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电影”的中外对比分析
2018-01-18张晗
张晗
摘要:新闻是现实生活,电影是艺术创作,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近年来风靡电影市场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介绍了新闻电影的特点并举例分析了中、美、韩三国的新闻电影内容,从题材选择、改编观念、叙事立场三个角度研究新闻电影的中外对比。
关键词:新闻电影;社会价值;真实事件
一、新闻事件改编电影的特点
将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是对电影内容的极大丰富,对电影价值的升华,也是对电影影响力的提高和强调。新闻的分类有很多,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等等,而适合改编成电影往往只有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能够体现伦理道德与人际关系。电影作为新的媒介形式接入了新闻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新闻与文学和艺术接洽得更为紧密,新闻电影也成为新闻传播媒介和宣传载体。
(一)真实性
首先,电影内容来自于现实,是人们关注的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其次,由新闻事件改编的电影,一般都采取写实的拍摄手法,不加入特效,不用花哨的镜头语言,叙事方式也大多是顺叙,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给观影者呈现一个流畅又完整的故事为目的。情景贴近生活,人物现实普通。
(二)戏剧性
电影是一门艺术,当电影内容来源于新闻,就要对原本的新闻进行电影化改编,使电影具有戏剧性和故事性。首先,要丰富新闻内容,把新闻扩展成一个两小时的电影,要将故事重新整合,突出冲突与矛盾,细化每个角色;其次,塑造出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最后,注重对细节的刻画,细节往往是最能引人入胜的部分,由于新闻篇幅有限,诸多细节不能展示,而电影作为较大容量的艺术载体可以反映更多细节使得故事丰富。
二、中、美、韩电影分析
(一)中国电影分析—以《亲爱的》和《盲山》为例
1.《亲爱的》
电影中田文军的原型彭高峰,他曾发表《真实记录我的苦涩无助的寻子日记》,记录了他寻找儿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无奈与艰难。报纸媒体知道他之后也做了大量报道,《凤凰周刊》的记者部主任邓飞也通过微博帮助他,终于在三年之后找到了孩子。
用商业电影的手法展开一个新闻事件,主线明朗、逻辑合理、情绪饱满、主题清晰,也算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片。法律与人情、生与养,电影用反常来包裹人生无常,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了很多关键元素,并补以真情。
2.《盲山》
影片中白春梅的原型王秀英,1994年被拐賣给49岁的农民郭美南做老婆。派出所和村民没人愿意帮助她。由于不堪兄嫂时常辱骂,家庭矛盾激化,最后王秀英把一杯硫酸泼向兄嫂的两个孩子,并伤及另五名小学生。她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死缓。
《盲山》的叙事犹如新闻报道一般,没有特别尖锐的个性,用了纪录片一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最原生态的现实,演员除了女主角,别的都是山村里的村民;场景也非常朴实,还原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落后山村的样子;对白全用方言。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是通体生寒、触目惊心,一村“淳朴”的怪物,其恶是人类最原始的未开化的野蛮,根源在于人之私欲,它是隐藏在人性阴影里的恶魔。
(二)美国电影分析—以《黑色大丽花》、《十二宫》为例
1.《黑色大丽花》
“黑色大丽花”这个震惊全美的凶杀案发生在1947年的洛杉矶,尸体呈现出异常的惨状,死前被惨无人道地折磨过,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和无数的官方和私人调查参与其中,而凶手一直逍遥法外。
《黑色大丽花》是根据这起发生在好莱坞的真实谋杀案改编,是作者对这个扑朔迷离的奇案的一个虚构推敲。实际上,历史的黑色大丽花事件在影片中更多地像是一个引子,电影并没有原原本本还原事件本身,再创作的痕迹明显,给悬案设计了很多虚无的情节与人物,并在最后安排了一个合理的凶手。
2.《十二宫》
《十二宫》的原型十二宫杀手,是一名60年代晚期在美国加州犯下多起凶案的杀人犯,直至1973年为止,他寄送了许多封以挑衅为主的信件给媒体,并在其中署名,“十二宫”系列案件至今未被侦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十二宫》没有大卫·芬奇一直以来悬念迭生的紧张和刺激,有的是表达上的简省和朴素。真实的犯罪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导演最大限度地将叙事技巧中主观加入的戏剧化去掉,凸现出时间本身。极具写实风格的罪案调查过程,像一场报告文学。电影没有虚构出一个凶手,而是把无果当做最残忍的结果呈现在我们眼前,也正是没有结果,才让我们更接近现实的无奈和残忍。
(三)韩国电影分析—以《素媛》、《杀人回忆》为例
1.《素媛》
《素媛》根据2012年发生在韩国顺天的真实事件改编,7岁的女童被一男子实施强奸和殴打。凶手抓到后拒不认罪,不赔偿,最后法院判决他12年有期徒刑。该判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公众指责刑法过于仁慈,因此也引起了韩国法律界的轩然大波,韩国当时的总统李明博出面道歉,并修改了相关法律法案,2012年韩国推出化学阉割。
这是一部温情又残忍的电影,朴素平实的叙事方式将情绪注入观众心底,新闻电影往往拍得越简单越克制,越能准确把握事件本身,越能引人深思。我们看到了素媛遭遇突如其来的伤害的过程,也看到了那极为缓慢的愈合过程。电影中的故事已经是粉饰过的了,而现实才是最残酷的,因为痛苦不会消失,它会被延伸,会伴随在生活中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关于现实中那位小女孩的后续报道非常之少,流言说她自杀了,我们也不得而知。
2.《杀人回忆》
华城连环杀人案,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4年7个月的时间内罪犯作案10次,令韩国陷入一片恐慌的连环杀人案随着上诉时效终结,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杀人回忆”。
本片风格注重纪实,在叙事时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叙事技巧,继承了韩影独树一帜的“细节控”的特点,使其既具有真实性,又充满艺术性。影片里塑造的是很真实的刑警生活和断案手段,没有任何华丽来衬托警察的高达与神勇,反而体现了一个普通警察的无奈。无论是被奸杀的女人,还是被逼疯的警察,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吞噬着每个人的肉体和灵魂。影片让我们总觉得离真相很近了,而真相却是没有真相,这世上注定有一些事永远不会真相大白。
三、中外影片对比
(一)題材选择
虽然新闻改编为电影不论从创作内容和市场需求来看都是水到渠成的一种选择,但是电影对于新闻题材的选择也是颇有策略的,并不是所有新闻作品都能够被搬上银幕,也不是所有的新闻作品都适合被改编,在创作题材选择上还是有一定的取舍的。
1.共同点
电影是一种视觉语言,接受的环境是相对电视广播而言比较封闭的,我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高强度不间歇的接触电影带来的信息,所以,内容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把新闻作为电影要讲的故事,新闻原型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共鸣。基本都是社会新闻改编而成。
新闻电影题材的选择是一定的相同之处的。第一类,社会热点话题,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讨论的,但依旧没有被解决的事件,它能够反映社会问题,反映人心所向,反映不公平的现象与现实的无奈;第二类,未侦破的悬案疑案,当凶杀案没有结局,受害者的心灵得不到宽慰,社会陷入恐慌,把这些案件拍成电影,能够与凶手进行一次远距离的对话,也告诉我们,时间并不能洗刷罪恶。
2.不同点
在题材选择的方面,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新闻题材被频繁搬上大荧幕,就是打拐,比如《亲爱的》、《盲山》、《失孤》。拐卖人口成为中国一个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让无数的家庭背负着痛苦,让无数人活在本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远离亲人远离自由。
美国影片都比较偏向于有噱头的案件,历史上著名的凶杀案,这种案件人人熟知,改编后有一定的观众基础,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或者是英雄事迹,美国崇尚英雄主义,把人性的伟大与光辉改编成电影,符合美国的文化。
韩国在题材选择上是多种多样的,导演认为有价值的事件都有可能被改编成电影,新闻电影本就是韩国电影的一大特点与优势,从《杀人回忆》、《孩子们》这样的悬案到《熔炉》、《素媛》中揭露的黑暗现实,从《追击者》、《金福南杀人事件》这种引起广泛关注的凶杀案到《辩护人》、《共谋者》反映问题的社会热点事件,韩国在选择题材上的特点就是尽其所有,能够引起思考的社会新闻都能成为电影的剧本。韩国主要聚焦于边缘、弱势群体或各类热点案件中的受害者。
(二)改编观念
由于国家之间存在差异,比如制度差异、文化差异、发展差异等,将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时,展现的重点就会有所不同。
1.相同点
新闻电影在改编的过程中,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新闻电影是对“艺术源于生活”的最好诠释,改编是不会脱离事件本身的。
2.不同点
中国的新闻电影,在改编中尽量淡化争议性,比如电影《亲爱的》,取材于社会舆论、媒体长期关注的儿童拐卖事件,但影片在呈现时除了明确表达是非之外,并没有刻意描写反面人物。影片大篇幅的塑造受害者的形象与遭遇,让观众产生同情之情。对待真实事件蕴含的冲突性,态度模糊,改编中能够收敛的情节就不会有意夸大。矛盾与冲突不再是影片呈现的重点,影片主要的目的是展现真实的现实,描述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故事。
美国的新闻电影在改编的过程中,剧本创作内容丰富,通常对现实不会进行一五一十的还原,为了提高电影的精彩性和观影的刺激性,会有很多虚构的情节与人物。
韩国的新闻电影在还原新闻事件的同时,会着重突出事件蕴含的冲突,强化社会矛盾,容易调动观众的不满与愤懑情绪。比如《熔炉》、《妈妈,别哭》等,刻意突出施暴者背后强大的势力,体制的颟顸以及周遭人们的麻木。影片放大了争议,人们回头声讨片中的罪犯,会达到很高的现实主义高度,尤其是其干预现实社会的能力和成效,被许多人津津称道。韩国的新闻电影改编观念,有利于激发电影的社会价值,深化电影的社会意义。
(三)叙事立场
电影要讲能够打动人的故事,就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讲故事的角度,也就是电影的叙事立场。这种立场没有对错之分,但对故事的价值引导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受众对影片的解读。
1.相同点
新闻本就是体现民生的重要方式,当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其叙事立场也会尽可能贴近真实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新闻电影的特点与优势。
2.不同点
中国的叙事方式是个人化的,《亲爱的》、《盲山》、《盲井》、《失孤》等影片都是从受害家庭或者受害者本身的立场出发,对故事进行全面的解读。通过大荧幕,我们感受的更多是悲伤与压抑。
美国则侧重于从集体或机构出发,从一个或几个事件参与者的角度去叙述故事。比如《十二宫》从收到杀人来信的报社出发,用每一个被影响与牵连的普通人描绘出事件的全景;《聚焦》同样也是从报社出发,报社发现孩子被强奸的问题,报社排除艰难险阻调查事件真相,最后扯出庞大的受害者数量与道貌岸然的宗教恶魔。
韩国的叙事方式是类型化的,但叙事立场偏向个人化。电影《熔炉》从一个转调到学校的新老师为视角、《杀人回忆》以小镇和大城市来的警察为视角、《辩护人》以律师为视角、《金福南杀人事件》以金福南的好友为视角……,韩国的这种类型的影片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模式,但它不管从哪里出发,最后依然会落到具体的人身上,用个人表现人性的善与恶。
四、总结
把新闻事件改编成电影,是对电影思想深度的加深,将新闻变成流畅又深刻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罗伯特·麦基说:观众痴迷于电影世界,在影院中设身处地地体验看起来不同于我们,但内心却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一人的生活。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未来有不可衡量的发展空间与社会价值。同时,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电影发展程度的不同,新闻电影在各国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中国的这类型电影可以借鉴外国的长处,扬长避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闻电影风格与特色,发挥电影更广泛的作用。
注释:
王哲.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创作及传播特征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5:1-71.
彭涛.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J].当代电影,2016(04):166-169.
胥思名.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J].电影文学,2016(08):93-95.
参考文献:
[1]许广义.从新闻到电影—新闻事件电影改编研究[J].新闻战线,2014 (08).
[2]朱婕妤,王思思.“新闻事件”电影改编的叙事方式分析[J].新闻世界,2015 (06).
[3]王哲.中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创作及传播特征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5.
[4]张玉玲.电影《素媛》的成功之道[J].新闻世界,2015 (04).
[5]彭涛.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J].当代电影,2016 (04).
[6]郝洁.时代、事件和人物: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
[7]胥思名.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J].电影文学,2016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