价系统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
(三)争做生态文明示范区,把牢粮食生产环境安全关
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苏省淮河流域重点地区在2014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两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随即进入崭新的一页。以镇江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镇江经济发展在取得鲜亮成绩单的同时,不少河流却遭到污染,一些化工区空气异味严重,雾霾污染加重,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粮食安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难得的历史契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等一脉相承,镇江创建先行示范区之路,可为江苏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未列入先行示范区的江苏其他地区,也应对标找差距、赶超争先进,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从量的城镇化迈入质的城镇化,让城乡蓝天碧水重现,把牢粮食生产环境安全关。
(四)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适度加大粮食补贴的力度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将逐渐从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或者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要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应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重视其联合与合作,发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外部规模经济。规模化效应与比较收益的不断增加有利于吸引农业专业人才回流。应适度加大粮食补贴的力度,但要避免“杨柳水大家洒”,杜绝部分地区在粮食耕地上播种其他经济作物甚至抛荒却依然获取补贴的现象。规模化经营要注重增强“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以利于大型拖拉机、播种机、犁地机、脱粒机等农机在集中连片大面积的农田中“大展身手”,以及粮食生产队伍稳定、良种与标准化技术推广等。
(五)优化粮食流通和储备体系,“藏粮于科技”
在粮食流通方面,江苏应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市场主渠道作用;完善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加强重点物流节点与主要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的衔接;充分发挥江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粮食领域的运用,实现“藏粮于科技”。
在粮食储备方面,城镇化的发展使以往户户可见的米缸和谷囤越来越少,国有粮库储粮的重任越来越重,加大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粮食存储的压力。因此,要继续建设完善江苏省各市中心粮库,维修改造“危仓老库”,推广与科学管理好“数字粮库”,发展第三方仓储服务;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储粮、粮食节约减损、信息技术运用等科技难题。
(六)减少各环节粮食损失浪费,缓解粮食安全压力
2016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节粮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发,明确要求:“做好节粮教育,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大力倡导吃完所购食物、不留剩饭剩菜的‘光盘行动’。”事实上,近年来各种粮食浪费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社会上,盛宴与“剩宴”屡见不鲜,糟蹋粮食的行为也时有发生。2015年,扬州用四吨多粮食制成“最大份炒饭”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随即曝出炒饭被当作厨余垃圾喂猪。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研究员的判定,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约500亿斤粮食,而粮食在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损失隐性浪费量比消费等显性浪费量还要多,超过700亿斤[3]。因此,一方面应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活动,反对粮食消费等的浪费;另一方面要开展节粮减损的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并举,有效减少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的“跑冒滴漏”等现象。
(七)培育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吸引高素质青壮年农民扎根农村、务农兴业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农业部将江苏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试点省。确保江苏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均迫切需要培育一大批江苏新型职业农民。江苏应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为已经扎根农村、重新回到或来到农村的高素质青壮年铺平职业化发展道路,使职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风光职业、幸福职业,让愿意并有能力种田的人种更多的田,夯实江苏城镇化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的“后备力量”的基础。
三、结语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确保粮食安全都是为了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江苏一方面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要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和发扬好“鱼米之乡”的美誉,担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主产区任务,可谓使命艰巨、责任重大。江苏要对新型城镇化和粮食安全相关问题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立足长远,把握好两者的协调程度,力促和谐共赢,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粮食主产区保护做好示范。
[1]徐建玲,查婷俊.基于城镇化视角的省域粮食安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科学,2014,(11).
[2]魏晓卓,金丽馥,吴君民.为什么应将“农民增收”同“粮食安全”一样也上升为国家战略?——“粮食财政直接补贴”战略目标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5,(9).
[3]李慧.中国每年损失粮食高达700亿斤隐性浪费不容低估[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726/12801955_0.shtml,20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