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泾川县产业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8-01-19

甘肃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贫困户

(中共泾川县委党校,甘肃 泾川 744300)

一、基本情况

泾川县位于陕甘交界处、甘肃东大门,既属于六盘山特困片区,又是全省5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共辖14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215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91个,贫困人口1.25万户4.85万人,贫困发生率15.14%。三年来,泾川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把培育增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按照“主导产业支撑、乡村旅游助推、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总体要求和“近抓劳务蔬菜摘穷帽、远抓果畜旅游奔小康”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一系列综合产业扶贫措施在贫困户家门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年累计脱贫退出8 700户3.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26%,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扶贫探索了路子、树立了示范。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入户对接,提高产业扶贫的精准性

坚持以现有的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一户一策”为抓手,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力量,挨家挨户用过筛子的办法摸清致贫原因,因人制定扶持政策,提高了产业扶贫的针对性。紧扣贫困人口脱贫计划,对有产业目前无收入的贫困户,在加强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的同时,通过套种高原夏菜、西瓜、小杂粮等当年能见效的经济作物和组织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对无产业有劳力的贫困户,按照“一业为主、长短结合”的原则,围绕果品、畜牧、蔬菜、劳务主导产业,为每户落实5万元产业扶贫贴息贷款,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短平快增收产业。同时对剩余的劳动力组织外出务工;对有产业无劳力的贫困户,推行“三变”改革,引导贫困户按照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对既无产业又无劳力的贫困户,在实施政策兜底的基础上,鼓励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效益进行分红,并从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但无法培育产业的贫困人口中,选聘村级护林员、保洁员、交通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每人每年增加收入3 000至5 000元。

(二)抓精准施策,拓宽群众发展的选择性

立足于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依托果品、畜牧、蔬菜、劳务四大特色产业,坚持主导提升、多元支撑、全链推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劳务、蔬菜等短平快增收产业,全力推进优质果品、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持续增收产业,使贫困户所选产业不仅符合自家实际,减少了“水土不服”的错配,还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多路进财”提高了产业脱贫的效益。初步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增收的产业扶贫格局。

(三)抓三变改革,增强产业培育的带动性

扶贫不能养懒汉,必须提高脱贫的内生动力。泾川县针对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深度贫困群众,抢抓“三变”改革的机遇,构建“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多元精准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带动性。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引进锦绣凤凰文化旅游公司、富原红果品贸易公司等龙头企业作为“三变”改革的经营主体,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贫困群众提供融资担保、就业岗位和产销服务,在城关凤凰、泾明白家、窑店练范3个三变改革试点村累计带动133户692人入股、150人就近就业,2017年年底实现分红26.89万元,形成了政府扶贫、企业盈利、群众脱贫的多赢格局。

(四)抓责任落实,增强产业脱贫的实效性

推进产业扶贫,干部的真心帮扶和无私奉献是关键因素。泾川县坚持以帮扶措施见效为底线,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抓手,以“五个一”模式为平台,切实靠实联乡县级领导、帮扶单位、乡镇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五级责任,确保产业扶贫有项目支撑、有资金保障、能落地见效。推行“五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包抓贫困村工作机制。实施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围绕果畜菜三大主导产业,扎实开展党建助推精准扶贫,在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协会等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42个,党员致富户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1 200多个,党组织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纵深推进“非公经济人士精准扶贫建功行动”等活动,形成了大扶贫格局。

三、当前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该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逐年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但随着脱贫攻坚深入实施,加快推进产业扶贫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规模优势不够明显

牛果菜生产仍然停留在以农户承包自主生产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偏低,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广不够,果园多为乔化果园,蔬菜产业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产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加之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村产业管理的人群多在50岁以上,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差,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二)供给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农村产业结构品种单一,蔬菜种植仍以青椒、番茄、黄瓜、茄子等大宗品种为主,新品种引进力度不够,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少,生产时空分布不均,夏季供给过剩而冬季供给不足。肉牛生产仍然以育肥为主,销售渠道不畅,品牌优势不明显。

(三)产业链条延伸滞后

加工增值滞后,目前全县主要以果品储藏企业为主,产后处理、规模化深加工企业、规范化的产品包装企业和标准化的交易市场还比较少,深加工产业链条还不健全,加工增值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

(四)合作社带动辐射作用不强

目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地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运作管理上的差异,合作社建设规模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差距,合作社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生产能力较低、效益不明显、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四、推进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政府职能,创优发展环境

建议进一步制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投入比重,集中用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来,这样有利于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提高,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对病虫害的防控、农民技能的提高。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大户联合等方式,引导创建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养殖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步伐,引导全县肉牛生产向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方向发展,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做大产业规模,为全县产业发展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二)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生产组织化管理

加强设施果园、蔬菜产业园、养牛场标准化管理,充分发挥经销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精心选育优良品种,引进推广高产、抗病、适宜不同种植模式的新优品种,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增强市场风险防御能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扩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范围,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集聚项目、示范带动、扩展辐射的功能。着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公司+基地+果农”等模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合同、定单、契约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维护好企业、农户的利益。

(三)补齐链条短板,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

整合水利设施、农综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农企、农社对接,加强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加大有规模、上档次、功能齐全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制度,为农民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快捷的综合信息服务。充分利用技术人员的智力优势、信息优势和技能优势,鼓励支持创办牛果菜营销、贮藏、加工等龙头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三变”改革,重视发挥农村能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推动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产业效益。

(四)优化品种质量,提高专业技术队伍

按照无公害、标准化要求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质量和商品率明显提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蔬菜种植企业、农户减少农药、杀虫剂等使用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蔬菜;加大以南德温肉牛为重点的良种引进力度,大力推广人工冻配繁殖技术,逐步构建优质肉牛繁育体系,切实加快肉牛良种化步伐,着力提高肉牛品质;发展矮砧密植栽培作为果园节本省工、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着力提高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提高苹果商品率。加强源头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产地土壤、灌溉水质、大气环境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和防疫机制,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

(五)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着眼市场需求,优化品种,合理布局,全力提升地方名优蔬菜品牌知名度,打好“无公害”、“绿色”品牌,通过品牌化运营稳定占领市场,加快培育品牌,注册商标,形成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加强品牌打造,把“泾龙”牌作为全县苹果证明商标和公用品牌;全力打响“回中”牌嫩玉黄架豆、“泾丰”牌洋芋等地方名优蔬菜品牌;充分利用“平凉红牛”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做大做强“旭康”系列肉食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行业、部门之间联动、协调沟通机制。积极组团参加各类节会,大力宣传推介本地产品品牌,引导公司、园区、基地与大型超市实行产销对接,建立销售网点,全力破解销售难问题。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贫困户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河北永年:超70%贫困户至少三重产业带动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农业农村部举行定点扶贫地区龙头企业对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