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李铁夫藏品介绍及相关问题的说明

2018-01-18李铁军

美术界 2018年12期
关键词:藏品分类现状

李铁军

【摘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是目前收藏李铁夫作品最多的机构,同时还有相关藏品和遗物若干,是开展李铁夫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目前正计划将藏品全面出版,公示于众。文章对李铁夫藏品的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和分类梳理,同时指出了藏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部分作品年代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李铁夫;藏品;现状;分类;作品年代

1950年8月,李铁夫从香港回到广州,任华南文艺学院名誉教授、华南文联副主席,住在华南文艺学院内(即广州光孝寺)。李铁夫于1952年6月在广州逝世,按其生前将全部作品捐献给国家的遗愿,其随身作品、遗物由华南文艺学院保管。1953年,华南文艺学院并入“中南美专”。中南美专设在武汉,李氏作品随即运往武汉。1958年,中南美专迁至广州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李铁夫藏品也回到广州,收藏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2003年以前称“陈列馆”)。

一、李铁夫藏品介绍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李铁夫藏品为专库保存,独立编号。现藏李铁夫作品共202件(实际数量206幅,其中一件水彩存疑),以及相关藏品若干①。李铁夫相关的藏品较多,比如消费账单、遗物等。

馆藏202件作品中,油画55件(56幅),水彩57件,书法50件,其它国画、手稿、漫画等40件(43幅)。各类作品介绍及问题说明如下:

(一)油画藏品(55件)

1.作品题材

人物画18件,静物画27件,风景画10件。

其中有一件《老教授像》(无框,仅画片)作品背面亦为一幅油画作品,严重发霉,模糊不清,可辨为一男子坐像(图1)。所以是一个藏品号,实际为两幅作品。

2.装裱情况

有24件作品配有外框,其中9件作品带玻璃镜片。另有22件作品仅有内框。其余9件作品无框,其中有2件作品画心剥落严重,由两片玻璃夹住保存(图2)。

3.画面署款情况

画面可见落款的作品有38件。14件作品可见年款;其中10件作品有中文、外文结合的署名,即“铁夫李玉田”+“L、Y、TEIN”(图3)及年款;4件作品包含了外文署名(“T、F、LEE”)(图4)及年款。另有25件作品仅有外文署名,即“T、F、LEE”(图5),无年款。

4.关于作品年代

根据落款显示,年代最早作品为1918年,最晚为1946年。以1931年李氏归国为界,可将其作品分为“归国前作品”与“归国后作品”。其中,14件已署年款作品中,有6件为归国前作品,7件为归国后作品。而笔误为“1997”的作品(图6),根据题材等判断,应属归国前作品。其余41件未署年款作品,根据题材、作画风格、画布材质等初步判断,应还有7件为归国前作品,其余为归国后作品。

综合判断,归国前作品为14件(15幅),均为肖像画;归国后作品为41件,以静物画、风景画为主。

5.关于油画作品现状

李铁夫一部分油画作品的状况一直不好,尤其是归国前作品。

李铁夫回国后,一直没有安定的住所:从美国回到广州不久,移居香港(1932年);香港沦陷后(1943年),他从香港辗转到台山,再到桂林、梧州;抗战胜利后(1945年),又相继到广州、重慶、南昌、上海等地,然后再回到香港(1948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8月)又回到广州,可谓半生漂泊。在这整个过程中,李铁夫的这些油画作品都一直是卷起来并包裹好,随身携带。每次需要展览的时候,再将画展开,绷上临时配的框。如此不断反复,使得画面受损严重,画布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皱褶,颜料层龟裂、脱落,及受到各种污染。目前,有一部分已进行了修复,大部分仍然没有进行修复处理。

(二)水彩藏品(57件)

1.款识等数据统计

(1)画面有款识的作品共计38件,其中包括有年款的31件。画面年款为1934年的作品共13件。但,在账本标注年款为1934年的作品共有19件。有两幅署款年代为归国前的时间:1920年的《纽约北园》、1924年的《纽约园林》。

(2)画面无款、仅有印章的作品共9件。

(3)无款,仅有印章的10件。

(4)画面有款且有印章的作品为0件。

2.一件存疑的作品

作品《野草孤舟》(图7)存疑。此画无款,在左、右下角各钤红色朱文楷书印:冯敏庄。是作者印鉴?还是收藏印?目前尚未查到。故此画作者暂时存疑。

3.关于在宣纸上用水彩作画的作品

根据馆藏《麦华三小楷书黎畅九李铁夫生轶事并跋》内容,文中提到的李铁夫的9幅水彩画作品现均藏我馆。②这组水彩作品材质均为宣纸,但构图和用色方式与其它水彩画一致。此外,归入水彩的藏品中还有2幅也确认是在宣纸上用水彩完成。

宣纸上用水彩作画,馆藏作品中尚有5幅作品。但明显墨线的运用更为突出,而这5幅作品均已按国画的方式装裱成了挂轴或横披,在账本中归类为“国画”一类(图8)。

4.水彩作品的署款及年代问题

除了有署年代款的作品,账本还标注了部分没有年代款的作品的创作年代,以何为依据,不详。但目前可知,即使是有年代款的作品,所署的年代也未必是可靠的。如:

(1)后补款。

水彩作品《纽约北园》(又名《纽约公园》)在1932年的《艺彀》(初集)刊出图片时为无款(并误将画面上下颠倒),可知此款为后补(图9)。

(2)署款年代可能有误。

水彩作品《四川峨眉》(图10)画面署款年代为“1947”。但是,李铁夫四川之行应是在1946年,这是笔误?还是一年后又画了一幅?显然存在争议。又有同游作画的学生温少曼先生③,他指出此画为现场写生,年代是李铁夫“乱签的”。

(3)水彩作品《耕》的年代考证。

某些作品可以根据其它材料确定其创作年代。如:水彩作品《耕》,账本标注为1934年。根据司徒常(华南文艺学院54级学生)在纪念李铁夫诞辰120周年(1989年)时写了一篇题为《李铁夫先生的晚年点滴记事》④文章。文中描述了其在“三十八年前”(1951年)是亲眼看到李铁夫作一幅水彩画的情景,而所描述的画面构图、色彩均与此画高度吻合(图11)。

另外,邓汝燧(华南文艺学院54级学生)在《难忘的一天——怀念李铁夫老教授》⑤(图12)一文中,描述了其在1951年夏天,和同学们亲眼看到李铁夫在华南文艺学院住处(光孝寺内)门口画了一幅“具有民族风格的水彩画——‘水牛春耕图(这是笔者据画面的内容临时拟的画题)”,应该与司徒常所述是同一件事。

同时,从绘画技法上对比,水彩《耕》(图13)更接近美术馆收藏李铁夫水彩作品中,有年款(或年代可考)的40、50年代的作品风格,这类作品用线条表现的更多,线条更拙(尤其1950年患病之后)。而与有30年代年款的作品面貌不太一致,对比来看,30年代作品多用大色块,水分足,用线相对少。

(三)书法藏品(50件)

1.形制、内容

书法作品按照形制、内容来区别,可分三类,具体如下。

(1)对联共有21件,五言或七言。其中一件为楷书,其余为行书。

(2)中堂、条屏共有24件。按照书写内容来看,其中一件为画册题名,其余为对联、诗词、语录的摘抄。

(3)横披共有5件。2件为诗词、语录的书写,2件作品为斋名的题写,1件书“事豫”两大字。

2.款识

这些书法作品中,有三件署有年款,分别为:“辛巳”(1941年);“癸未除夕”(1943年除夕,此件并有上款“伯华我兄属”);“己丑秋日作于香岛”(1949年)。一件署有日期款,同时亦有年龄款、地名款,即“三月廿六日写于香江,八十九老人,李铁夫”。另有17件署有年龄款。其中一件署款为“八十九老人”外,其余16件署“八十八老人”。

3.印章

仅有10件作品钤印。其中6件作品均钤“港九美术界劳军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李铁夫年八十以后所作”两白文印。此6件作品中,有3件同时署有“八十八老人”款。

4.关于书法作品的年代

“李铁夫年八十以后所作”一印原石现存我馆,边款“铁夫先生社长八十寿,叔厓敬祝,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叔厓即钱瘦铁⑥。所以,6件钤有此两印的作品(有3件同时署有“八十八老人”款)都为当时书写的作品,即创作时间为:1949年11月。

1949年10月26日,“全港九美术工作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暨华南解放大会”以李铁夫八十寿辰的名义(因港府当局不许集会)在香港召开。次月(11月),在“港九美术界劳军”活动中,馆藏有多幅此次活动的照片,其中一幅照片(图14)见李铁夫正在挥毫,而此书写中的作品就是我馆收藏之一。该作品无钤印,落款“八十八老人李铁夫”。

可知,此年龄款的作品都属于该年份作品(共16件),加上3件有“港九美术界劳军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李铁夫年八十以后所作”印章的作品,可确认为1949年创作的书法作品为19件。

而有日期款的作品,落款为“三月廿六日写于香江,八十九老人李铁夫”。由于李铁夫8月从香港已经回到广州,所以年代应初步判定为为1950年8月前。这件作品也是李铁夫署款年龄最大的作品。

另,作品“旅台画集”(落款:“李铁夫自署”),年代应为1943年春夏间。因为根據馆藏“麦华三小楷书黎畅久李铁夫生轶事并跋”,可知李铁夫在此期间住在台山黎畅九家,并作水彩写生九幅等作品。此“旅台画集”应是当时所书,为黎畅九日后为其出画集所备。

综上所述,17件有年龄款的作品,2件有年款的作品,和通过印章可确定年代的3件作品,加上根据事件可推断年代的1件作品(“旅台画集”)。目前共有23件书法作品可以确定或推断出创作年代,其余的27件创作时间不详。

(四)水墨(彩墨)、手稿、漫画等藏品(40件,实际数量43幅)

李铁夫的纸本作品,从材料、技法和格式上看,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作品:既有宣纸也有普通的白纸,或者毛边纸、元书纸、信笺;用色可能是水彩颜料;大部分没有署款、盖印。再加上某些画面上白颜料的运用、修改痕迹的保留,作品归入“水彩”“国画”或“手稿”似乎都可以。

有署款的几幅纸本作品中,最符合国画格式的是“夺斗拦江有赵云”,有题名、款识和印章,然技法上与传统的国画明显不同。

所以,李铁夫的这些纸本作品,很难归类为“国画”作品,即使馆藏的一些作品装裱成了国画的形式(轴、横披、镜心),但与一些被归入“水彩”的宣纸作品并没有区别。

从这点也可以让我们初步认识到,李铁夫应该没有接受过传统的、格式化的国画教育。但由于有书法的根基,书写性的流露和线条的运用又与国画很吻合。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对李铁夫某些纸本作品不宜做画种类别的归类。

手稿中,除了画,还有一部分是文字手稿。内容多为李铁夫自己的诗词、楹联创作,少数是抄录他人作品。部分手稿因为几幅合裱在一起,账本登记中只给了一个藏品号,所以有一个藏品号包含了数件作品的情况(如藏品“诗稿”为三个藏品号,实际共六幅作品)。

二、李铁夫相关藏品介绍

馆藏与李铁夫相关的作品、账单、遗物较多,一部分为李铁夫生前使用过的家具、绘画工具、收支账单等,为单独建账。美术馆吴文洁等同志对这些藏品又进行了专门整理,相关图文已出版在《李铁夫研究》一书中。此外,有一部分是与李铁夫相关的书画、摄影藏品,当年纳入了李铁夫藏品的账本,故在此介绍其中四件:

(一)“李铁夫用印印屏”,钤印八方。但我馆现存其中五方,其余三方去向不明。

八方印分别为:1.铁夫(白文,寿山石素方章。边款:曼姝)。2.铁夫(朱文,狮钮寿山石方章。边款一:公理老人嘱,丁亥春□字制;边款二:寅辰,铁□)。3.中有尺素书(朱文)。4.铁夫(白文,寿山石素方章。边款:曼姝)。5.铁夫鉴定(白文)。6.李铁夫年八十以后所作(白文,青田石素方章。边款:铁夫先生社长八十寿,叔厓敬祝,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叔厓”即钱瘦铁);7.李铁夫(朱文,螭龙钮寿山石方章。边款一:铁夫师留念,谢子真作(有铲除痕迹);边款二:铭广仿铁印以呈铁师诲正,时癸未秋师自香港脱险归國来游公益)。8.李氏(白文)。其中1/ 2/4/6/7原石现存我馆,3/5/8亦无边款拓片等资料保留或记录,故作者不详(图15)。

(二)我馆没有李铁夫素描原作收藏,但有一件“李铁夫男人体素描作品剪报”。剪报贴在硬纸上,硬纸上有李铁夫字迹:炭笔(蓝色铅笔),铁夫笔(墨笔)。

经比对,此画与1932年出版的《艺彀》(初集)谈月色《李铁夫师事略——授业谈月色述》一文的插图“李铁夫炭笔画”一致,印刷尺寸相同,但纸质不同(图16)。

(三)书法藏品“麦华三小楷书黎畅九李铁夫生轶事并跋”,文章讲述了李铁夫在香港沦陷后回大陆避难,逗留台山期间作画的过程。该藏品是麦华三先生的小楷佳作,也是难得的李铁夫文献。

(四)摄影藏品“罗苏文摄李铁夫像”,尺寸较大(高83.5厘米,宽55.7厘米),相片右下角有香港著名摄影师罗苏文先生英文签名及“48”二字,是李铁夫晚年形象的经典写照(图17)。

另外,此照片中李铁夫手扶的藤条拐杖现存我馆。而经李铁夫弟子温少曼先生指认,此藤杖正是当年(1946年)李铁夫游峨眉山时,他在山下买给李铁夫的那一根。温少曼也没想到李铁夫一直使用并保留在身边。李铁夫四川之行,由李济深夫妇安排并同行,学生有陈海鹰、温少曼。

注释:

*本文属于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李铁夫与中国早期油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BF00860。

①笔者根据现有的材料推断,这些藏品除了李铁夫去世时留给学校的之外,有一部分应该是之后补充进来的。但由于账本没有相关记录,而现有的资料还不足以证实,在此暂且不议。

②或为李铁夫去世后,黎家提供给美院收藏。同时应包含油画2件,书法1件。书法即李铁夫自署的“旅台画集”。

③温少曼,1919年生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退休教授。

④见《李铁夫诗联书法选集》第158—161页。

⑤见《化雨春风六十年(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校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23页。

⑥根据印风及印文推测,“港九美术界劳军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印也应为钱瘦铁所刻。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藏品分类现状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