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8-01-19石少波管洁
石少波 管洁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 山东 青岛 266034)
我国精神心理疾病发生率高达13%[1]。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难治,痊愈率低[2]。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心理防御不足,是导致其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试评价支持性心理治疗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4月—2016年10月,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住院治疗;(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为精神分裂症;(3)急性发作入院;(4)知情同意。入选对象90例,每收集2例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抽签法,抽到1号签对象46例纳入对照组,抽到2号签44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25~69岁,平均(45.3±9.4)岁。病程0~4.1年,平均(1.7±0.5)年,初次发病21例。观察组,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4~68岁,平均(44.8±8.5)岁。病程0~4.5年,平均(1.8±0.6)年,初次发病20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症治疗,早期急性期,给予一定剂量的镇定剂,选择典型以及非经典抗精神药物治疗,针对患者的表现选择合适的联合用药策略。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支持治疗。
(1)首先: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①移情患者,表达对患者的同情、关爱与支持。②储备知识与健康教育:了解精神分裂症更多的致贺词,能够随时对患者提供咨询,进行疾病相关保健、宣教,如饮食管理、情绪控制等。③加强沟通,让患者勇于沟通,敞开心扉,剖析自己,重视倾听。④跟随医师查房,给予更细致的日常护理。⑤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不断鼓励支持,以自身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患者。⑥留下微信群号、微信号,随时方便交流[3]。
(2)其次:开展相应的支持。取得患者的同意后,通过“自我感受负担量表”,剖析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发放治疗读本。①基本管理:在朝阳、明亮、没有刺激物、有沙发等治疗室内进行。②护士经过培训。③主要流程:倾听与解释→支持与鼓励→说明与指导→给予适当的保证→控制与巡礼→改善处事态度、改变外在的环境。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3个月后,两组对象GAS、SDSS。住院期间,破坏行为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比较采用t检验、干预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
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GAS评分高于干预前,两组SDSS低于干预前,观察组GA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破坏物品、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8%、9.1%低于对照组30.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3个月后量表评分(±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3个月后量表评分(±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观察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GAS SDSS观察组(n=44) 干预前 45.3±10.1 4.2±1.0 3个月后 75.8±11.2* 2.0±0.7*对照组(n=46) 干预前 46.3±11.2 4.1±1.0 3个月后 64.2±11.5*△ 2.4±0.1*
2.2 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破坏物品、暴力行为发生率分别为6.8%、9.1%低于对照组30.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理支持治疗是一种谈话式治疗,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到自身不利于疾病管理的因素,利于疾病管理的因素,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减轻负面信息对自身的刺激,纠正错误认识,减轻心理负担[4]。结果显示,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GAS、认知功能、自我效能、应对方式评分明显改善,应对负面事件能力改善,自我效能增强,对康复的信心更高。研究中,观察组破坏行为发生率9.1%低于对照组41.3%(P<0.05),提示心理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其行为。破坏行为的减少,不仅有助于减少经济支出,还可减轻家属、照料者的心理负担,有助于患者与他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利于病情控制,形成良性循环。
4.结语
支持性心理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明显获益,需作为住院治疗必要的辅助手段。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75-78
[2]孙志刚,李素水,宋丽华,等.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177-179.
[3]田红梅,钮伟芳,刘平,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缺陷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5(10):1489-1491.[4]马纪霞,程淑英,傅楚巧,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理健康状况与房树人绘画特征的关系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7A):2293-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