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性消费伦理视角的苏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究
2018-01-18古璇古龙高
古璇+古龙高
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在省委、省政府苏北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苏北要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具有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问题,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党中央、国务院也高度关注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源头是生产消费造成的,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生态优先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审慎选择生产模式,建立生态型政府是关键,本文试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以“生态优先”倒逼企业发展转型
1、企业是经济实体与伦理实体的结合体
企業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同时还是一个伦理实体,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结合。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企业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企业是从事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微观主体,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企业也是环境恶化的主要源头。企业活动引起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产业。以太湖流域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开始,沿湖遍布化工、纺织印染、黑色冶金等重点污染行业,由于这些企业布局的分散性、经营方式的多变性及其初级粗加工,造成的污染极为严重。境内原本清澈的大小河道因大量工业废水的污染而变红变黑;2003年太湖梅梁湾蓝藻大规模爆发,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太湖蓝藻再次爆发,数百万居民饮用水出现危机。连云港市沿海化工园区对环境污染的教训也很深刻。
企业也是生产消费的道德主体,企业伦理实体的本性,既由企业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也由企业特殊的内在组织原理与组织方式决定。在社会体系中,企业是直接生产、创造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的部门,是现代经济的细胞,因而首先无疑是一个经济实体。但相对于人来说,它是体现和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性存在;相对于社会来说,它是服务于人和社会的组织。这就决定了企业对社会负有特殊的道德责任,奠定了它作为“伦理实体”的本性。从企业内部的关系考察,企业必须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实体,这种人际关系实体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人间的伦理关系。企业伦理原则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转型,创造新经济。
2、以生态优先倒逼企业发展转型是企业伦理原则的客观要求
企业伦理要求与企业发展不是“二律背反”, 生态优先与企业赢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从表象上来看,生态优先与企业赢利之间是相互冲突、相互排斤的。因为生态优先必然要求企业积极开展环保工作,将自己的经济行为严格地局限于环境法规和生态经济伦理允许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进行环保投资,这两种情况会给企业带来这种或那种经济损失。例如,如果一家企业购置和安装一套污染处理设备,这必然会造成这家企业赢利的暂时减少。另一方面,从实质上来看,生态优先与企业赢利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从经济效益的绝对量来看,在企业普遍不重视环保的情况下,整个社会所付出的经济代价是惊人的。如中国国家环保局的科研人员曾经对1992年中国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过研究,他们将这种经济损失分为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包括将污水直接用于农田灌溉和通过饮用受污染的水体两种情况危害人体健康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两者合计为192.8亿元;二是水污染造成的工业经济损失:主要指水源受到污染导致工厂停产带来的损失,这一项总计约137.8亿元;三是水污染造成的农作物损失:主要指水污染所带来的粮食和蔬菜减产,这一项合计为13.8亿元;四是水污染对畜牧业和渔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方面的数据资料太少,其间接推算结果为11.6亿元。这样,根据国家环保局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1992年中国废水排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高达356亿元,而这仅仅是水污染的直接费用。如果被污染的是土地,其影响可能持续几十年。
其次,从企业自身来看,在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社会要求的生态经济时代,只有自觉承担了生态责任和义务的企业才是合格企业,才是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的企业,而凭借其良好的环保形象可以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发生态环保产业、环保产品和开拓环保市场,企业还可以争取到巨大的赢利空间。
再次,破坏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在事后进行环境治理的代价往往非常巨大, 即既要支付企业因为受到政府严厉惩罚而支付的费用,还要支付企业和社会在事后投入资金进行环境治理而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甚至可能超过企业在破坏和污染环境过程中所获取的利润。另外,破坏和污染环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还不是用金钱可以弥补的。一个成功的企业,一个能够为社会所容纳的企业,它必须被定位在企业赢利与杜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良性关联之中,使企业与社会、自然处于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之中是企业获取持久存在权利的最深层的根据。
3、以生态优先倒逼企业发展转型
首先,以生态优先原则倒逼企业决策转型。生态优先原则可以提供新对企业发展有导向作用的价值理念。要树立企业“最大利益原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理念,企业管理者负责任的态度,不仅要对企业负责,还要对社会、对生态负责。这样,新的价值理念对于生产什么和怎么样生产能比较全面地做出决策。生态优先原则还可以提供新的思维方式,整体性思维或生态学思维方式。传统工业模式依据的分析性思维线性和非循环的,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环境污染是工艺设计中所包含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所有的物质都有价值,都可以找到它的有效用途,用非线性的、循环的工艺,改变工业程序,把工业模式改为:“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有利于工业模式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其次,以生態优先原则促进企业的经济转变,创造“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从技术的角度,是应用生态学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设计,主要特点是通过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主要目标是采用无污染或只有轻微污染的工艺,即建立“工业生态系统”。这是一种新的工业程序,它要求把能源和物质的投入,以及废物和污染物的产出,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制造过程产生的副产品能重新使用或出售。“绿色生产力”的要求,需要开发干净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程序,重点放在资源加工效率方面,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不产生污染,而且产品和废弃物可回收利用。因而它既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又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
再次,按照生态优先原则推进“经济转变”。一要“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企业层次上表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包括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因为污染物资仅是未被利用的原料,“污染物质”加上“创新技术”,污染物就变为“有价值的资源”,就可以创造出利润,因此清洁生产是有经济回报的。二要开展“绿色制造”,生产“绿色产品”。2l世纪是一个绿色文明的世纪,发展绝色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大的浪潮,如杜邦公司的“三R”制造,日本通产省称之为建设“生态工厂”。瑞典和加拿大产业界称为“绿色工厂”,其主要特点是把“最大限度的环境安全列入公司发展战略”。它的实质是通过绿色技术的采用生产绿色产品。这是加速企业发展和增加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它从三个方面增加企业利润:一是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从而使生产成本下降;二是减少废弃物,从而减少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减少污染罚款;三是“绿色产品”投放市场,提高企业的信誉,从面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现实的企业实践中, 按企业伦理要求把生态效益的价值取向和经济增长的责任承担结合起来,把生态优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要求转化为企业生产和决策的科学的考量依据,实现生态环保基础上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路径选择。
二、践行循环经济模式
1、循环经济的伦理内涵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运行结构有企业内部小循环、区域层次上生产企业之间中循环和社会经济层大循环三个层次,层次之间通过产业链条相联结,构成经济运行的有机整体,并形成与传统线性经济不同的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诉求。
企业内部小循环间的伦理关系,要求在企业内部,从清洁生产、绿色管理和“零消耗”、“零污染”抓起,实施“物料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使一种产品产生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产品形成的原料,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水循环、原材料多层利用和循环使用、节能和能源的重复利用、“三废”的控制与综合利用等良性循环系统。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和创造性的思想,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
区域层次上生产企业之间中循环间的伦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共生企业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即区域生态工业园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水等资源梯级使用,具有明显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
社会经济层大循环间的伦理关系指全国性的若干大的生态循环体系,以“资源-产品-资源再生利用”为核心的产业循环链,是实现资源的社会“大循环”的重要保证。生产消费的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及其有机的循环运行系统,并促成企业集聚,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经济利益关系链条、道德关系纽带和诸多新的道德诉求。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彰显循环经济的伦理原则
循环经济体现了生态伦理的公正理念。生态伦理的公正理念把人类视阈建立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坐标上,循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围堵,是一种建立在“人-自然-社会”三维符合系统内的经济循环。循环经济在实践经济活动中,表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遵循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基本原则,这三大原则体现了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规范。反映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洁净生产、合理消费和适度人口的道德规范中。
生态伦理的洁净生产以推行清洁生产、采取绿色技术(3R原则)和开发绿色产品为基本准则。洁净生产的道德规范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价值取向,和制定生产经营行为准则。洁净生产成为循环经济生产循环中的根本要求,是循环经济全部内容的首要准则。循环经济所要求的清洁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化、绿色化的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模式,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求企业从产生污染的源头抓起,以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为责任,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选用、改革和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物料循环和废弃物利用等多个环节入手,在生产的工艺技术和管理中,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力争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积极采取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和技术,有效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影响环境的污染物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在企业内部,要优先考虑“减量化”原则。总之,要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使所有的资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污染无害排放或零排放目标的经济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中,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相统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石。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环境对人类废弃物的吸纳、净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企业来说,环保责任,是其最主要的、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循环经济旨在追求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苏北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重,以最小的环境成本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由此形成循环经济的中循环层次。园区内的企业之间进行原材料、能源、信息、技术、人员或资本交换,并通过包括这些资源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管理与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传统线形经济只强调企业之间存在某种交换关系,而不考虑交换关系的具体内容,这是生态园区与传统经济的重大区别。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处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或生态园区中的相同行业企业与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已形成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利益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处理好共同体内同行业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互相合作和支持,在对产业链上别的企业负责的同时,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平台,实现共存共荣,互利共赢。
3、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
苏北地区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对由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经济系统,以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一体化方式进行包括结构与空间布局在内的系统化转型与再组织,重点是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是指对由产品(包括服务)、技术、规模、布局结构等组成的产业体系,围绕产品及其技术体系的功能形态与物质代谢过程进行的结构性升级转变。这种结构性升级转变不仅以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为目标,而且包含在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结构提升与演进。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为核心内容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将内在地支撑着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相容。
基于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的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从系的层次构成看,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要展开产品、技术与设备的生态设计、开发,改善产品生态性能,促进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并通过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生产供应链的绿色传播。二要建立清洁的生产过程系统,依靠技术进步,实現从产品生态设计到绿色产品(服务功能)形成的转化,实现洁净的能源、洁净的生产过程、洁净的产品、洁净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三要大力培育废物资源化产业,促进废物增值或污染减少。在深化现有产业系统中的废物循环利用基础上,创建新的废物资源化部门,包括回收分类、拆解、再生利用以及废物信息系统等。而且任何废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过程,同样也应在生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影响最小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同样需要在其“产品”生态设计与清洁生产、服务过程上下大气力。四要针对产业体系在传统技术经济关联组织下所具有的生态结构缺陷,系统改进、整合发展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的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共生互补、耦合链接关系,促进生产链、网的生态化综合集成。积极发展区域循环缝济,包括对各类大量产业活动集聚的园区推行生态园区改造与建设。五要将产业结构、规模、布局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密切结合,推进产业生态化和区域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统一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化,支撑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苏北循环经济模式建设中,要突出园区这个重点。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中循环层次,是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的重要载体。园区内的企业之间进行原材料、能源、信息、技术、人员或资本交换,并通过包括这些资源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管理与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处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上或生态园区中的相同行业企业与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已形成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利益关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处理好共同体内同行业之间及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互相合作和支持,在对产业链上别的企业负责的同时,也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平台,实现共存共荣,互利共赢。
三、建设“生态型”政府
1、政府承担生产消费伦理责任内涵
政府也是生产消费的道德主体,政府在生产消费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作为道德主体的特殊性,在苏北这样欠发达地区尤为如此。
政府是由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的行政工作人员组成的一种国家机关,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主要代言人,由此也决定了政府在生产消费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解决环境问题是苏北各级政府需要着力的重要工作。政府要有效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以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道德责任要求,即政府在参与生产活动中应该为生态环境保护承担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政府有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推动每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活动朝着有利于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方向进行。
因此,政府要用生态经济伦理原则和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不断加强生态经济伦理修养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伦理意识,把生态经济伦理作为检验其自身生态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准则。在自觉遵循生态经济伦理原则和规范同时,还必须承担提高其他生态经济活动主体的生态经济伦理水平的任务。政府生态经济伦理修养只有转化为广大民众的生态经济伦理意识和生态经济伦理实践,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政府的生态经济伦理责任不仅涉及政府与其他生态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生态经济伦理关系,而且涉及企业、民众等其他生态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生态经济伦理关系。由于一切道德关系都是经济利益关系的间接反映,因此,从实质上来讲,政府所承担的生态经济伦理责任就是政府运用生态经济伦理这一精神武器协调包括它自己在内的各种生态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复杂生态经济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和生态经济伦理精神。建立生态型政府是实践“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呼吁苏北建立生态型政府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政府秉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在价值目标上追求可持续发展在制度上构建多主体互动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机制、在政策上主要实施生态治理政策的政府生态型。
首先,就苏北各级政府自身而言,要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和规范约束政府行为。这要求政府必须不断加强生态修养和不断提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意识,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检验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准则。其次,对于生产经济活动主体,政府在自觉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和规范的同时,还必须承担提高其经济活动主体的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水平的任务,这是由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职能决定的。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只有转化为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绿色发展实践,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再次,政府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责任不仅涉及政府与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而且涉及社会、民众等其他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所承担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责任就是政府运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协调包括它自己在内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时所体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和精神。
3、构建生态化产业体系是苏北生态型政府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要建设生态化的工业。工业生态化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工业生态化作为一种结果和目标,指的是生态型的工业化,即工业化体系建设不仅有快速发展的经济和高效的持续发展的工业体系,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素质的人群。另一方面,工业生态化还是一种过程,工业化本体推进的进程同时也是生态绿色理念的贯彻、生态绿色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实现工业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苏北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是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保障。
促进工业生态化,必须实现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的转变。首先,通过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或者将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发展无污染、少污染、低消耗的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促进入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以生态化理念培养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避免由外部非经济行为和不可持续的社会行为带来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再次,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建立关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再次,加强生态规划与协调,在工业发展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生态化理念,合理安排工业空间布局。
二要建设生态化的农业。生态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以资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适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它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发展生态农业是苏北地区现阶段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再生的能源的大量投入、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化肥农药及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使环境污染加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合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围绕营造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水、山、林、草、等生态环境资源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
三要建设生态服务业。以连云港为例,以港口、旅游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生态服务业也应该成为生态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连云港市实际需要的必然选择。以旅游业为例,凡是生态环境人文资源保护得好的地方,都成了生态旅游的受益地。过去,未开发的地方,被视为荒凉之地,无人问津。而现在,回归自然,到大自然去学习、体验,生态旅游已经成了人们健康身心和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连云港人文、自然资源丰富,应当营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将生态与旅游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端化和国际化水平,实现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转变,将连云港市建设成为山海相拥的国际知名海滨旅游城市和国内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作者简介,古龙高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沿海沿桥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连云港市首届十大社科名家,经济学二级研究员;
古璇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淮海工学院法学院讲师)