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文化中的重要节点“砖茶事件”浅析
2018-01-18吴红卫
吴红卫
[摘要]晋商的茶叶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后在清代形成较为稳定的对俄茶叶贸易。1 9世纪初期,发生在山西平遥的“砖茶事件”是晋商茶叶贸易中具有象征性的一个重要节点,它为山西茶商依靠变革与创新改变命运提供了进行思辨的生动舞台。 “砖茶事件”及其后续事件的发生表明,凡是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大胆撇开旧传统的制约以优势取代劣势,就能为商业的生存与发展争得持续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砖茶事件;洗牌;创新;变革
什么是“砖茶事件”?公元1835年前后,乔家父子乔全美和乔致庸,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采用将“一斤一两”的茶砖当作“一斤”的砖茶进行销售的方式,独霸了平遥的茶叶生意,这一事件就是晋商的“砖茶事件”。
一、“砖茶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山西平遥的商贸行为曾经深受乡绅治理的影响,这种影响逐渐形成了商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民间曾流传有这样的内容:在清代,平遥城内曾经有块古碑(市中碑),上书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不准缺斤短两等字样。民间的传闻虽不足信,却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平遥形成规范的商贸行为时间久远。
平遥在清代曾经一度茶商云集。清代的平遥茶商按照从事茶叶贸易的先后,逐渐分化为两类商人。第一类是较早进入茶市的商人,他们占据了茶叶贸易中的最有利位置,主要负责同北方的茶商进行贸易。第二类是较晚进入茶市的商人,他们主要前往南方为第一类商人代购茶叶,在平遥茶商中这部分商人的地位较低。平遥茶商被人为地分为两种类型,占据优势的茶叶商人凭借自身的优势地位,无视为其前往南方代购茶叶茶商的辛劳,在年复一年各项运输费用持续上涨的同时借势压制前往南方的购茶商人,坚持前往南方的购茶费用常年保持不变,心安理得地独享因此不断扩大的茶叶差价。诸如此类人为制造出的诸多“不公正”,最终酿成了晋商的“砖茶事件”。
二、“砖茶事件”综述
对于晋商乔家来说,19世纪上半叶既是一个事业充满激情、令人振奋的关键时期,也是迈向成功道路上一个十分漫长和难熬的重要转折点。乔家能够进入平遥的茶叶市场并不容易。刚人茶市时,“为人作嫁衣”地前往南方代购茶叶,令乔家扮演的角色地位低下。乔家深知进入茶叶贸易极为不易,父亲隐忍深藏不露而孩子却不能接受。进一步分析晋商“砖茶事件”发生前的现状,可以做出如下归纳:第一,由于明清以来允许乡绅对地方协助治理,导致地方制定出的规则长期不变,诸多商业行为严重滞后;第二,不能因时而变的规则,保护着占据优势的平遥茶商使用最少的付出,便可获得茶叶贸易中的最大利益,而前往南方代购茶叶的茶商获利空间日渐狭窄;第三,“砖茶事件”的发生,是社会“不公正”导致的必然结果。就在南方购茶无利可图,几无茶商敢于承揽前往南方购茶的生意时,机会无可争辩地选择了在异常困苦中坚持到最后的晋商乔家。
乔家不失时机地将一斤一两茶砖当作一斤,为平遥茶商提供砖茶。变革与创新为乔家带来了商业上新的生命与活力。乔家代购的茶砖售出后,由于距离茶市开市尚有一段时间,平遥茶商纷纷将代购的茶砖由一斤一两改回一斤,而后各家茶商静待建有稳定购销关系的北方茶商前来验货。孔子言:“知耻而后勇”。“砖茶事件”是乔家为了改变“不公正”地位向平遥茶市发起的奋力反击。“砖茶事件”后,长久形成的平遥茶市规则被打破。
将“砖茶事件”放入明清时代晋商发展的大格局中,这一事件曾被归入晋商“富不及三代”思想的思辨中。不知从何时起,晋商便将“富不及三代”思想作为商业传承的铁律广为传播。虽然在晋商的商业历史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世代传承的商业家族,但对于大多数的晋商来说,“富不及三代”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切中商人的要害。商人们害怕自己的下一代是只知挥霍的“富二代”,而第三代则会因为不思进取“沦为乞丐”流落街头。于是有人就将一部催人奋进的晋商茶叶贸易史,主观地划分出三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为事业的开创时期,这一阶段的茶商个个辛劳、勤奋,隐忍和吃苦耐劳是他们的本色。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老一代茶商不断被他们的下一代所取代,新一代茶商坐收渔利,相互攀比、“寻欢作乐”,已经不识“苦”之滋味。这一代茶商正是“砖茶事件”发生时的平遥茶商。他们不肯像父辈一样前往库伦、恰克图和买卖城进行茶叶交易,他们只需坐等北方茶商来平遥购买茶叶,便可完成在父辈眼中异常繁重的茶叶贸易。在晋商“西帮”(形成于清代的“山西股份制商业集团公司”)的故事中,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曾经有过如下描述:在清代,由于国家治理的需要,主持蒙古的蒙古王爷按规定必须常驻北京。蒙古王爷栖身于天子脚下,常与天子促膝而谈,总能借机为蒙古争得利益。因此曾经在某一时期,佩带腰刀、拥有免税权的蒙古人可以赶着牛拉大车,步伐坚定地前往内地贩茶、经商。蒙古人前往平遥购茶,自然要比平遥茶商通过纳税前往库伦、恰克图、买卖城销售茶叶更具优势。而晋商乔家作为新生的商业力量对平遥茶叶贸易进行重新“洗牌”则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乔家因“砖茶事件”掌控了平遥茶叶贸易从货源地到销售的全过程,并在湖北购置茶山种植茶叶,加大了茶叶贸易的利润空间。“砖茶事件”的结果,是乔家适时地将茶叶贸易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重新开辟出由平遥前往库伦的茶叶之路。若从“富不及三代”思想的角度来评判乔家,可以看出“砖茶事件”中的乔家在遵循商业规则的同时,已经无形中破除了“富不及三代”思想对商人的束缚,并为晋商的茶叶贸易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乔家利用垄断打破陈规、对晋商的茶叶贸易进行了“修复”,可谓是与时俱进。而在长期形成的晋商文化中,相互帮扶才是晋商追求的最高商业境界。因此在“砖茶事件”发生的十年后(1846年前后),平遥的一部分晋商子弟,在得到“库伦山西商会”的扶持后,作为又一支晋商的新生力量,再次突破了商人“富不及三代”的思想禁锢。他们咏唱着曹植的“七步诗”,手挽手地闯入蒙古的对俄茶叶贸易,并在若干年后凭借自己的实力接受了红顶商人胡雪岩之邀,借晋商已有的“西帮”之名,在归化(呼和浩特)创建“西帮”(“山西股份制商业集团公司”又称“天成西”)。新“西帮”的出现,是晋商生命力的又一次接续。
结语
传统晋商一直都把谋求生存,创造出世代传承、永不衰败的商业作为倾其一生追寻的目标。或许正因如此,传统晋商才极力试图避免历经“三代”便迅速消亡的家族制商业格局。传统晋商中的股份制与家族制斗争发展到清代,股份制已经成为晋商商业经营方式中的主流形态。而晋商的“砖茶事件”也表明,商人的商业经营即便采用了最先进的制度与规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进的也会不断丧失其优越性逐渐滋生出思想的禁锢。因此,具备灵活的头脑能够运用创新、变革的思想不断及时进行调整与“修复”,才会在不断地变革与创新中一次次找到符合经济规律的商业发展之路。回顾晋商的商业发展史,晋商总是试图在优秀的中华商业文化中占据商业的制高点。而这些,恰如李克强总理对晋商的中肯评价:晋商善于“无中生有”,晋商精神是华商精神的精髓。
进入社會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中,晋商文化还在秉承明清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在此让我们衷心地希望,新时代的晋商还能够继续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再接再厉,再次为下一个500年的晋商传奇谱写出新的篇章与辉煌。
参考文献:
[1]张江虹.晋商成败的66个细节[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2]田瑞,觅渊斋文集[M].北京:华夏文艺出版社,2016.
[3]孔祥毅,陶宏伟,晋商案例精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孙丽萍,天下晋商一明清山西商人五百年[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5]卫青红,晋商文化的启迪[J].现代国企研究,201 7(2).
[6]刘建生.《晋商五百年》丛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7]郭建,解读晋商之崛起——以山西省太谷县为例[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