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与优化

2018-01-18王梓菡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8年23期
关键词: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互联网

王梓菡

[摘 要]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一直是国民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供求不平衡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供应链的管理与优化迫在眉睫。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着物流成本高、硬件环境差、行业价格缺乏标准,信息沟通不及时、产品源头追溯不明和食品安全管理跨度大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改善运营环境、完善物价监管机制和创建农产品合格标准等方法并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互联网;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优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23. 057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23- 0134- 03

1 引 言

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一直是国民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满足我们日常需求的农产品消费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农副产品供求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农产品安全问题及市场需求变化幅度过快都使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行业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互联网+”、“OTO”模式及经济新常态的大势所趋,促使农副产品供应链的管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顺应市场的大环境,做到信息公开化及价格透明化,达到良性合作实现共赢的程度。农副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具有季节性、不确定性、易腐烂性等特点,如果整个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得不到严谨的把控,那将面临农产品的大量积压和损坏,农民收益得不到根本的保证,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农副产品供应链的管理与优化迫在眉睫。

2 互联网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为:农民作为整个供应链的起点,将农副产品由本人或委托他人在当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而后批发商分种类分地区的分销到商家及超市,再到消费者的手中,农民在这之中仅为生产者,并没有参与到整个产销过程;从生產地、产销地到分销地多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农民耕作的粮食往往在满足自家日常需求后如有剩余才会卖入农贸市场,导致整个农副产品的交易不平衡;农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多为一次性、随机性的交易,购买者、购买量及购买种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没有与商家形成良性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农民自身对于市场信息不了解,价格调控缺乏话语权,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不足及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农民自发的农副产品供应合作社组建难度较大,因此在互联网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的竞争缺乏优势,相较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平缓。

3 互联网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经济利益驱使行业顺应时代的步伐做出转型,除了产品的品质,顾客体验度、便捷度及产地等方面也成为消费者选择购买该产品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消费者和农副产品生产者的距离,也使其行业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暴露无遗。

3.1 供应链物流成本高、硬件环境差

农副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通常需要冷链运输,而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较为落后,运输过程中存在密封不好、冷藏的时间及温度缺乏精密调控、暴力搬运等问题,造成生鲜食品的损耗较大,“新鲜”的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的手中往往“不新鲜”,降低了买卖双方的信誉度,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物流成本。

农副产品的产地多为农村地区,其道路环境、通讯条件及仓储条件都是构建供应链所需面对的问题;地域及教育背景的差异,使其整条供应链难以达到信息实时共享及资源优势的最大化。

3.2 行业价格缺乏标准,信息沟通不及时

在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中,多为农民出价,中间人或是批发商议价的交易模式,一些中间商将收购价格压得很低,农民往往不愿成交,导致市场上某一产品集中断货,消费者的购买量和产品库存量不成正比,即使买到所需农产品,也是价格昂贵,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较少。

农副产品作为日常必需品其价格市场浮动较大,其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压低上游价格,太高下游价格。掌握行业源头信息的下游企业为了能降低进货价,虚假宣传,传播与市场需求相悖的信息,从下游到上游直至农民各个阶段逐级放大,造成严重的供大于求局面。严重侵犯农副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导致市场矛盾激化,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收益极其不平衡,如此以往,恶性循环,彼此信任度降低。

3.3 产品源头追溯不明,食品安全管理跨度大

我国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其农产品的品种繁多,产地跨度大,生产规模小。在互联网便利的条件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来源追溯及安全标准等信息的掌握依然不充分。对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仓储及销售的各个环节缺乏监控;对于产品的品种、品质、营养成分、评估、安全预警等信息缺乏系统的整合;我国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规范和标准,更缺少对于检验设备的资金投入,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很难建立流通信息网,对各个环节做到可追溯。

4 互联网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与改善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发展,实现“1+1>2”的经济新常态。在互联网影响下,OTO模式的农副产品交易也因此应运而生,将传统农副产品的供应链管理交与互联网相结合,更加充分地发挥互联网的助推剂作用。

4.1 改善运营环境,建立物流联盟

为真正发挥“互联网+”在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作用,应建立共赢经济的多方物流联盟。如垂直运营、高度整合的供应链物流联盟,结合了资源整合、异地配送、当地分销等功能,实现供应链物流的高度调配。由当地政府牵头,铺设农副产品冷链运输线,配套相应完善的冷链设备,将当地农作物进行高度整合,统一运输,减少物流成本。

4.2 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完善物价监管机制

利用互联网的便捷,对农副产品的消费者需求、供给情况、下游企业销售情况、产品价格等进行大数据分析,管控产品价格,合理优化供应链,确保链条企业的资源共享最大化、利益分配合理化,达到共赢的优化经济。结合下游企业的订单情况、物流调配等信息,及时对农作物的播种情况及供应链的管理进行调整。完善物价监管机制,管控农贸批发市场,对于恶意抬价降价的行为进行严惩,针对同一地区的农副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净化交易过程,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良性局面。

4.3 创建农产品合格标准,确保食用安全

细化农副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各个过程中的检验指标,规范农副产品质量、营养成分、比重、形状等因素的标准,提高农副产品准入交易市场的门槛,鼓励并协助农民注册企业,创办自主的品牌,完善和丰富农产品市场;整合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进行长期的契约合作,建立高品质、高标准的产地品牌形象;鼓勵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现其优质产品的特性,加大宣传的同时也起到多方监管产品质量的作用;建立质量控制中心,加大对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的监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产品的实时追溯。

5 结论与展望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消费模式,对产品生产、 市场流通、 经营销售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合成了消费模式的新常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国农副产品的供应链优化与创新是顺应产品经济发展下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我国国情,创建完善的交易环境可以将生产者、分销者及消费者三方的利益趋于最大化;提高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的标准,不仅为了国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也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效率;良性的竞争及信息的高度集成,也使我国农副产品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主要参考文献

[1]丁莉.“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及完善途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0):158-160.

[2]隋新,许春玲,王大海:“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分析[J].高等教育在线,2017(1):149.

[3]贾强法.“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流通,2017(1):42-43.

[4]孙开钊.“互联网+”下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创新[J].互联网经济,2015(12):93-98.

[5]彭珏琼.我国农副产品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现状与发展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110,106.

[6]孟凡胜.对优化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系统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8(7):178-181.

[7]李敏.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对我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现状的调查[J].调研世界,2000(6):23-24.

猜你喜欢

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互联网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湟中弘大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ERP环境下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浅析食品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供应链管理导向下电力企业物资供应问题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农副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
什么叫一、二、三类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